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绘本
禹田文化传媒,暖暖的,很贴心episode82旅行青蛙这个游戏在中国到底有多火爆?数据显示,旅行青蛙的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其中日本本土只占到2%,美国占1%,中国区下载量占到了95%。这个
禹田文化传媒,暖暖的,很贴心
episode82
旅行青蛙这个游戏在中国到底有多火爆?
数据显示,旅行青蛙的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其中日本本土只占到2%,美国占1%,中国区下载量占到了95%。这个数据让制作商HIT-POINT游戏公司都倍感意外,并表示“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蛙?我也在调查呢!”

我是较早地接触这个游戏的一批人,真正让我意识到这个游戏“火了”,是因为身边沉迷“王者荣耀”、“荒野求生”的男性朋友们,竟也开始在朋友圈频繁晒“蛙儿子”,聊天的内容三句不离其蛙。许多不懂日语的朋友也靠着翻译软件、攻略、到处问,逐渐玩得得心应手。面对“这游戏有什么好玩的?”的质疑,我也曾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游戏究竟有什么魅力?仅仅是因为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佛系”生活状态?我想,答案没有这么简单。
享受互不打扰的“被忽视”感
HIT-POINT游戏公司之前出过的几款游戏,就曾在中国年轻群体中引发过相对小范围的热议。“猫咪后院”就是其中一款。和旅行青蛙一样,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感觉。我们只需要收收三叶草,买买道具,就基本完成了所有工作。虽然偶尔也会为了得到新的 “照片”而花心思查攻略、安排道具的使用,但总的来说,比起动不动就要“爆肝5小时”,“一局20分钟”的游戏,旅行青蛙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快消”生活方式。平均来说,玩家每天在旅行青蛙上花费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10分钟左右。看似随性的玩乐方式,用户粘性却是出人意料的高。

与之相对的,旅行青蛙给我们的回馈也是那样的简单又随机。“蛙儿子”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蛙儿子”会带回来什么礼物,交到什么朋友?不知道。一切都是未知数,却更能打动人。当忙碌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我们拿出手机,用短短几秒查看“蛙儿子”的情况,几张照片、几份礼物,甚至一条新消息,瞬间的快乐甚至可以一扫工作中的诸多烦闷。看似随机的推送,其实也是随机的关怀。“被忽视”感背后,对应的更是一种时刻都在的陪伴。这是许多打着“治愈系”名号的游戏未能做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焦虑、抑郁、空虚等诸多负面情绪。也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治愈。
不想被外界推着走
市面上有许多主打剧情的游戏,也都有大批粉丝追捧。但是,也有很大一批玩家,玩不到剧情结束就“弃坑出圈”。我就是这类玩家中的一位。究其原因,总是因为“懒”、“累”、“佛系”。只想玩游戏放松心情,却要完成一个个任务,被剧情推着走,看不到终点。对 “非人民币玩家”来说,这种“痛苦”甚至会加倍。刚开始玩的时候,乐趣让我们忘记了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但慢慢地,我们感受到疲惫、厌倦,新颖的剧情背后,隐藏着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的操作和大量被“浪费”的时间。终有一天,当我们看到游戏图标却不想点看时,也到了该告别的时刻了。“死忠粉”坚持到底,“佛系”玩家却已早早离场。

不想被推着走,因为我们被太多事情推着走。小到一份有deadline的报表,大到本月应还房贷。蚂蚁花呗、信用卡还款、业绩指标……光看到这些名词,就已经想清空大脑好好睡上一觉了。打开游戏,又是任务。一天不玩,不是“连续登陆中断”,就是“昨日任务未完成”。唉,那就一断到底吧。
反观旅行青蛙,甚至有“频繁查看青蛙动态反而不会有新动态”的传言。游戏制作商曾说,他们甚至不希望维持太高的用户活跃度,理由是考虑到大家手机里还有其他很多游戏要玩,“想要给予用户一个足够悠闲轻松的游戏空间,不想妨碍用户的生活”。不管这话是否是官方说辞,这样简单的游戏设定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放松。
想好好拥抱“人生旅行”中的自己
很多人在旅行青蛙身上看到了自己。更有甚者,我的一位多愁善感的朋友竟为自己的“蛙儿子”留下了眼泪。我们都不理解,她却说:“谁知道他在外面受了多少苦,就像我一样。”非常矫情,但不无道理。
有多久没安静下来想想自己了。还记得自己曾经的理想吗?还记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曾经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回荡着吗?

