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游的生态性
生态旅游的含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
生态旅游的含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
什么是旅游景观生态规划?
旅游是人与环境进行感应和交流的活动,有效的景观规划对保持旅游区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是关键,通常我们遵循景观生态学原则和空间尺度原则进行旅游区的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后续的总体规划、详细划等落实的基础和指导性纲领,根据景观生态学分类形成的不同类型区,应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进行合理的可持续开发。
(1)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旅游规划原则①系统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及其内菲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密切协调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规划者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规律。
②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作为人类既富裕又安全和愉快的环境,应该是各种生态年龄群落的混合体,而城市化生活的水泥和钢筋主体的单调城市景观,促使人们渴望返璞归真,贴近自然。
因此,旅游区规划重点是景观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③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改变景观并可能带来负作用,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注意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美,生态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如将观赏、游乐与林业、养殖等生产结合,集约管理,减少废物压力,取得综合效益。
。
④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景观规划设计尽可能展现个体的魅力,旅游区内有特殊意义的观景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旅游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都需要特殊保护。
什么是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 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 -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 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 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 下开展的旅游活动。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 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 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 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 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 此,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 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 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
因此,“生态旅游” 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在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目前, 野生动物资源使非洲成为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南 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等国已成为当今 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
在地处亚马孙河流域的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是生态旅 游较发达的地区。
在亚洲,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 是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地区。
此外,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 亚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
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 野生动物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 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参观等。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发展起来的。
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 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此后,森林公园建设 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旅游的定义】什么是“生态旅游”?是指“生态旅游”到底是什...
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态旅游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生态学及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及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从事生态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旅行社管理及导游等工作的大学专科层次的专业人才。
掌握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自然环境保护和旅游经营管理的业务。
主要专业课: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管理学、生态旅游学、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市场大多数以散客为主,以“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你的风光和野生动物”为主要活动内容,是目前国内客源市场的重要部分。
所以说是大有前途的,而且你也可以领略去过很多地方的原始风光,是个不错的专业:)
生态旅游有什么优缺点?
1 植物的生态特性:阳性、阴性、耐阴、耐旱、耐水湿植物2 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
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种类的组成和中 间数量比例,一定生境下执行一定的功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分类:1 》观赏 性人工植物群落(季相变化)2 》抗污染型人工植物群落(抗污染乡土树种、复层)3 》保健 型人工植物群落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5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3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 :统一原则(变化统一原则或多样统一原则) 、调和原则(协调和对 比的原则) 、 均衡原则( 体量和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均衡的配置原则) 、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有 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严格韵律和自有韵律) 、层次和背景的原则、比例和尺度原则 (比例是指园林景物在体型上具有适当的关系,既有景物各部分之间的长、 宽、 高比例关系 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4 植物配置的应用形式 :植物配置的方式( 自然、规则、混合) 1 》孤植(园林中用一株或两 株树,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卉木的动势、姿态、线条、色、香等)2 》对植(对称种植大致 相等数量的数目,多用于园门、入口、广场、桥头两旁)3 》丛植(园林中3-9 株单一树种 或多种树种不等距的组合种植,树木多种植在不等边的角点上)4 》列植(带植,成行、成 带栽植树木的形式,一般要求树种具有高大挺拔、端庄、冠大荫浓的特点)5 》群植(20-30 株以上及数百株左右的乔灌木组合配置)6 》花坛(在一定的场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 式图案栽植观赏植物,表现花卉植物群体美的园林设施) 可分为平面花坛和立体花坛。
