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熊妈妈的旅行

孩子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孩子对玩具厌烦了吗?孩子感到沉闷了吗?孩子感觉写不出文章了吗?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说明你应该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孩子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

孩子对玩具厌烦了吗?孩子感到沉闷了吗?孩子感觉写不出文章了吗?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说明你应该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是他们灵感的发源地。

自然,既是人类的摇篮,更是童年的母乳,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孩子的天性更适于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所以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

据西方一些专家的调查,一个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比很少接触自然的孩子具有更丰富的个性,拥有更敏锐的感觉,也更具有创造力。难怪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大多具有在大自然怀抱中自由成长的童年经验。像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中国旅行学家徐霞客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很少接触大自然,长期生活在单调的环境中,他的个性就会受到压抑,甚至变得郁郁寡欢、焦虑不安,在与人的交往中会发生困难,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将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移入自由的环境中,让他们接触到阳光、草地和一切大自然中的事物,慢慢地,他们的症状就会减轻,直到完全自愈。

著名教育家威特的儿子是低能儿,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老威特作出了种种努力。他认为与其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不如让他开阔视野。老威特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小威特的见识。比如当他们看到建筑物时,他就会告诉小威特那是什么,它所坐落的地方叫什么。看到古城堡之类的建筑,就会告诉他这个城堡过去的名字,给他讲述古城的历史。小威特2岁以后,老威特无论是走亲访友、买东西,还是参加音乐会、看戏,到哪儿都会带着他。另外,只要有时间,老威特还会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他的见识。每次参观回来,就让他详细描述所见到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为了事后能详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小威特在参观时总是用心地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讲解。

小威特到了3岁,老威特就领着他到各地游览。5岁时,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他们在旅途中,既登山,也游览名胜;既寻找古迹,也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老威特就让儿子把所见所闻写在信上,寄给母亲和亲友。回家后,还要向母亲详细地做口头汇报。

小威特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到八九岁时即能熟练运用6种语言,并通晓各种学科知识。9岁时就考中了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即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可见,如果把孩子的教育融于大自然中,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对生命的珍爱和执著的奋斗精神……那么,他们定能从山山水水的感受中潜移默化获取不少收获。

就孩子本性而言,他们是亲自然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生命,都具有亲切的吸引力。其实,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愿意带孩子出去旅游,让孩子们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的空气,与自然亲密接触,但是,由于他们在时间精力、安全、认识方面存在着局限,致使他们很少带着孩子亲近自然,让孩子慢慢地疏远了自然。

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就千万别把孩子圈在家里。父母应该把孩子从城市环境、室内游戏、电脑电视中引导出来,让孩子重新回到大自然。当孩子投身于自然之中,呼吸清新空气时,会感到自然的伟大、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从大自然回来后,孩子们会感到神清气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他们的胸襟会变得宽广,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亲近自然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学会启动想象力。父母应该意识到,再高级的玩具也比不上大自然的吸引力。

如何引导孩子亲近自然

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亲近自然呢?有关专家为大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建议全家人一起去,一家人共同投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索,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和孩子对大自然的认同感。

◎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不要只是走马观花,要动员孩子使用各种感官,和他一起发现自然、体验自然。比如,和孩子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绿色、红色、黄色等;闻闻青草、泥土、花朵、果实的气味;摸摸树皮、石头、树叶的表面,区别不同的触感。和孩子一起合上眼睛,辨别耳朵中听到的鸟叫虫鸣、风声、水声等等。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孩子感官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他学会从多方面观察大自然。

◎让孩子尽情地体验,不要强迫孩子去看什么、听什么、玩什么,也不要因为害怕弄脏衣服或踩湿鞋子而限制孩子的行为。当然,为了让孩子能够尽情地体验自然而不会受伤,家长也要掌握分寸,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让孩子学会观察动物。可以寻找一种昆虫,向孩子介绍昆虫的习性,讲述在哪里最可能找到它们。比如,与孩子一起翻开石头寻找蛐蛐,一起观察飞蛾是怎么破蛹而出的。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收集一两个死去的昆虫作标本,甚至在自然界中收养一只小宠物,比如蝌蚪、蜗牛之类好养的动物,或是移植一棵植物,这样就可以把自然带回家,继续体验和观察。总之,要鼓励孩子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让他们逃避自然、扰乱自然。

◎和孩子一起准备做自然观察笔记。临行前做好准备,先和孩子说明这次旅行的任务和要求。比如,游玩的项目,要收集什么,还要观察什么等等。回来后,利用照片和标本,和孩子一起制作编辑自然笔记,让孩子总结一天的收获,整理自已的知识,确认自己的体验,积累对大自然的经验。

◎多给孩子讲关于大自然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自然,培养崇敬自然的情感,帮助孩子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归属自然,做大自然的孩子,了解自然界的崇高、美丽。只要做到了这些,孩子就能从自然界里获得滋养,促进身心健康。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千万不可以搞“任务化”“知识化”和形式主义。当然,大自然中有许多知识,有无尽的作文材料,但是,家长应该让孩子在热爱的基础上主动地、自愿地去“触摸”其中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命令孩子从苍松翠柏名山大川中“榨取”作文材料。否则大自然就会失去迷人的魅力,变成应试的工具。试想,孩子走在青山绿水边,满眼都是作文题,多么扫兴!

◎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陶冶孩子的情操,而情操的陶冶是隐性和缓慢的。尤其是那些带孩子出游几次就急于“见成效”的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要知道,带孩子亲近自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和孩子共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果你没有精力和时间,也没有关系。自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大可小,就看你有没有这份心思去发现。只要你善于留心,你就会发现,自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即使不到郊区,在自己生活小区的花园中也一样可以找到大自然的一角。只要善于发现,孩子一样能体会到自然的妙处。

如果你是聪明的父母,那么就去吧,和孩子一起投进自然的怀抱,与孩子一起沉醉,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