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旅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作为泛游学概念中的细分领域,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近期,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
作为泛游学概念中的细分领域,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近期,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四分之三的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研学旅行,80%左右的人表示对研学旅行很感兴趣,六成左右受访者参加过研学旅行。其中,七成左右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受访者中,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达七成以上。
何谓“研学旅行”?它为何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它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世纪明德新加坡研学营合影)
迎来黄金发展期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方式。
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研学旅行”的行业爆发期已然开始。从旅行社至教育机构,到公司以及一些旅游初创企业等,相关的游学论坛活动和峰会在不断展开,不少企业开设游学部门,这些也为游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游学人次自2014年后迅速增长,境内游学人数由最初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85万。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收入近年来增势迅猛,游学收入自2015年来已经翻倍增长。境内游学由40亿增长到101亿,而境外则从120亿增长至273亿。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境内外游学市场除了目的地的差别外,在客群年龄、游学时间、游学消费、游学内容上有很多差别。境内游学群体为6-18岁中小学生,而境外游学群体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境内游学多安排在暑假或学期内进行,而境外游学多安排在寒暑假。可见境外游学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境外游学内容多了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境内游学则包含体育等素质教育内容。
游学人群中男生比例略低于女生。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游学学生中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占比约80%,了解国际游学的学生也近八成,同时80%的学生有留学意向,只有30%的学生有继续游学意向。这其中参加过出境游学的仅占20%。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游学人群选择游学渠道基本分为5类,其中通过学校游学的人群占比45%,其次为通过游学机构的约为27%,约14%的人群选择留学中介,仅有10%的学生通过旅行社。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数据显示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对游学项目最为关注,其次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
影响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游学决策的原因主要有孩子个人喜好和家长决定,老师、同学及其他方面影响对游学决策的影响较小。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境外游学热度排名靠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德国等。
(来源:一诺农旅智库)
从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研学旅行”和“夏冬令营”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资源及资金逐渐向研学行业倾斜。在巨大学生存量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80后、90后育子理念的改变,是游学夏冬令营所代表的校外素质教育行业能够爆发性增长最根本的社会原因。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对子女的国际视野、独立人格、快乐心态等更为看重,游学消费观更趋个性、开放。
不断创新
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王京凯表示,研学旅行发展前景虽好,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安全是行业的生命线,研学服务机构要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其次,确保持久有序的产品研发能力,推进产品体系的优化升级;此外,实现全产品一站式、定制化、分层化的品质研学服务,系统地整合各维度资源,借助势能推动整个研学体系的规模化、内涵化发展。
一位知名研学机构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研学旅行产品还缺少一种标准化的模式。比如补课行业有语数外等九门课程,其中有考试大纲、考试重点等,这些很容易形成标准化。但是像夏令营游学研学,本身提倡的就是多元化的价值,主题也是琳琅满目,有军事类、文艺类、艺术类、体育类等等,这就很难去定下一个标准。
研学市场的需求过于分散。比如大多数母婴童行业都是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研学旅行也是这样,有的孩子十分想去报名参与研学旅行,家长却持以反对,有的家长非常想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而孩子却不感兴趣。
发展趋势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市场起步较晚,但市场需求很旺盛,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政策红利的释放,让大量机构入场,比如传统旅行社、传统教育机构、资本巨头等。从专业度、规范度来考量,这些类企业难免“鱼龙混杂”。“对于短期而言,研学市场推进难度降低,市场集中度会继续分散,但长期来看,优势企业将通过自身研发能力、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本能力的升级继续积累优势,中末端企业会面临市场的优胜劣汰,或被优势企业整合。”世纪明德副总裁、品教中心总监蔡美玉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认为,研学旅行发展需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则发挥引导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可以通过成立政府认可的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再由相关组织来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有所参照。
随着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升级,国内的研学旅行行业正在从渠道竞争快速向产品竞争进行转换。未来,谁能开发出囊括更多市场需求的产品,谁的产品更符合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谁无疑就更容易胜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