生活好像只有生活的样子,理想却不见了踪影。我们却还要拼命生活,为了最简单的目的。我们对生活的反馈,总隐藏了它特别真实的一面。我们向家人报告的每一句“我很好”,在朋友圈发布的每一条“正能量”信息,都像“蛙儿子”寄回来的照片,光鲜亮丽,背后的故事,只留给我们自己。也正因为如此,网络上一些旅行青蛙的同人图片,触动了许多玩家的心弦。不知道写下“看哭了”评论的玩家,是不是也像我的朋友一样,为“蛙儿子”,更为自己感到心疼。
想好好拥抱目送我们“远行”的父母
更多人在玩旅行青蛙时,体验到了做“老母亲”、“老父亲”的心情。都说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知道做父母的辛苦,旅行青蛙倒是让未婚青年们提前体验了一把做父母的感觉。“蛙儿子”在家削木头、写日记、打瞌睡……不行!怎么还不出门!“蛙儿子”终于出门了……不行!怎么还不回来!怎样都不行,但就是不能“随他吧”。

许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和父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学历差距、年代差距、社会经验差距,全都能拿来当作不与父母沟通的挡箭牌。这下好了,“蛙儿子”也是这么个不省心的孩子。他与你之间真的存在着鸿沟呀!他将向何处进发,你并不清楚知道;他路上经历了什么,你也无从得知;他交到了什么朋友,瞧,你也只能通过他传来的照片知晓,你想再打听几句?不好意思,他不会回复你。我们成了在家中抱着手机查看儿女朋友圈的父母,我们想学习,想理解,奈何却存在着“鸿沟”。“鸿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我们仔细想想。但我知道,我们总要给父母学习进步的空间。父母也需要成长,更需要在我们的帮助下成长。
过不了多久,你也许就会选择卸载
一个游戏的“成功准则”,往往取决于“持续在线,培养依赖,避免卸载”三点。和许多现象级游戏一样,最近,旅行青蛙也迎来了小而不断的“口碑危机”。一部分人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这游戏根本就很无聊”,“玩了十分钟就卸载了”,“都是一群跟风的在玩”……同时,卸载这款游戏的人也逐渐增多。我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当兴奋与共鸣的情绪沉淀下来,我也会因丧失养蛙热情而选择卸载,但我不会忘记“蛙儿子”曾给我带来的感动,就像我不会忘记虽曾为某些游戏疯狂“爆肝”,但偶然抽到“SSR”时的那种快乐。

“持续在线、培养依赖”这两点,本就不是旅行青蛙制作商特别在意的。而对于“避免卸载”这一点,他们看得比游戏“死忠粉”们更为豁达:“‘永远不要舍弃最初的想法,永远追求游戏质量。’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信念。不管是什么样的游戏,总有玩腻的那一天。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一款游戏,即便有一天你玩腻了,觉得厌倦了,心底深处却仍然留有对它的一点爱,厌倦中还有一丝眷恋,玩腻了依然爱它。”
丨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
我一直相信,让人成长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后引发的自我思考。我们总会成长,总会告别过去。当我们挥手向前却只被情绪左右时,我们会忽视我们最应该看到的东西。
我们告别童年,告别可以天真无邪的年纪。这让我们清醒无助,但这就是成长。

我们告别依赖,告别可以肆意撒娇的勇气。这让我们无所适从,但这就是成长。

我们告别梦想,告别可以随意畅想的无惧。这让我们伤心失落,但这就是成长。

但成长也会为我们种下新的种子。成长让我们可以回忆童真,独立自主,寻找新的梦想……

拥有期待是对待平凡生活的妙方。回顾过去,让我们感恩成长,拥有更多期待。

《星球1301》
拥抱成长中的你我

禹田文化传媒
传播优秀文化

一本沙龙
一切为了艺术
投稿或合作请发邮件至
utop_brand@sina.com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