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大班艺术我的旅行活动反思

园所简介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创立于1918年,是宁波市创办最早的一所幼儿园,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任首任园长。百年来,一幼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发展”的宗旨,在幼

园所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创立于1918年,是宁波市创办最早的一所幼儿园,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任首任园长。百年来,一幼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发展”的宗旨,在幼儿教育这片土地上树立了无数个令人钦佩的“第一”形象:第一批省示范性幼儿园、第一批省科研百强学校、第一批市辅导幼儿园……目前,园内开发研究的新行为课程,更是引起国内幼教专家和同行的广泛关注。

园长谋略

志于用快乐打开童年

——专访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沈清

本报记者 赵彩侠

从17岁成为幼儿园老师开始,沈清已经在幼教领域耕耘近40个年头了,她戏称自己已经是幼教界的“老兵”了。念及过往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已过天命之年的沈清说自己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利谋孩子,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沈清成长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曾是天一阁副馆长,离休前又进入学校当教师。受父亲影响,沈清对教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再加上喜欢孩子,1980年,高中毕业的沈清顺理成章地进入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工作。沈清坦言:“当时对如何当好幼师并没有概念。”好在不久后,沈清就迎来了专业成长的机会。

1981年,一幼分进了一名正规幼师生。她多才多艺,手风琴拉得尤其好,沈清一下子成了她的铁杆粉丝。在“偶像”的引领下,沈清开始业余学习钢琴、美术。1984年,沈清顺利考入浙江幼师,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学习,这让她在专业发展上有了质的飞跃。

沈清开始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幼教领域还缺少科学理念的引领,教学方法生硬、刻板。比如“六一”,大部分幼儿园都会举行整齐划一的表演汇报,但沈清并没有被惯性带着走了创新意识。当时,“一休”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象,于是沈清就让他们在“六一”时大胆表演一休。她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孩子们按音乐节奏表演就可以,动作可以自由发挥。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既有规范,又不失活泼,老教师们都被震撼了。在沈清看来,为了庆“六一”,老师与孩子们费尽心思去排练他们并不喜欢的节目,是没有意义的。“六一”就应该怎么开心怎么来。沈清反思,现在想起来,那其实就是儿童本位,只不过当时脑子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她只知道,童年太短暂了,因此,一定要让孩子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

建构课程,让发展更有质量

上世纪90年代末,一幼已经有了很好的社会声誉。但1998年担任园长后,沈清总觉得一幼缺少一些根基性的东西。机缘巧合,她恰好读到了张雪门的教育文集,很是欣喜,因为张雪门的思想与沈清当时所想的高度一致,比如“孩子的一日生活就是课程”“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开展,从生活中结束”……于是,在沈清的带领下,一幼从1998年开始研究张雪门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行为课程。

近20年来,一幼人不但传承了张雪门的教育思想,而且不断对行为课程进行革新,并将之发展为新行为课程。新行为课程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目标、新的内容、新的实施路径与新的评价方法,这一系列调整都旨在使课程更适应现代儿童的发展,更贴近当下儿童的生活,更能还原儿童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更能凸显儿童的动态发展。

在新行为课程发展过程中,沈清充当着“课程支持者”的角色。曾经在一幼负责课程建设的李江美告诉记者,在一幼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沈清特别舍得给教师权限,同时无条件提供课程资源支持。这让教师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也成就了一大批教师。近些年来,先后已经有十多名骨干教师走出一幼,到宁波市其他幼儿园担任园长。也因此,沈清被许多人称为宁波幼教界“黄埔军校”校长。

新行为课程既是一幼人对张雪门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沈清和她的“兵”带给一幼孩子们的礼物。近些年来,一幼迎接了大量来访者,但大家最多的反馈就是一幼孩子的发展水平高。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智力层面,更体现在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交往、合作、动手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发展。从这个层面讲,一幼孩子的童年是没有被辜负的。

“我年轻,因为心理年龄只有3—6岁”

在管理上,沈清主张“开心工作,灿烂生活”。有人问沈清:“你手下怎么总有那么多人全心全意为你工作呢?”沈清开玩笑说自己“有贵人相助”。实际上,沈清很清楚,人与人的关系是双向的,你对别人真诚,别人能感受到。她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喜欢开玩笑的管理者,不喜欢过于严肃。她把管理比作“拉皮筋”,固然需要一些刚性,但许多东西却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发生的,柔性管理比刚性更人性化,更易被接受。也因此,沈清很能站在老师们的角度想问题,她知道老师们很不容易,做的又是良心工作,所以在能力范围内,她很愿意为老师们做主。

