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青蛙旅行中部地方 野菜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风俗及住所)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青蛙旅行中部地方 野菜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风俗及住所)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

没有本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的生活习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

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

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

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服饰图案、日用品、工艺品多选用蛇纹图案,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图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由于高山族生活在蛇类出没的亚热带地区,对蛇的属性、特点有较多的了解,他们把"百步蛇"当作神灵的化身,认为是祖宗的灵魂附在上面,因而不能杀害,并把它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如卑南人喜欢蛇雕刻,据说是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

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

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

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

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

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

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

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

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

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

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

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

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

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

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

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

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

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

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

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

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

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

“丰收祭”这天,族人自...

高山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

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

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

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

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

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

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

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

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

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

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

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

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

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

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

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

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

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

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

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

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

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

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

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

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

“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

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

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

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

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

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

高山族的风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

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

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

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

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

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

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

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

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

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

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

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

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

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

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

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

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

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

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

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

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

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

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

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

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

“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

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

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

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

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

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

7月和女朋友去乐山峨眉山玩,,,一千够不

推荐一个三日游的行程:第一天:上午乘车前往峨眉山景区,下午游览秀甲天下大瀑布(免门票)推荐游览15分钟;第一山亭(免门票),推荐游览10分钟;儒释道文化长廊(免门票)推荐游览30分钟;峨眉山博物馆(免门票),推荐游览1小时。

晚上可以在“温泉欢乐谷”,泡一泡峨眉氡温泉,洗去俗世的尘埃,忘记红尘的烦恼。

第二天:早上起床从报国寺客运中心坐车到万年寺停车场,步行或者乘坐索道上到万年寺,游览无梁砖殿、峨眉山镇山之宝——普贤骑象铜像、接着欣赏峨眉山古十景之一的“白水秋风”、可以聆听峨眉山特有物种“弹青蛙”的演奏,接着步行游览白龙洞、清音阁。

在清鑫饭店用中餐,品尝峨眉山特色菜肴。

午餐后开始爬山之旅,途经鬼斧神工的一线天,还有我国最大的原始生态猴区。

沿原路返回清音阁,经过中日石碑亭,到达五显岗停车场,乘坐景区旅游观光车到雷洞坪停车场,途径麻子坝、零公里。

可以入住雷洞坪民生酒店。

第三天:早5点从住地出发,徒步1.5公里(30分钟),必须要这个时间起床才能赶上看日出的时间,乘坐金顶索道到达金顶景区。

观看日出(如果天气条件许可)金顶昼夜温差较大,夏季观日出都要穿防寒保暖的衣服;金顶天气如果好,有机会观云海、还可以游金殿银殿铜殿,十方普贤像。

回酒店用早餐。

从雷洞坪乘车返回报国寺客运中心。

从报国寺客运中心乘车到乐山大佛景区。

用过午餐后,游览乐山大佛,凌云寺,九曲栈道、龙湫、载酒亭、碑林。

结束愉快的行程。

凭有效的学生证可以购买峨眉山景区优惠票:80元/人。

乐山大佛景区优惠票50元/人。

金顶索道上行65元/人,下行55元/人。

观光车价格:报国寺——万年寺20元/人,五显岗——雷洞坪35元/人,雷洞坪——报国寺30元/人。

关于吃和住的价格就看你们怎么样选择了,景区内住宿从80元——300元不等。

高山族介绍(地理)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

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

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

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

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

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

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

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

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

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

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

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

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

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铁器。

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仗责,重则处死。

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

集会时多举行歌舞。

已有雕刻与绘画。

历宋、元、明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

据明代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汉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原始的生活。

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氏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

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

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

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

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

17世纪汉族大批移民以前,台湾高山族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猎为生。

居住在平原的族群,从事烧垦农耕兼渔猎、采集,主要种植芋、薯、旱稻、谷子等。

他们不知道犁耙锄斧之工具,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极为原始。

清代,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开拓,台湾的高山族普遍引进汉族先进生产技术。

居于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种植稻、麦、黍、稷、芝麻、豆类等,而巢居穴处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猎为主,兼事采集、种植。

狩猎称为“出草”,以捕鹿为主,兼猎野猪、野牛、熊、豹、兔、雉等。

狩猎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铳等,狩猎方法一般是焚猎、陷猎、射猎等,围猎的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近代,狩猎已变为高山族的副业。

在阿美人、卑南人习俗中,团体出猎是重大祭祀的宗教仪式前后必须进行的活动。

兰屿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还从事渔业。

通常用鱼刺、鱼叉、弓矢、渔网、鱼筌、鱼笼、竹罩、竹筏、渔船等工具捕鱼。

采用射鱼、网捞、垂钓、筑堰、毒鱼、涸鱼、帘鱼、诱鱼等方法。

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猎捕飞鱼的旺季。

他们以父系世系群为单位组建船队,夜间网捞。

卑南人、排湾人、鲁凯人等虽近海而居,却不务渔业,仍以农业兼狩猎为基本生产形态。

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农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平埔人、排湾入、泰雅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阶段。

平埔人、排湾人还出现租佃关系和贫富分化。

1949年以来,台湾省在国民党的控制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达到了比较发达的阶段,台湾经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