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游审美 赏析

旅游审美的三大特点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比如:同样置身于偏远乡间,有人会激动的手舞足蹈,发出“村舍茅屋万岁”的感慨。有的人则兴趣索然,无动于衷。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

旅游审美 赏析

旅游审美的三大特点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比如:同样置身于偏远乡间,有人会激动的手舞足蹈,发出“村舍茅屋万岁”的感慨。

有的人则兴趣索然,无动于衷。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比如:以地貌为基础的风景资源就可使人产生多种美感,山地和沟谷可呈雄伟壮观和奇险的动人景色。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

旅游审美关系是什么?

旅游审美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同构”关系。

所谓主体和客体,都是属于关系概念。

当我们提及旅游审美主体的时候,就意味着旅游审美客体的存在。

主体结构功能的发挥和客体价值属性的显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由此构成旅游审美关系及其运动。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分析,外在物理世界和内在心理世界在形式结构上存在“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关系,使得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从而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合拍一致,即达到主客协调、物我统一,由此产生相互应答的知觉感受和审美愉快。

这种解释,阐述了所谓“同构”关系形成的基本机制,但是没有考虑到构成审美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审美关系的出现,有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界使之成为“人化”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使自身的身心结构、活动方式具有合规律性的可能,事物的属性规律才有可能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发生“同构”关系而进人审美领域之中。

旅游审美关系,是具有审美需要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实践活动在对景物的那些“满足需要”的属性的把握或占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因此,它既是一种认识关系,又必然表现为一种价值关系。

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有哪些?

审是指360度的审视,视察,欣赏;美是指外在的美或是内在的精神美,总的来说,旅游目的地的审美,就是指游客来到目的地,在这个地方得到眼睛的享受,或是精神上的愉悦.眼睛的享受是比较浅层次的看到山水美或是建筑美或是其他的有形的美,精神上的愉悦,是指你所看到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与游客自己的精神可以达到共鸣,或是说就是想到一块上去了,或是让游客想到一些美好的事情,从而让游客的精神上很愉悦,这个大概就是旅游目的地的审美,其实应该叫做旅游审美,因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可以达到审美的角度,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就是一种审美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旅游观 法国旅游学家弗朗索瓦·韦拉曾把亚洲的主要旅游国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航空和港口交通枢纽以及进入东南亚和中国的得天独厚的通道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另一类是工业国家,如日本;第三类是拥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国家,如泰国。

韦拉虽然没有提及中国,但很显然,中国属于其中的第三类。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奥,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在中国自有其生成、发展的土壤和历史。

如果说,在中国哲学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佛三家,那么,在中国旅游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旅游文化影响最大的也是儒、道、佛三家。

正是这三家各执一端的旅游思想,能糅合各家,以其各自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旅游文化,组成中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线索,给中国旅游文化的开拓演进带来了活力。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

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就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

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

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它发源于儒家。

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

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上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故君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形殆。

"儒家之提倡近游,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

这种近游观的出现,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在生产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儒家主张和看重近游,是因为这种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

然而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反对远游。

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

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

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

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远游的作用,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为他而纷至沓来的客人的欢迎词,也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

孔子还将游览视作个体人格发展的理想之路,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

这用意很清楚,他们给所有的人规划了两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当孝子或当忠臣。

为家庭或为国家。

前者的奋斗目标在于使家庭幸福,后者的奋斗目标却是为国家太平。

由于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身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为父母做牺牲和为君国做牺牲,都属于仁人志士。

明乎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在中国旅游史上为什么近游理论较远游理论同样发达,探险旅游同怡情旅游一样受我国人民的重视。

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会发觉,儒家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渗透在中国旅游文化之中。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关于与民同乐的论述。

孟子认为,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

而不贤者虽有池沼等游乐对象,因其不能与民同乐,故快乐难以持久。

他引用《诗经》中赞美文王的"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有关句子;和《尚书》中所引夏朝民众仇恨商纣王独乐的民谚,从正反面举例说明"与民偕乐"和"独乐"的区别。

以此来启发和讽刺梁惠王。

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史,始终贯串着这一重民传统。

这种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体现仁政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种"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们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

重民传统也表现在历代帝王不敢肆意远游上,凡置国家大...

什么是旅游审美动机

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审美动机是诸多旅游动机中的优势动机,审美型的旅游者是旅游队伍中的主力军。

自然审美型动机:其指向是自然美(在中国,许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也可以纳入自然风景的行列,这是因为,这些人文景观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为一整体,它的作用是点缀自然和使自然更加人化)。

艺术审美型:以欣赏艺术作品(包括工艺美术品)作旅游的目的。

社会审美型: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体验旅游地社会的制度,结构,人情,伦理,道德,民风与生活方式。

饮食审美型:追求美食美饮的动机。

大部分中国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中,都有这样的动机。

怎么引导游客进行旅游审美

一些人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陋习,使国内景点成了“垃圾场”,到国外被人“另眼相看”,不但与有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相背离,也有损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教化措施,来提高我国公民的外出形象。

关键词:出境旅游;旅游者;外出;形象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不少外国人也有这样的抽象概念。

中国人符合文明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一种“礼仪之邦”的经验证实因素,不断使“礼仪之邦”在他们那里从抽象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正面。

相反,一些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则成为一种“礼仪之邦”的切身证伪因素,不断使“礼仪之邦”从抽象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负面,甚至变成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东西。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随着旅游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我国出境旅游者的形象就代表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形象。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外国人也对中国人、中国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

中国人符合文明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一种消除误解和偏见的正面因素,反之,则会成为一种加深误解和偏见的负面因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