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游 旅行团
退休了,最近出国游了四趟,倒是3趟去了欧洲。2014年走了罗马到巴黎的西欧线,2016年走了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德国-奥地利的中东欧线,今年走的俄罗斯加北欧四国的北欧线。
平心
退休了,最近出国游了四趟,倒是3趟去了欧洲。2014年走了罗马到巴黎的西欧线,2016年走了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德国-奥地利的中东欧线,今年走的俄罗斯加北欧四国的北欧线。
平心而论,第一次到欧洲,良好的天气和异国风情还是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的。而第二次的中东欧线,跑的基本是小城镇。那种古典的风貌,小城的恬静,更是给人良好的观感。
而这次再跑北欧线,新鲜感退去之后,这才觉得,欧洲各国和中国比,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美国比,缺乏丰富的自然景观,主要的旅游资源,除了意大利有历史,挪威有些自然资源,其他国家多半来自工业化和掠夺。某种意义上说,没文化呀。
俄罗斯还是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不过也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1682年即位,相当于清朝初期),然后是巴黎,虽然声称有1400年历史,其实现在的名胜,也是15世纪以后的成果,也就是明朝中期的事,甚至晚于故宫建造的年代。中东欧的捷克的小镇克鲁姆洛夫不错,初建于14世纪,德国的罗腾堡有特色,建于17世纪。
苏俄部分
首先到的莫斯科,当年的宣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还好,没说苏联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后天。今天的俄罗斯,经济规模比我们广东省也多不了多少,这还是在有丰富资源情况下才做到的,而且人均GDP开始落后中国,令人唏嘘不已。
一个冷笑话,中国的改革先是摸着石头过河,然后是摸着毛熊的尸体过河的呀,今后说不好要摸一把鹰酱的尸体过河了。
莫斯科红场,相信有红色情结的人这里是必游之地,而克里姆林宫西北侧的无名烈士墓也给人震撼。
游程紧凑,接着到了彼得堡。给我们在彼得堡做讲解的是一位在列宾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读书久了,介绍俄罗斯历史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中国人角度,盛赞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也就罢了,毕竟他们对俄罗斯向现代化转变的历史做过重大贡献。
而到了滴血教堂(一座十分美丽的教堂),这座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而建造的教堂,导游把亚历山大二世描述成关心农奴疾苦,做出废奴决定,深受民众爱戴,是不是有点过了?
即便按照历史记载,俄罗斯的废奴运动一段时间内对农奴也是不安定的,发生了多次暴动。而亚历山大二世之所以废奴,是俄罗斯需要工业化,需要提高生产力,需要能驱使更多的人上前线打仗。同时亚历山大二世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割去东北150万平方公里的侵略者,那是中国人心中抹不掉的痛!
一个中国的博士对他不吝赞颂之词,使我听得相当别扭,如果换一个俄罗斯讲解员我尚能接受,那毕竟是他们民族的骄傲。
他评价列宁是“最有争议的人物”,而斯大林是最没有争议的人物。这也是俄罗斯“转型”以后的新论调。在俄罗斯,苏联的七十年历史是极力淡化的。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呀,你回避不了。
那就改变说法。
十月革命的意义被淡化,按导游说,革命并没有推翻沙皇,因为二月革命就推翻了。十月革命只是内部夺权,只死了两个人?那么七月保皇军队进攻彼得堡杀了几百人的“七月事件” 算什么?阿芙乐儿巡洋舰只是打了个空炮作信号而已。而且阿芙乐儿从造出来逢战必沉,沉了三次,然后捞出来修好再用。
但是查一下百度介绍,阿芙乐儿参加日俄战争失败后突围到了马尼拉,并没有被击沉,只是被解除武装,扣留一年,第二年返回喀琅施塔德,一战中,在芬兰湾执行巡逻任务被击伤,回船厂维修,也没有沉。十月革命中,第一发炮弹是发信号的空包弹,然后实弹向东宫射击。二战中,阿芙乐儿舰炮射程短,拆下舰炮作陆战炮使用,本舰扛不住德国飞机轰炸,自沉于港湾。
而十月革命确实死人不多,因为军队都派往前线打仗去了,剩下士官生防守。但是革命随即遭到白匪围攻,国内战争打了三年多,这就被只死了两个人遮掩过去了?
真是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呀。中国不是也有那么一批人,想方设法否定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吗?
导游说列宁是最有争议的人物,意思就是列宁领导的这场革命在历史上的评价最有争议;而斯大林是最没有争议的人物,无非说斯大林是暴君。呵呵,在一个大国进行重大的改革,能够没有暴力因素?斯大林比起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更显得暴力?那么当年的人物如何评价斯大林呢?
