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已旅行应如何合算
账户中有盈利的单子和亏损的单子,为什么人们总是选择先卖出盈利的单子?为什么同样数目的钱,辛苦工作赚到的和迅速盈利获得的,在消费方式上会有所不同?过年孝敬给父母一笔钱,让他
账户中有盈利的单子和亏损的单子,为什么人们总是选择先卖出盈利的单子?为什么同样数目的钱,辛苦工作赚到的和迅速盈利获得的,在消费方式上会有所不同?过年孝敬给父母一笔钱,让他们改善生活,但他们总是舍不得花,而是存起来,我们该怎么办?一起来了解“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心理账户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
将各期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账户举例来说,如果你打算听一场投资报告会,票价是200元,出门的时候你发现加油卡丢了,里面有200元油费,你还会去参加报告会吗?实验表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参加。可是换一种情境,如果你发现丢的是报告会的门票呢?你还会再花200元买一张票去听吗?很多人可能就选择不去了。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思想中会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理性的经济学账户,一个是非理性的心理账户。如果从经济学账户角度来看,不管丢的是油卡还是门票,损失都是200元,决策应该一样才对,可是大部分时候,决定决策的恰恰是心理账户。人们在脑海中,把油卡和门票归到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油卡,只能算在汽车消费的账户上,不会影响报告会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报告会。但是丢了的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报告会,所以很多人决定不去了。
在投资方面,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使投资者失去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很多投资者在做期货交易的时候,拥有不同品种不同方向的仓位,有赚有亏,在需要从账户提取资金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平仓获利的单子,而对于亏损单一拖再拖,这是因为,我们将这两种持仓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一旦平仓,亏损就会变成实亏,而盈利则是“落袋为安”。对于亏钱的恐惧让我们选择了结获利单,笔者接触过的投资者,几乎都有这样的操作经历。实际上,一旦亏损很可能是做反了方向,而趋势一旦开始,很难轻易反转,亏损可能一步步拖成大亏,而看对方向的仓位却只赚了一点小钱就止步于此,放弃了后面丰厚的收获。从账户总体来说,这种操作往往可能会得小利,亏大钱。
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人们做决策的时候,会把“容易钱”和“辛苦钱”放在不同的账户中,例如,你运气很好,一开仓就做对了方向,连抓了几个停板,获利了结之后很可能会开始不理性消费,比如购置一些奢侈品,或参加豪华旅行,但是如果是辛苦赚来的钱,可能并不会这样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投资者在大笔盈利之后很可能开始出现大额的亏损,在心理账户中,人们将这部分盈利归为“容易钱”,在操作上开始变得冒进随意,对于亏损不敏感,大幅提高杠杆比例和止损区间,觉得这钱反正是赚来的,亏了也算还给市场。而如果本金是辛苦赚取的,人们则会谨慎很多。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当获得一笔5000元的奖金,很多人会选择存起来,但是如果奖金是多次发放的500元,很可能就会装进钱包用掉。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在市场打拼,无非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来改善家人生活,但是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父母,却总是会将我们年底孝敬的钱存起来。了解了心理账户理论,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孝敬父母的钱可以多次、小额的形式,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将这笔钱真正用于消费。了解了心理账户的种种非理性表现,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虽然每一笔收入的来源、数额、成本等存在不同,但是从数字角度上是等价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努力克服非理性思维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有益的决策。
(二)交易效用:看起来“合算”的可能更贵
一种现象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就要来了。回顾去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超过1207亿元,支付宝实现支付10.5亿笔,支付峰值达到12万笔/秒,花呗支付金额达到224亿元,物流方面也刷新全球纪录,菜鸟网络共产生6.57亿张物流订单。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数据将更加让人瞠目结舌。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疯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一起来做个测试。快入冬了,你打算买一双棉鞋,楼下的A超市售价为100元,而此时恰好你收到一张宣传单,在步行十分钟路程的B超市,同款鞋售价为50元,你会选择在哪一家超市购买?
假设又有一天,你在C商场看到某名牌皮包,售价为11100元,而此刻你接到D商场的促销短信,此款皮包售价为11050元。恰好,从C商场去D商场的距离也需要步行十分钟,此时你是否会去D商店购买呢?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在第一种情况下,很愿意步行前去B超市,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却可能选择直接在C商场买单。按照传统的理性人假设,无论哪种情况,时间成本都是相同的,而节省的金钱也是相同的,那么人们在两种情境下的选择应该完全一致,可是事实却并不如此。因为人们觉得第一种情况下,商品降价了百分之五十,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第二种情况,却仅仅降低0.45%,几乎微不足道,并不值得付出。也就是说,这两笔交易给人们带来的“交易效用”是不一样。
交易效用交易效用理论由今年的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提出。所谓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效果。通俗点说,就是合算交易偏见。这种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使得人们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类似的例子随处可见。在超市中,人们往往被促销价牌吸引,本来只打算购买一支牙膏,最后却拎着满满的购物袋。在购物网站流连,莫名其妙地刷完信用卡所有额度,更不要说每年的电商盛会,总是买到要“剁手”,因为人们会觉得这些消费非常“划算”。
人们在消费时,决策可能会受到一些无关的参考值的影响,例如喜欢拿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的价格比较;有时候还可能因为促销而购置不需要或不适合的东西。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甚至可能因为促销政策改变自己的购物选择。
回到开头的例子,你发现在A商场有两种棉鞋,其中一种刚刚做完促销恢复原价,而另一种一直没有做过促销,你会选择哪一种?大多数人会买那个价格稳定的,因为如果买了恢复原价的,总觉得自己本可以剩下这笔钱,却白白损失了这个折扣。对于损失的厌恶会让人们忽略商品质量、产地、款式等其他信息就作出选择。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就笔者本人而言,现在家里还堆着很多去年“双十一”抢来的货品,其中一些未来得及使用就已经过期,而衣柜中也总有因打折购买的闲置衣物。人们非理性的消费决策带来的结果并不都是合算、省钱,甚至就付出总额而言,其实并没有减少,有时还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
对投资的影响投资也是如此。有投资者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看好的行情,未及入场就已经启动,追还是不追?很多投资者选择不介入的原因在于:本来看好的价位更低,本该获得更多的盈利,现在如果入场,就无法拿到那么好的价位了。这种对于潜在损失(很多投资者觉得“少赚就是亏”)的恐惧,常常使得人们放弃好的投资机会。有一些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选择购入其他没有启动的品种,而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品种,使得自己陷入一场无准备的战役,加之每一次行情都有领头的品种,它的行情更加汹涌,而选择其他相对“合算”的品种可能一直无法赶超它的幅度。以笔者为例,笔者曾经在上一轮黄金牛市中坚定看好,却因为研究多时的股票突然启动,畏惧其积累的涨幅不敢入场,仓促选择了其他一只还没有开始上涨的、相对“合算”的黄金股,而最后,这只股票的涨幅远远不及领头股,未达到理想的盈利水平。
总结原因,就是笔者在做决策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股票的综合资质,只是被主观的“交易效用”所迷惑,仅仅凭借感性的价格认识选择和入场。事实上,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做出决策的依据,应该是此刻的价格是否值得入场,自己的准备是否充分,而不是去可惜曾经错过的机会,因为错过的行情永远不可能再回来。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