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 旅行箱
在ART021上海博览会上,艺术家尹秀珍和她首次公开的大型装置作品《七》在一起。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一周有七日,光谱有七色;人有七情,乐有七音。七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它代表了

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一周有七日,光谱有七色;人有七情,乐有七音。七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它代表了一种多元而和谐的状态。”在11月9日开幕的“A R T 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艺术家尹秀珍首次公开了她全新的大型装置作品《七》。
这件装置由七座塔楼组成,延续了艺术家对细小事物和日常情景的关注。尹秀珍将七个国家的旧衣物布料重新拼接,创造出七座形态新颖、意蕴深远的织物之塔。
开幕当天,尹秀珍现身上海展览中心,为新作的亮相接受媒体采访。她向记者介绍,《七》的创作缘起于2016年1月,来自丝绸之路上7个国家的7位艺术家,受轩尼诗之邀前往法国干邑区,进行了一场“七重感官”为题的主题创作,尹秀珍是其中之一。
尹秀珍被称为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领军人物,以丰富而多元的视觉艺术作品备受关注,影响广泛。她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青年艺术家奖、中国当代艺术奖等重要奖项,其作品也被广泛展出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尼根美术馆等艺术重地。
尹秀珍过往的作品,如《衣箱》《废都》《洗河》等,总是流露出艺术家对时代变迁、个体记忆,以及文化共融的持续关注。她擅长使用衣物布料、水泥、瓷、旧家具等作为创作材料,进行拼接、重塑,为日常旧物赋予新生。
《七》的灵感来自丝绸之路上的七个国家,尹秀珍陆续从不同的国家收集了一些衣服用于制作。
尹秀珍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自己对“七重感官”的理解。对她来说,“七不是一个局限的固定的数字,它有更多的含义,像一个孵化器,总能让你孵化出新的东西来。”
对话
南都:对你来说,“旧衣服”有什么艺术的意义和内涵?
尹秀珍:我觉得每一件衣服代表一个人,有太多不可视的东西,一般人看不见,但是它已经在里面了,人身上不同的味道、气息和社会经历,包括不同的历史阶段。衣服是我们的社会皮肤。我用旧衣服,是用人的经历在做作品。
南都:你对材质有特别挑选吗?
尹秀珍:没有,我平时就在收衣服,现在跟原来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太多衣服了。但我还是得挑,能缝制的就可以了,穿过的衣服对我来讲是一样的。
南都:《七》和以前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元素,比如很强的日常生活的印记,你的创作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尹秀珍:我的创作跟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密切的。我现在住在工作室,已经住了十年了,我就生活在艺术中,我的很多材料都是从生活中拿来的一些元素,生活跟艺术对我来讲是混在一起的。
日常生活中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入艺术,关键是你是不是敏感。你一直在思考的话,周边东西一下子会被你吸引来,就像一个吸铁石,吸你想要的东西。
南都:现在你每天日常生活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尹秀珍:早上一起来就在路上。因为我们现在住在一个改造过的仓库,门推开就是一个很大的空间,我把一件由传送带改的装置作品放在那里,把旅行箱扔在上面,一出门就是在路上要出门、要旅行的感觉。所以生活和艺术对我来讲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因为工作室面积比较大,起来也可能就瞎溜达。
南都:工作室有多大?
尹秀珍:差不多五亩地,房子有2000平米,但是已经都满了。
南都:你觉得衣服跟性别有关系吗?是不是因为身为女性,所以更加偏向选择衣服而不是其他材料?
尹秀珍:其实很著名的男性艺术家也在用衣服做作品。我好像没有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说我必须要做衣服,女性特质,是我从来没有强调过,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南都:你会去看评论吗?
尹秀珍:专业的批评家是很重要的。评论我也会看,有时候艺术家就像一个厨师,他做了一盘子菜,然后批评家来评判他是什么感受,但是每个人经历不同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艺术家是一个引子,不是就这一点一个核,他要发散出去更多的意思,甚至是艺术家没有想到的东西,这样你的作品外延会越来越大。
在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家尹秀珍亮相,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布了她的全新装置艺术作品《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