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坏处英文句子
自从当了妈妈之后,发现要学习的东西真的成几何倍数地增长。除了偏向常规地要注重孩子的睡眠、饮食、营养、运动等,还很关心孩子的性格、心理、学习、英语启蒙等等。学习了一段

自从当了妈妈之后,发现要学习的东西真的成几何倍数地增长。
除了偏向常规地要注重孩子的睡眠、饮食、营养、运动等,还很关心孩子的性格、心理、学习、英语启蒙等等。
学习了一段时间正面管教的课程之后,发现还可以将理念延伸到英语启蒙。
学习英语启蒙的知识还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背景。
所以,英语启蒙就成了自己前行的最新方向,并且是满怀热情地开始。
说到底,这是因为女儿现在2周岁,刚好对自己来说也是刚需。
有了需求,有了痛点,才有了前行的动力。
先来解答一下伙伴妈咪们的几个问题吧。
1. 孩子学习英语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呢?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从小学开始就可以了吧。
毕竟80后的我们可是从初中开始的。现在的小学教育是从3年级开始设置英语课的,如果我们从1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教,那就走在大部分人的前面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满足于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而是在胎教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各种英语童谣、英语儿歌。
英语启蒙开始的时间已经提前到了0岁,想想就很不可思议了吧。
2. 孩子早学英语的好处有哪些?
孩子早学英语的好处可不止一两点,一起来看看吧。
a. 从小开始双语学习的孩子,一般脑袋会比较聪明一点。
b. 尽早开始学习英语,会有利于孩子养成“英文思维”,也就是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回想起我们那时候学习英语,很多人都会在单词下方标注拼音或者汉字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所具备的都是“翻译思维”。任何的单词和句子,我们都习惯地要将它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才便于学习和吸收。
长期地习惯于这一种思维,我们很难建立英文思维,基本上无法用英语进行思考。所以,大部人人学习英语时出现的问题都是,语法笔试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口语上却始终无法做到流利表达。
因为我们听到英文,需要在头脑里将英语翻译一遍,然后再组织要表达的中文,随后再翻译成英文进行输出,整个反应过程就很冗长,而且由于二次倒转,语言也不再简洁直观。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3-6岁时,他的母语中文不会过于根深蒂固,孩子还是可以摆脱母语束缚,独立学习第二门语言的。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没有进入到担心犯错的阶段,学习语言即使犯错也不会有心理障碍。不怕犯错误,能大胆开口说是学习语言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往往就会由于害羞、或者因为担心犯错遭到嘲笑而拒绝开口。那就不再利于语言学习了。
c. 4-7岁是语音塑造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接触大量原版音视频,并且开始英语学习,有助于帮助孩子打造一口地道的发音。
找到地道的原版视频和音频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确保孩子可以理解音频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单次难度不超过孩子的认知水平,孩子才会愿意开口跟着学。
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的被孩子所吸收,而不是简单地鹦鹉学舌,过段时间就忘了。

d. 从小学英语,认知水平与原版书共成长。
无论从哪个年纪开始学英语,我们都是从最简单,最低级别的素材开始。
比如说,孩子3-6岁开始学英语,然后平常接触的都是幼儿园、恐龙、佩奇等这些,与他们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原版素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享受这些内容。
但如果孩子到读小学才开始学英语,而学习的内容则是枯燥的My name is …,即使接触幼儿园水平的原版绘本都不知道这些单词,而同步搭配学习的素材也不多。
这样,学习热情也很难被提起。
3-6岁开始,才能更好保证孩子的认知水平与原版书同步发展,才会有更多的素材可以使用。
e.早让孩子学习英文,可以从小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
从小浸染在双语的环境,带孩子出过旅行,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容易让孩子有更宽广的视野,也有利于打造孩子的开发心态。
简单来说,越早开始学习,越有可能像母语一样。
3. 孩子早学英语的不利之处有哪些?
在前期唯一可能出现的小问题可能是:有些孩子开口说话会稍微晚点。因为面对苹果的时候,无法判断应该说苹果还是apple。
但一旦开始,孩子就会熟练地进行语言切换,只要妈妈能够引导。
早学没什么弊端,只要顺利处理好幼小衔接阶段,尽量避免拼音和26个字母同步开始学习就好了。
有些孩子可能会暂时混淆,但其实很快就会弄明白。如果妈妈担心这个问题,可以提前安排,错开学习。

不管是早开始还是晚开始,有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如果爸爸妈妈的英语程度不错,可以从小开始双语对话。
比如从教mommy, hi, yes, no, thank you,poo-poo等日常的口语开始。
家里学,妈妈牌英语,永远都是宝宝英语启蒙的最佳方式。
将英语运用到游戏中,让英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英语启蒙就不再枯燥,不再让孩子排斥英语。
英语启蒙,正面管教,我都将用心开始。
欢迎宝妈们互动和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