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油画

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创办算起,中央美院走过百年。在这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百年中,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产生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众多名作与经典,对中国油画发展史来说,央

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创办算起,中央美院走过百年。在这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百年中,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产生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众多名作与经典,对中国油画发展史来说,央美堪称“最主要的见证者与创造者之一”。本期央美百年专题,小编选取了央美油画系的创始人、开拓者、师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希望带领各位读者管中窥豹,一探央美油画发展史

油画拍场沉浮录

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油画作品带进中国。但是中国油画只有近百年历史,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是这十几年的事,市场行情也较现当代中国画有较大的价格差距,即使油画大师级的作品标价也不算高。

20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市场几乎为空白,1994年后才有拍卖公司设立油画专场,成交率仅为60%左右,之后大多数拍卖公司因效益低下而放弃经营油画拍卖。

中国油画市场在经历了2005年的“全线飘红”,大部分知名油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增幅在200%以上;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无论是专场、作品数量,还是成交情况都程锐减局面;再到2012年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大幅下跌的行情下,多年遇冷的国内油画拍卖市场不仅没有进入冰封期,各大板块还携手救市,算得上是近年来最令人振奋的事情;2015年中国油画艺术品整体市场行情惨遭“滑铁卢”,流拍成了家常便饭;2017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突破,多位老一辈油画艺术家的作品在嘉德首次呈现的中国二十世纪油画夜场中,创造了其个人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国内油画拍卖市场大起大落,整体成交价格和行情也不如水墨国画平稳,这是因为在传统中国绘画审美标准和传统西方绘画审美标准的双重歧视下,夹缝中的中国油画一直没有抬头的机会。二是油画拍卖体系还不成熟,买家眼光有局限,还不够专业,他们一般青睐可读性强的写实派作品,正因为此现象的主导,油画拍场并不平衡,在过去10多年里,国内有实力的收藏家还是以传统写实油画为收藏重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油画市场最大的特点是持有期较短。在西方一幅油画作品在收藏领域的存续时间长达29年,而在中国内地却只有不到两年时间,有些作品春季上拍后秋季又上拍,换手率这么高意味着存在市场价格操纵的现象。同时也说明收藏家的成分少,投机者的成分多。

随着中国油画价值观念的深入,国人和世界都在调整审视中国油画的目光,众多的收藏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虽然与传统中国画的收藏相比中国油画还远未成熟,但近年来中国油画各个板块的固定收藏群体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

央美油画极简史

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组建油画系,1960年前后油画系提出并且实行了导师工作室体制,是中国油画教学的最早基地之一。从20世纪早期赴欧洲和日本深造、谙熟欧洲油画传统的前辈师长,到解放后派往前苏联留学的业务骨干,还有几十年来油画系历届留校任教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其中许多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

徐悲鸿先生自1927年留学归国后,遂投入艺术教育事业,从参与筹建南国艺术学院到任教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从任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到筹组主持中国美术学院,从重掌国立北平艺专到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作为中国大型主题油画创作的奠基人,徐悲鸿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美术创作。更重要的是,筹组一个又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进步的教学班子,为此延聘教师,培养了五辈人才,庇荫了成百上千的学子,绵延至今日。

50年代,美院挑选了冯法祀、靳尚谊、詹建俊等19人在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任教的油画训练班进修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0年代初,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三个工作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胡一川的《开镣》、李宗津的《飞夺沪定桥》、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闻立鹏的《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

到了20世纪7、80年代,“乡土写实绘画”、“新潮美术”等美术思潮相继出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高天雄的《老乡》、费正的《包饺子》等油画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原始、边远生活的关注。而进入新世纪,新生代油画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近距离地”描绘自己日常所见的生活。

第一代工作室主持人以革命历史画为重

央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成立于1960年前后,先后由徐悲鸿的两个学生吴作人、艾中信主持。

徐悲鸿算得上是吴作人的伯乐。在他20岁的时候就被徐悲鸿相中,一路带领他从上海到南京,还自掏腰包,为他买船票、办护照签证,送往巴黎学习。1946年,徐悲鸿接到教育部调令,到北平重新组建国立北平艺专并担任校长。徐悲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作人,他写信说,“教务长非弟莫属”。面对老师的召唤,吴作人毅然放弃做自由画家的理想,义不容辞地北上,担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教务长兼油画系主任。

40年代吴作人深入大西北荒漠敦煌的艺术考察和藏区的生活体验,成为其艺术生活十分重要的转折点,期间赴玉门油矿收集素材、为全国矿冶展览会创作了大幅油画《玉门油矿》。50年代后创作的《齐白石像》是其代表作之一,堪称现代中国油画中富有民族气派的典范作品。

罗工柳长期主持和负责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文化部油画研究班的工作,在美术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其油画创作。1951年,罗工柳第一次拿起油画笔就创作了《地道战》和《整风报告》两件称得上中国第一批不朽的革命历史画作品。1955-1958年,罗工柳赴苏联留学,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为油画研究生,对油画风格的民族化进行了大胆尝试。回国后,负责组织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第二次革命历史画创作,创作了《前仆后继》和《毛主席在井冈山》等油画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院完成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只有38岁的董希文,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该画于1959年开国十周年时入藏中国革命博物馆。

在构草图的阶段,董希文身上经常揣着一张像明信片那样大小画在重磅卡片纸上的画稿,凡遇到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便拿出来请教大家的意见,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

《开国大典》的创作进度很快,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完成七八成,而且从画作创作中的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董希文心思所用至深。女儿董一沙说:“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他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张澜长袍上的褶皱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专等到庆典才穿上去的,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得很白,而是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