坚决反共的丘吉尔对斯大林十分痛恨,但是1959年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说:“对于俄国来说,其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艰难考验的年代里,有约瑟夫·斯大林这样一位天才和不屈不挠的统帅领导着她……斯大林总是自己起草文章和发言稿,所以在他的文稿中总是能嗅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斯大林的身上,这股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在所有古往今来的国家和人民的领导者之中,只有他才是独特无比的……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对手和对头的评价往往才是准确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的评价。发动革命的列宁都成最有争议的人了,中国革命该如何评价?
当然,俄罗斯已经“转型”了,由于丰富的资源和比较好的福利,俄罗斯人看起来生活还行。但是在彼得堡的“莫斯科车站”,一队队的中国旅游者拉着大小箱子出站,几乎占据了整个站台,旁边是俄罗斯人心情复杂的看着我们。
而俄罗斯对中国的重视,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很多提示牌是多国文字的,如果挤不下,那么至少包含俄文和中文。
冬宫博物馆据说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其他的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这不包括中国的故宫,因为他们都有从世界上抢来的展品,有“普世”性,而故宫没有。冬宫原有一个中国馆,现在不对中国旅游团开放了,怕中国人会索要被抢展品?
俄罗斯油画艺术确实不错,下面附上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两幅油画的局部画面,个人自己欣赏吧。这个画廊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
欧洲部分
欧洲有欧洲的优雅,那是因为有掠夺财富的积累,荷包鼓了腰杆就挺得直;欧洲有悠闲地时间,他们可以只生产少量的高端产品,就换回大量需要的一般生活品,也就不像中国人显出的急吼吼。
但是过去在中国常见的欧洲旅游者,现在少了。我还怕我囿于一地之见,专门问了我在西安的朋友。这个传统旅游胜地,也见不到多少欧洲游客了。经济下行的第一步还不至于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是旅游这种非必要开销当属首先压缩的。现在中国各地还常常见到欧洲的旅游者么?倒是中国旅游者满世界乱跑。
经济下行,欧洲秩序有点乱了,罢工多了。在意大利、法国我们都遇到过。导游不断提示我们:注意小偷!晚上不要单独上街!当然,据说欧洲人做此事的不多,主要是难民。
当中国转型完成后,中国人也将迈着优雅的步伐,行走在欧洲的街道上,享受自己劳动换来的度假,悠闲地欣赏着异国风光,这一天应该不远。只要国家发展了,只要个人腰包鼓了,优雅只是附属品,悠闲只是必然结果。
除了优雅和悠闲,欧洲人还有傲慢。最明显的体现在挪威,那里每年派发“诺贝尔和平奖”,该奖的臭名昭著就是傲慢造成。看看本世纪以来的获奖人,直到80年代以前,几乎都是欧美人,表彰他们为“世界和平” 作出的贡献。在这之后,开始放开眼光,在第三世界国家寻找获奖者。
比如瓦文萨(1983),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和波兰政府斗;比如图图大主教(1984)。图图后来明白: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待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一切都倒了个个。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他们手中有了土地;1990年给了戈尔巴乔夫,不解释,同时在挪威给了他一套别墅。投桃报李,戈尔巴乔夫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
1989年的和平奖给了一个妄图分裂国家的过气和尚;1991年给了昂山素季,因为她提倡民主,现在有人说要收回,因为昂山素季当权了,她现在要捍卫缅甸主权;1993年给了曼德拉,南非因此从准发达国家跌到三流国家;2009年给了奥巴马,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 2010年给了中国刘××,就是那个放言中国要改变就要先被殖民300年的二货。
这不是傲慢是什么?还真把自己当个大货了。
这一趟北欧游,到底是小国寡民,有货的不多。到了芬兰,让我们看他的长跑运动员的雕像和教堂。
晚上坐船跨越波罗的海到瑞典,船上商店门口看到这个,你懂得。
到了瑞典,领队宣传这是北欧福利最好的国家,也是对企业监管最严的地方,能看的就是王宫花园和市政厅。值得说的就是市政厅,这里是其他诺贝尔奖发放之地,每年吸引一次世界目光。跟中国有关的就是莫言的获文学奖和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在丹麦,也就是美人鱼和丹麦作家安徒生雕像了。我飞了近万公里来北欧,就给我看这个?
倒是街头的煎饼果子吸引我,中国人把生意满世界做开了。
到了挪威,峡湾虽美,却只是坐船游了一圈,还不是最险峻的,只是最方便中国游客的。看了挪威的火车,又见绿皮车。想想也是,国土不大,高铁无用呀。
挪威文化两个名人,剧作家易卜生和比昂松。比昂松成就略低于易卜生,但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呀,易卜生没有呀。于是在挪威大剧院门口两座雕像一个意气洋洋,一个垂头丧气,适成对比,令人捧腹。
说到最后,各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小国文化确实无法和大国文化比,一般大国文化又确实无法跟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比。当中国国家实力也获得长足进步时,我们有底气不再仰视发达国家。至少,目前我们应该平视欧洲。
欧洲,从任何一个方面看,他都已经没有了骄傲的本钱,对他来说,仰视中华文明的时间不远了。
作者:ping8738797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