1. 首页
  2. 资讯

研学旅行知乎

内容摘要:我的“失败”,希望不是你的未来本期分享人:Yang·G斩获英国AA、UCL、RCA三大建筑名校offer出于对建筑设计的热爱,本科毅然决然选择跨专业考国内研究生,然而三年的学习

内容摘要:我的“失败”,希望不是你的未来

本期分享人:Yang·G

斩获英国AA、UCL、RCA三大建筑名校offer

出于对建筑设计的热爱,本科毅然决然选择跨专业考国内研究生,然而三年的学习发现,国内的学习能够帮助我成为一名建筑从业者,而不是我想要的建筑设计师。也便开始了出国留学路,结果拿着一本拿下AA、UCL、RCA的优秀作品集雄心壮志去了日本,碰了一鼻子灰。

关注康老师周三栏目至今,几乎所有人都是成功经验,一直想将自己独特的求学经历投稿给康老师,但始终犹豫不决。前段时间和康老师聊天,其中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你的经历珍贵又难得。于是鼓起勇气投稿给康老师,希望一些教训能够让大家有所启发。

我为什么一定要出国

1. 国内读研体验

出于对建筑设计的喜欢,大四时毅然决定跨专业考研,也没有太多国外学习的想法,于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准备英语、政治、快题等等,如愿入学到国内某建筑知名院校。本以为可以走上建筑设计师之路,三年下来却觉得这条路基本上是走向了死胡同。

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都会梦想成为建筑设计师,但国内的研究生课程在培养设计思维方面比较薄弱,达不到培养一个合格建筑设计师的标准。三年课程基本归结为理论+实习+论文,能够实践个人设计的机会寥寥无几。而在研究生阶段,帮助导师督促本科学生完成设计阶段,会发现本科实践的机会更多,但却教授的内容并不是怎样做设计,而是一些更为扎实的流线、造型等比较基础的内容。

看过很多本科和研究生的作品之后,有些虽然乍看很四不像,但我们的心情其实都一样:想做些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不会做。最终这些设计被放置在一边不过两个原因:1. 老师不喜欢;2. 老师更多给与建筑是否规范的要求,而在思维方面,很多老师无法给予十分充足的建议。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虽然不能概括所有,但可以说是国内建筑设计研究生的一个较为普遍现状。

2. 实习体验

正如我上面所说,国内研究生阶段能够真正做设计的机会不多,实习算是最为难得的一个时间,但选项多是以下三个:设计院、跟着导师做项目、一些建筑设计公司,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前两项。

研二阶段我在北京的一所设计院实习,但在这样一个规模较大的国企内,项目并没有太多涉及设计,而更多集中在规范、画图等内容上,而且在设计院,好像已经看到自己五年后的样子,发展的可能性太低,而付出和收入很难成正比,对我一个转专业想要学习建筑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内容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甚至无法承受的。

3. 去日本的感受

由于对日本建筑师的关注和喜欢,在读研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建筑旅行团,7天内看遍了日本各著名建筑设计师作品,对于建筑设计的热情和希望又被激发出来。

但国内的教育实在无法给我想要的东西,作为一名转专业的同学,其实已经没有了太多试错成本,对我而言,思考出路便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其实走到这一步,决定并不难做,因为如果我还想做一个好的设计师,出国几乎是唯一的选项。

日本-“失败”经验谈

对于作品集和语言,我都在国内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真正到了日本,太多意外使得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思考我必须来日本的意义。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这段经历,让我对于日本建筑学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1.容错率低

日本私立院校的申请基本是以老师为主,但1个老师招生人数不过4、5个人,这样子老师在审核时会有个人喜好,如果你想要同时申请几个院校,那作品集必然要更为多元,这样其实反而降低了成功几率。

因此,日本的建筑设计其实更适合那些对于建筑设计有了自己理解的同学,这样在申请之时能够依照自己的风格选择老师继续进行个人发展,作品集创作时也可以更有针对性。但对于单纯想要去到名校更为系统的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来说,日本的申请困难重重。