当年5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开国大典》时,自豪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这对董希文无疑是莫大的奖赏和鼓励。因为用油画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气派,一直是他的愿望。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开国大典》掀起了董希文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1962年后,中央美院为董希文成立了工作室。

相较而言,三位油画工作室奠基人中,吴作人的作品在拍场上的价值认可度要高于同时期的央美油画家。2013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上,吴作人1977年创作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战地黄花分外香》拍出了 8050万元,创下了吴作人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最高记录,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他也被誉为最有望突破亿元的下一个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家。

吴作人油画作品成交TOP5

马训班一改“土油画”面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国家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政策,在往苏联派遣美术留学生的同时,于1955-1957年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在中央美院开办“马克西莫夫培训班”,“中国写实油画”又由“土油画”慢慢变得洋气起来。

马克西莫夫以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蓝本,为新生的中央美术学院建构了基本符合油画教育的、循序渐进且要求明确的油画教学计划,同时在他主导下逐步健全教研制度,提出教研课题,开展集体教学研究的工作。由此开始,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及其它专业教学逐步脱离了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的粗放办学状态,步入正规化的发展渠道。

马训班共有19位学员,其中来自中央美院的毕业生有冯法祀、秦征、靳尚谊、詹建俊、谌北新、王恤珠、侯一民、任梦璋、俞云阶、王流秋10人。可以说汇集了国内当时最具创作活力的一批油画家,如今,这个班中的很多学员都成为了我国油画界第三代的领军人物。

第三代油画家大部分属于美术教育的开创者,他们的学术成就比较高,同时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院建设和艺术教育上。查找拍卖数据,他们的作品在2003年后才逐渐进入市场,上拍量并不少,但是大部分作品的价格不高。近年来第三代油画家的价值逐渐开始被市场挖掘,被认为是一块价值洼地。

他们中数靳尚谊的拍场表现最为耀眼。其作品在2006年秋拍中开始出现价量齐增的走势,并且在2006年秋、2007年春、2008年秋、2009年秋中不仅百分百成交,且成交额也达到了小高峰。随后在2013春秋拍和2014年春拍中,其拍品年度成交总额更是逼近亿元大关。《塔吉克新娘》在中国嘉德2013年秋拍中拍出了8510万元的个人最高成交价。在今年的春拍中,他的《画像髡残》和《女人体》分别以2875万元和1840万元成交。

罗尔纯、朱乃正、韦启美同样也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重要代表。纵观拍场,罗尔纯的作品一直比较平稳,成交价集中在50-150万元区间,不过在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中,1994年作的《傍水人家》拍出了1012万元的个人最高价。朱乃正虽然在几人中上拍的作品数量最少,但是成交率并不低,在2004年春拍中,《归巢》和《冬至,春远乎》分别拍出了920万元和517.5万元的高价。韦启美的作品价格一直处于低势,除2016年秋拍,《孩子们的河》以293.25万元成交,其余作品价格均在几十万元徘徊。

部分第三代油画家油画作品拍卖指数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当代写实油画的诞生

改革开放的1980年,国门大开,油画创作也迎来了新时期。压抑了许久的学习和创作热情爆发出来,他们继承了先驱的探索精神,同时冲破了各种束缚,向更宽广的世界探寻新的绘画可能。他们去到巴黎、纽约、马德里、圣彼德堡,直接面对欧美大师的真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一大批技艺高超的作品,可谓“星光灿烂”,他们的作品风格也呈现多样化。

1979年10月,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大胆绘入3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画作经邓小平首肯展出。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艺术界将机场壁画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称为建国后最重要的两件艺术品。

袁运生1962年毕业于董希文工作室,后因卷入壁画风波而远走异国他乡,直到1996年9月,在靳尚谊先生的邀请下,回国任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

而央美78级的陈丹青是少数能与袁运生相提并论的画家。2007年是中国当代油画市场最火的一年,也是陈丹青在拍场上最为闪耀的一年。陈丹青1980年作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在北京匡时从700万元起拍,以高出估价5倍的3584万元成交,创个人价格新纪录,位列年度油画单价第五名。2003年该画曾在中国嘉德以187万元成交,短短四年内涨幅近20倍。

陈丹青所在的78级油画班有着央美“明星班”的称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曾在2013年12月22日至2014年1月5日期间举办了“一九七八--中央美术学院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油画系同学毕业三十年展”。这是央美于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届油画本科班14位同学的一次集体展。

展览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中外艺术教育的常态,每届毕业生出落为职业画家者,顶多十之三四。可他们个个顽强有种。”以三十多年的大量画作,证明他们不但有才,且能持久,确乎不曾辜负美院的名分。在今年的春拍中,有不少他们的作品,朝戈的《吉玛》以241.5万元成交,陈丹青的《穿高跟鞋的裸女》以28.75万元成交,杨飞云的《北京姑娘》以11.5万元成交。但是无论从成交率还是成交价来说,都与2010-2013年间,他们在拍场上的爆发期无法相提并论。

刘小东是90年代初兴起于画坛的实力人物,他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成为学院中的新一代画家代表。2006年秋,刘小东的巨幅画作《三峡新移民》曾以2200万元的价格打破了当时全球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记录。

女性艺术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95年登上画坛的夏俊娜,是这个群体中最年轻,最具潜力,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位。199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考入第四工作室,在校期间的习作、创作就多次获奖并被学院收藏,毕业创作更是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在京城美术界,她被称为“市场明星”,作品《秋》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获银奖,该作品参加1996年春季嘉德拍卖,被香港收藏家收藏,这件作品后又在2006年和2016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上分别以90.2万元和168万元成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