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杭州蒲公英旅行

杭州へ行きます这几天朋友圈被青蛙旅行刷了屏。一些平时看起来高冷的朋友人设突然就崩了,天天念叨着呱儿子不回家,对着儿子带回来的明信片留下老母亲式的眼泪。你的呱儿子回家

杭州へ行きます

这几天朋友圈被青蛙旅行刷了屏。

一些平时看起来高冷的朋友人设突然就崩了,天天念叨着呱儿子不回家,对着儿子带回来的明信片留下老母亲式的眼泪。

你的呱儿子回家了吗?去哪里玩儿啦?给你带明信片了吗?

扎心。

有啥的!杭州人等了那么久的雪都下了,梅花也该开了。

呱呱给你带回来杭州梅花的明信片啦!

一起去这几个地方踏雪寻梅吧~

杭州植物园/灵峰

要说西湖边最大的赏梅胜地,应该就是灵峰了。从青芝坞走过去,便是灵峰探梅。每年2月,5000多株梅花竞相开放。园内梅花的品种繁多,尤以红梅著称。除了小径上的梅花外,还有一大片“香雪海”的壮观。

就算还没完全盛开,在含着花苞的遒劲梅枝中,“探”到一两朵梅花,也是一件风雅之事。走累了,在雅致的“笼月楼”小坐片刻,入座既可赏梅,又可品尝青梅等。“洗钵池”、“掬月泉”等古迹也值得一看。

地址:杭州西湖区桃源岭1号

门票:成人10元,儿童5元

孤山

杭州人爱梅,尤以宋代林逋爱得最甚。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可谓风雅到了极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孤山的梅花大约有500多株,品种很多。早梅在冬至前开花,晚梅则可以开到清明前后,有时孤山的观花期将近三个月之久。近年来孤山补栽了大片名贵梅品,扩种红梅、白梅外,还有紫梅、绿萼梅、鸳鸯梅等。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

门票:免费

西溪湿地

“西溪探梅”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西溪湿地内现有梅花3000多株,梅林300多亩,主要有朱砂、宫粉、绿萼、玉蝶、江梅、美人梅、南京红、长兴红等。集中在梅竹山庄和西溪梅墅。因为气候环境等原因,西溪的梅花要比杭州城里的花时迟,与孤山等地的梅花错时开放。

河道两岸有许多梅树,从河道两岸探出头来,水面暗香浮动;而西溪梅墅的梅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在西溪探梅,坐上摇橹船悠然前行。就算闭上眼睛,也能听到吱呀吱呀的摇橹声,闻到梅涌动的热情。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延伸段

门票:成人80元,儿童40元

电瓶船:60元 /人

摇橹船:100元/小时(可乘坐6人)

电瓶车:5元/人

浴鹄湾

西湖游人如织,是热闹的存在。而在浴鹄湾,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淡雅和幽静。浴鹄湾是杭州有名的人少景美的冷门景点,不仅冬天可以赏梅,春天还可以看到鸢尾、桃花、海棠等,夏天可以看到石蒜花开,秋天有木芙蓉,还有随风飞扬的蒲公英。

地址:杭州市三台山路浴鹄湾景区

门票:免费

虎跑

虎跑的梅花和灵峰一样,大部分是红梅,主要分布在李叔同纪念馆后门、钟楼和罗汉堂附近。

虎跑地势高,光照偏阴,所以这里的花开得比一般的地方要晚,凋谢的时间也晚一些。

除了红梅,虎跑还有不少花儿可以赏。再晚一点,可以看到山茶花,有金星、四面镜、美人茶和长蕊金星等品种。还有大朵大朵的玉兰。

赏完梅花,还可以喝一杯虎跑水沏的茶,相当惬意了。

地址:西湖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

门票:15元

余杭超山

超山杭州市区30公里,被列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是杭州赏梅重要的地方。这里培植梅花更已有千年历史,绵延十余里,范围很广。我国有晋、隋、唐、宋、元五大古梅,超山就占有其二——唐梅和宋梅。另外,与一般5个花瓣的梅花不一样的是,超山梅花有6个花瓣。

超山梅花节将持续到3月下旬。探梅期至2月,春节期间将进入最佳赏梅期,3月中旬后将进入“寻梅期”。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滋味。

地址:杭州余杭区塘栖镇超山

门票:成人40元,儿童30元

梅影坡

梅影坡位于花港观鱼公园里,只是一处小小的坡地,甚至算不上一处景点。不需要特意去赏梅,只要路过的时候能注意到它就好。

这里只有一株古红梅,形态很美,是符合古人“疏、瘦、古”的审美。更有心思的是,这株古梅长在路边,在它身边的地上,有用鹅卵石铺就的它的影子。

地址:花港观鱼公园内牡丹园

票价:免费

梅石园

杭州从来不缺精致小巧的园林。梅石园本是南宋时是德寿宫的一部分。顾名思义,梅石园里有一株古梅,一块石碑。石碑上有明代著名画家孙杕画的梅、蓝瑛画的石,这块石头就叫梅石碑。后来,乾隆下江南,把这块碑石挪移到了圆明园,现在公园里的梅石碑,是复制品。

地址:佑圣观路93号(河坊街西湖大道间)

票价:免费

老龙井御茶园

来老龙井的御茶园的话,除了看看那18棵御茶,也分一些目光给园里的梅树吧。这里有两株杭州最老的腊梅,在820年就种下了。尽管树的“年事已高”,但花香却还依旧。喝个茶,赏个梅,极尽风雅。

地址:龙井御茶园内

票价:10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