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题结题报告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北京,有一所中学早在成立之初就大力推行“研学旅行”,孩子们的脚印留在了全国许多地方。这所中学就是北京中学,北京中学成立于2013年,是一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北京,有一所中学早在成立之初就大力推行“研学旅行”,孩子们的脚印留在了全国许多地方。
这所中学就是北京中学,北京中学成立于2013年,是一所按照“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目标办学的现代学校。
建校伊始,北京中学大胆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其中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大课程体系就是“阅历课程”,包括中华文化寻根之旅。
北京中学的研学旅行有一套自己摸索的体系,从行前讲座、行中管理到行后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改以往行前热热闹闹,行中轰轰烈烈,行后冷冷清清的局面。
研学开始之前,几乎每名学生都有课题,研学旅行过程中,每名学生带着课题去行走、观察和思考,行后学校还会展开专门的“研学成果汇报会”,孩子们把自己的研学课题形成成果进行汇报演说,最后老师评分。
“游而无学”,这是目前中国学生研学旅行的一大弊病,北京中学的这一探索无疑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和深度探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北京中学七年级师生,今年5月份北京中学七年级学生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江南行成果汇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认真求索的研学态度。
勇于钻研,敢于突破,敢于超越
--北京中学七年级江南研学之旅
“做课题”作为北中学子在初高中学习阶段中的一门必修课,一直是检验学生创造力与思想力的重要指标。
阅历课程作为重要的检验平台之一,每一次课程开始前,同学们都会在年级内自由结成2~3人的小组,并在行前准备课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于阅历课程中进行数据收集,资料分析,最终获得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老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大部分研究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们最终要提交一份近万字的结题报告,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江南行阅历课程结束后一多月的时间里,七年级同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临近期末繁忙的学习生活中,相继提交了各自在阅历课程中所做的研究报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次阅历课程中,七年级的课题研究报告全部获得一等奖以上的成绩,这不仅体现了北中学子的优秀素养,也证明了只要给学生机会和支撑,学生们便有无限的创造力。
本次阅历课程江南行获得特等奖课题有:吕骏峰、贾博岩、刘福齐的《苏州园林与北京皇家园林门窗艺术的对比研究》;吕云起、王广、吴乃东《苏州园林留白艺术分析》等七组;获得一等奖的课题有:张凯森、孙济勋、沈东岳《苏州、南京、杭州美食的比较研究》;于婧湉、姚天乐、吕佳艺《分析旅游业对拙政园环境的影响和如何保护》等九组。
获奖的课题几乎涵盖了七年级所有提交的课题,相较于上半学年的成果,可以明显地看出七年级学生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有深度的课题,例如在肖瑜玥、张雨晨《昆曲的衰落原因与传承方式的研究》课题中,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不仅从昆曲的自身特性出发,而且结合宣传群众,提出了与以往相比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无疑是一大突破。
再如在丁天杨、张朔宁、王天悦的《苏州园林特点对现代建筑的应用》课题中,几位同学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结合,不仅深度诠释了语文课本里叶圣陶关于《苏州园林》的介绍,更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独特的美学观念,老师们大为赞赏。
本次七年级课题研究勇于钻研,敢于突破,敢于超越,最终成果优异。对于七年级师生而言,无疑可喜可贺。
供 稿 人:范欣馨
指导老师:周 洋
编 辑:杨晓敏
就研学旅行话题,涟营诚征稿件,欢迎关注涟营教育微信公众号,与我们联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