平面 花坛:a 构图形式:自然、规则、混合 b 季节:春夏秋冬花坛 c 栽植材料:一、二年生草花 坛、球根花坛、水生花坛、专类花坛 d 表现形式:花丛花坛(中间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的 色块图案)模纹花坛(以花纹图案取胜,矮小具有彩叶的植物为重要材料,不受花期限制,观赏期长)7 》花镜(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是根据自然风景的林缘野花自然生长规律,加以艺术的提炼而应用的园林种植形式)8 》绿 篱(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的篱垣,又称植篱、矮篱、中篱、高篱)5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各种植物之间相互的配置种类的选择、 组合、 平 面的构图、色彩、季相、意境等;2 园林植物与园林要素的配置 建筑 小品 山石 水体 地 形等6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1 )功能性原则(污染区、居住区、旅游区、医院疗养区、街道绿 化)2 )生态性原则( a 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 b 尊重生物多样性 (乡土树种、 新种、驯化来丰富园林景观) b1 挖掘植物特色,丰富植物种类 b2 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 结构)3 )植物配置的色彩性原则(1 、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园林植物色彩表现形式一般 体现为: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2 、植物的色彩美和色叶树的应用3 、植物色彩美与色块 配置)4 )文化性原则:1 、市树、市花的应用2 、地带性植物的应用3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 应用7 园林古建筑中植物配置 :布局形式:规则式和自然式1 、 亭 (供游人休息的园林建筑常玉 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植物配置上经常应用对景、框景、借景的手法)2 、园廊(屋 檐下的过道或延伸成独立有顶的过道 植物配置上以藤本植物结合开花植物为主)3 、 水榭 (供 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植物配置常以柳树等耐水湿乔木和荷花睡莲水生植物组 景)4 、园墙(在园林中起到划分区域、分割空间和遮挡的作用其植物配置应做到 a 注重墙 内外景观的统一性通过墙内外植物的种植搭配,避免园墙生硬的隔断两侧景观的效果 b 尽可 能种植密集植物,使墙体隐藏于红花绿树之间,削弱墙体的单调 c 对于特殊造型的景墙根据 造型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8 、现代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1 现代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绿化的关系现代建筑分类(1 、建 筑占主体地位 高度上无法抗衡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绿化和建筑文脉的相关性上2 、单双层 小型建筑 这类建筑把绿化看成景观的一部分 结合起来考虑3 、 建筑类型处于这两种情况之 间 建筑和绿化密不可分,既要考虑整体构成又要考虑局部绿化的问题)2 现代建筑中植物 配置的原则:a 自燃式配置 b 规则式配置 c 保护型配置 d 季相型配置3 现代建筑不同区域的 植物配置 a 门区、 b 建筑入口的外部空间 c 窗前区 d 围墙 e 建筑角偶4 居住区建筑植物的 配置原则 a 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 b 植物景观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c 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 术性 d 植物与建筑布局协调一致5 居住小区建筑周边植物配置原则:a 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 布局 b 模拟自然 c 变化与统一 d 线性变化,疏密有致 e 空间处理 f 季相变化6 桥梁景观植物 配置 a 绿化保证良好的安全性、 引导性和观赏性 b 创造一定的意境通过植物的衬托让人联想 到 “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c 植物选择上 桥下耐阴 攀援植物7 标志性建筑园林景观的植物 配置 a 要符合建筑物所表现的主题 b 要注意体量、 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c 加强建筑物基础种植 d 不能喧宾夺主9 植物与地形 地形概念和意义:园林绿地中地...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来源:考试大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采集者退散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3生态城市的标准来源:考试大 生态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生态城市应该是指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研究、重点资源时空分布研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市域生态分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调控单元划分。
含人口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控制、污染总量控制、环境功能区调查、生态补偿策略和生态重构方案等。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明确划分保护与利用范围,支持旅游地区分等级保护政策; ◎ 不断改善现有旅游设施与旅店业的生态系数(能源消耗、水消耗、垃圾产生以及面积与自然消耗等),建设游新设备时采取适当措施(太阳能设备、脱盐设备、可再生原料的利用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 在制定与实施生态旅游规划时,环境标准与社会标准相结合; ◎ 采取与支持一切有效引导游客的措施,从空间与时间上控制游客流量; ◎ 采取措施维护与修复过度利用的旅游区; ◎ 在制订地区性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进行严格的控制,统筹兼顾社区与地方的需求; ◎ 各旅游区必须严格实行自我限制,避免过度利用; ◎ 为广告业与旅游业建立一个生态旅游基金,作为其它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基石; 只有遵循上述原则,生态旅游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旅游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利于保护自然景观和保持生物多样性。
什么是旅游农业
旅游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
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旅游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
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
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怎样理解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生态旅游者是旅游者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的产物,是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是生态旅游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对生态旅游者的定义十分重要,但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下面,我将从三种定义理解来分析生态旅游者: ①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以消费生态旅游产品为其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的旅游消费者。
这种定义的优点在于方便统计生态旅游者的人数及相关指标,有利于旅游企业和旅游的研究生态旅游市场,为其市场分析及生产经营提供有利的数据。
但是,该定义过于商业化,并不能准确定义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只涉及到生态旅游固定场所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所提供的生态旅游产品,都是对生态旅游经营者活动的要求,不能确保旅游者是否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其进入生态景区后的活动是否是生态活动,是否有保护环境的行动?所以,这种定义存在明显缺陷。
②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者指那些具有一定生态和环保知识并能再起旅游活动中随时体现出生态和环保的旅游者。
该定义,就我来看,这对生态旅游者本身。
非常适合。
它既强调生态旅游者具有生态和环保知识,又能指出生态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生态和环保的行动,是一名负责任的生态旅游者。
但是,这种生态旅游者十分的被动在景区的选择上,没有明确的生态要求,只是被动接受旅游市场上的安排,恪守其份,在自身上表现生态性,只能是大众化旅游活动中的生态者。
③ 第三种定义是对前面两种定义的综合,认为生态旅游者是指那些具有生态和环保知识,愿意并能购买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者。
这一定义的生态旅游者,既避免了第一种定义生态旅游者是否具有生态和环保知识的不足,又弥补了第二种定义生态旅游者被动进入生态旅游区的缺陷,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
不过,该生态旅游者只有小规模的群体,可进入性要求过高,对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的来说,生态旅游者既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传统旅游者,不注重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学习,只追求较低层次的旅游体验;也不同于环保提倡者那样过分关注环境保护,而忽略了旅游本身和其所带来的旅游体验。
而目前,在所有的生态旅游者定义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生态旅游者必定是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演绎到生态旅游区消费生态旅游产品,同时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对服务要求低,学习当地文化,并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旅游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