2. 更高的日语水平

为了拿到日语N2,我中断了作品集创作,集中学习了三个月的时间,成功到了日本开始申请及日常生活的时候,我才发现,国内的日语N2考试,不过证明了我的考试能力而已,整个考试涉及的词汇及场景其实实用性并不高。而对于申请而言,N2 只是学校对于学生设置的一个门槛,但在真正开始和老师接触之时,老师了解你日语水平是通过看你能不能说,能不能交流。

但日本也不是一个喜欢交流说话的环境,为了适应语言我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掉了很多头发。但在和武藏美的老师初面试后,老师其实有告诉我需要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这个还是蛮大的一个挫折。

也因此作为一个过来人,真的建议想要申请日本学校的同学不要执着于刷分,或者想要拿到N2可以直接入学,借助语言学校进行过渡其实是最好的办法,也有很多同学拿到N2,但在日本又重新就读一年语言学校的同学,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在面试时可以更为从容不迫。

3. 时间成本高

其实想要克服上面两项,时间便是大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更好的完成作品集创作、了解导师风格、语言学校学习等这些必要事项,两年的时间都比较紧张。这对于本科同学申请来说其实还好,但对我已经在国内读完三年研究生的同学而言,时间性价比实在太低,这也是让我决定重新申请英国的理由之一。

所以大家想要申请日本名校的同学,可以为自己两个问题:

为什么选择日本?是不是非日本不可?

如果答案比较模糊,那么建议大家考虑英美院校,但如果有明确且正向的答案,那么一定要为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成功申请AA、UCL、RCA的经验

其实在申请期间,雅山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你可以试着申请下英国的院校,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即使不想去,拿到offer也是很值得开心的事情。在日本受挫之后,这句话其实一直出现我的大脑里,决定从日本回国之后,便决定冲刺英国院校,现在已经成功收到了AA、UCL、RCA的offer.

其实整本作品集,与申请日本的时候相比,不过做了简单调整而已,整个创作并没有做出太多改变。但从零到拿下世界名校,作品集创作必然有一定的优势:

1. 表达自己

刚开始作品集创作时,由于国内教育思维影响,我会给自己的项目有个预想,比如说做住宅,我会对这个设计的结果有种预想,然后去模仿。但雅山老师当时对我说,一个好的设计,必然要有设计师感情的流露,需要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一味的将自己陷入他人的创作或者某种风格中,不过是模仿个外在,在申请时,作品集反而漏洞百出。

一所优秀的建筑院校,会有很多不同studio,也必然存在一定包容性,所以大家在作品集创作阶段,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一个好的方案,优点其实是相似的:在一定程度上时准确表达了你的建筑概念,且有足够的理论支撑。而对于整个项目方向,老师可以做把控,但表达自己,要大家去准确实现的部分。

2. 安排好时间

我的作品集完成度非常高,其实和自己提前准备有很大关系。关于申请,虽然我用了1年多的时间,但在创作过程中拿出三个月跑去学日语,两个月用来出图,所以整个学习的时间只有半年多而已。

那么每个月花在项目上的时间自己一定要考虑清楚,赶出来的项目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给自己明确的时间限制,给足自己思考揣摩的时间,将一些影响个人表达的方面放掉,思考如何更好的突出个人,更好的表达个人,这个过程便能让项目能够和很多同学拉开差距。

3. 汉艺

读完了国内研究生,我依旧是一个建筑门外汉,手上也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申请项目,但我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名校目标,想要学的更为高效率,我必须要有个后盾才可以。通过知乎认识了康老师,进而认识了雅山老师,我的作品集才正式开始。

于我而言,雅山老师是我作品集质量的一个保障,从一个做项目先构思成品的同学,到现在知道如何在整个设计流程内完成思维的发散和定位,对于建筑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些都是在学习间我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一本完整的作品集其实是我一年多时间学习成果的一个展示,而和考官展示时,我有足够的底气。

后记:创作小tips

现在还在创作中的同学,一定要养成随手整理个人方案素材的习惯!这点其实是我第二个项目时才逐渐开始注意的地方,项目做完后的完善阶段,这些素材会帮助大家节省大量时间,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回忆起创作中的细节问题,作品集才能完成的更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