一幼有一名工作十多年的后勤老师,有两个孩子,小儿子还不到入园年龄,但沈清早早就跟他说,让他准备好入园材料。还有一次,一名老师要参加一场教学比赛,但她的孩子还小,很辛苦。沈清见到她,就随口叮嘱了一句:“你孩子这么小,拼搏后要学会自我调节。”后来沈清从其他老师口中听到了这名老师的感激。她非常感慨,愈发相信人与人相处就是要真诚。

无论是对孩子,对工作,还是对生活,沈清都主张“开心”。开心让沈清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有人夸沈清:“沈老师,看不出你的年龄呀。”沈清就笑着告诉他们:“我的心理年龄只有3—6岁呀。”沈清特别感恩她的工作环境,她说:“每天有这么多的童言无忌,有时候稍微想一下,就能笑掉大牙,能不年轻吗?”她也是这样激励老师们的:“30多个童男童女每天跟你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你们带来了多少生气啊!”

光阴流转,宁波一幼已经100岁了,而沈清在一幼服务的时间也超过了30年。可是,这名幼教“老兵”的内心依旧是年轻的,她完全不恐慌岁月留下的痕迹,更不曾有过职业倦怠,她只是焦虑:退休后做什么呢?

文化焦点

变动的课程 不变的“行为”

本报记者 赵彩侠

有的孩子在儿童工作室一边观察小蝌蚪,一边做记录;有的孩子在“小农人试验田”里除草、测量农作物的高度;还有的孩子跟着老师在外面捕蝴蝶……这是记者日前走进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看到的场景。虽然这些孩子分属不同的年级,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但这些活动都属于该园新行为课程下的同一个主题——春天来了。

从行为课程到新行为课程

新行为课程是宁波一幼的园本课程,它脱胎于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创设的行为课程。1917年,27岁的张雪门正式投身幼教领域。第二年,他在家乡宁波创办了星荫幼稚院(宁波一幼前身)。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张雪门再未离开过幼教行业。

张雪门在实践中建构起了深入、完善的幼教理论,尤为突出的是,他在实践、教学,以及借鉴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构建起了我国第一套本土化的幼教课程——行为课程。张雪门认为,“幼儿在幼稚园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行为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以“行为”为中心,通过“做学教合一”的手段,使儿童获得基本经验。

虽然张雪门的课程体系已非常完整,但由于各种原因,长久以来,他的课程体系并未在中国内地的幼儿园当中被很好地付诸实践。直到1998年,宁波一幼发现了张雪门的课程资源“宝库”,并将他的行为课程经过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新行为课程,张雪门的教育思想终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度焕发生机。

新行为课程探索的三阶段

一幼传承、创新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8年到2009年,是一幼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首次探索。这一时期,主要是系统学习张雪门教育思想,建立新的课程框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幼人称之为“摸石过河”。2009年,一幼正式提出“新行为课程”这一概念,并建构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突破了集体教学方式,开始关注个人、小组活动,而且将张雪门提出的工作、旅行、动机等课程要素,通过儿童工作室、蜗牛考察队、蛤蟆剧团等特色活动呈现了出来。

2009年至2013年是新行为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索,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幼儿的八大行为(工作行为、社会行为、语言行为、运动行为、心理行为、科学行为、考察行为、艺术行为)成为课程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场景模拟、调查访问、经验共建等课程组织的策略,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2013年以后,一幼的新行为课程继续向前推进,但也遭遇了瓶颈。园长沈清记得,当时虽然知道课程是新的,但究竟新在哪里,还说不清楚;路子是否正确,也不够自信。就在此时,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提供了帮助。经过两年的指导,2016年,新行为课程又有了新的发展。最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课程内容被整合为主题、领域与区域三部分。在沈清看来,这种调整更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而且也与张雪门“幼儿看宇宙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整体的”这一思想相契合。同时,在课程组织策略上,采用了张雪门提倡的“设计教学法”,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张雪门认为,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而设计教学法正切合这种要求,因此是最适宜的。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一幼的新行为课程更加科学、完善,理论根基也更扎实了。

在主题活动中贯彻设计教学法

新行为课程在实施层面主要以“主题”的形式推进。每学期开学前,一幼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全园层面的课程审议,教师们要根据时间的变化预设出下学期的课程主题。比如,本学期的三个主题就是“春节余韵”“春天来了”“夏天的脚步”。接下来是年级层面的课程审议。每个年级在每个大的预设主题下要确定出具体主题。以本学期”春天来了”这一主题为例,小班确定的主题为“植物”,中班为“昆虫”,大班则为“种植”。年级层面的课程审议结束后,还需要班级层面的课程审议。每个班级的教师需结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兴趣,进一步聚焦“班本化”主题。以中班的“昆虫”主题为例,不同班级的研究主题分别为蝌蚪、蚕宝宝、蝴蝶等。

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依据设计教学法展开活动设计并实施课程。第一步是动机,即如何引出主题。第二步是预设主题活动的目的。教师需要结合整个课程目标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初步确定活动目标。第三步是安排活动人数及整个主题活动的时间。第四步是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主要通过组织基本活动与特色活动两条路径展开。基本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与生活活动,而特色活动主要包括蛤蟆剧团、儿童工作室、蜗牛考察队等。第五步是准备活动所需的工具与材料。最后一步是执行参考。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比活动前后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设计。

一幼副园长徐晓青告诉记者,活动实施中的所有路径都是为了帮助幼儿通过“行为”提升经验,因此,幼儿的“做”就显得十分重要。采访中,徐晓青向记者展现了一个满是“宝贝”的地下室。红帮小巧手、甬城老作坊、三江小画廊……各式各样的工作室材料放满了整个园所960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将来,这里会全部被打造为儿童混龄工作室,孩子们将在这里充分地开展‘工作’。”徐晓青告诉记者。

目前,一幼的新行为课程体系已相当完善,呈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看起来,似乎已经无可挑剔了,但一幼人从不认为它是完美的。采访中,沈清告诉记者,评价依然是新行为课程薄弱的一环,这是新行为课程未来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新行为课程永远是进行时,因为课程结构的完善没有完成时,而且,社会在向前发展,课程内容本身也无法预设。”沈清说。只是,无论新行为课程怎样变化,“行为”始终是中心。

家长评价

在“行动中”成长

崔文文

果果马上要升入大班了。在幼儿园的短短两年,孩子不管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观察动手能力,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从孩子成长的点滴中,我们能感受到一幼的新行为课程对孩子的无声浸润。

在老师的引导下,果果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每周的“小农人”实践环节是他的最爱,在园内的一方种植小天地里,他和小朋友们一起观察触摸,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在“蜗牛考察队”中,他通过老师们精心设置的主题,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地铁出行的便捷,寻访宁波的民风民俗……

“斗斗虫虫飞,柯只麻将剥剥皮。要吃吃眼气,否吃嘟地飞气……”当果果回家跟我唱起这首童谣时,我惊喜于我俩的童年有了相通点!感动于一幼对传承宁波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

作为一所百年名园,一幼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张雪门老先生的行为课程理念,践行着张老先生“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并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教育的理念。感谢一幼,让孩子在“行动中”快乐成长!

工作室能量大

张桦

走进一幼校园,你时刻能感受到新行为课程的魅力。楼梯两侧,富有传统风味、宁波特色的环境布置让人眼前一亮。离幼儿园最近的宁波城市地标鼓楼、孩子们熟悉的宁波传统小吃、宁波文化标签“红帮裁缝”……都被“搬进”了一幼校园。

一幼所有的环境布置都是基于张雪门行为课程理论的。宁波老游戏、小小童第周、明州智多星、甬城老作坊……作为新行为课程的重要组织形式,12个各自独立的混龄儿童工作室都指向幼儿的行为发展。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参与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成功、失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幼儿园参加了红帮小巧手,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她动手能力的提高,更可喜的是,孩子也很乐意将游戏内容延续到生活中,比如我在缝扣子时,孩子能主动帮忙穿针引线。除了全园混龄儿童工作室,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也同样设置了儿童工作室。每间班级教室又设有语言、社会、建构、表演、数学、美术等区域。丰富多彩的工作室活动,让孩子在做中学,在游戏体验中发展各项能力,为孩子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10日第4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