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团的奇幻旅行
仰面长望,四处都是风华美景和欢声笑语;俯身拾珍,遍野都是知识文化与教育价值。从此,教育不再只是挥动粉笔,而是身临其境,用心去行走、感受,让孩子学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

仰面长望,四处都是风华美景和欢声笑语;俯身拾珍,遍野都是知识文化与教育价值。从此,教育不再只是挥动粉笔,而是身临其境,用心去行走、感受,让孩子学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理解“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格局。正因如此,国家不断推动和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同时,这一教育形式也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响应与支持。从一马平川到勇攀高峰,峄山研学,让教育的价值不断攀升。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素有“岱南奇观”、 “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其山秀景奇,风光无限,自然美和人文美双重结合,成为了研学的好去处。其自然美,或山石秀丽,或清泉涌动,整体结构布局,起承转合;移步异景、自有玄妙;交相辉映、变化无穷。其人文美,或女娲乱石,或梁祝成蝶,到处言说神迹,吉光片羽;构局宏观,繁多庞大;放飞想象,奇幻瑰丽。
峄山风光秀丽,自然之美,观之不尽

峄山的自然美,闻之惊叹,美不胜收。其灵、奇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垒,孔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郁,繁花若锦,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
峄山石美,二十四名石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各种天然群雕,形态奇异、怪巧,玲珑别致,变幻无穷。满山遍野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游走中,让孩子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青春,“诗酒趁年华”。

峄山水美,洞穴幽邃、泉水清冽,山上自有三十六洞天,据考察,有名洞穴144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幽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大雨来临前,百泉涌涨,云气游动,必有一团云朵凝住,犹如白色小帽戴在山顶,其情景尤似仙山,因此被人们戏称“峄山戴帽,大雨来到”。

峄山树美,素有“峄山红雨”之称,据《夜航船》记载:“‘峄阳孤桐’在峄县峄山之上,自三代至今,止存一截。天启年间,妖贼倡乱,取以造饭,形迹俱无”——依次确定孤桐灭绝于明朝天启年间。到了清雍正年间,邹县县令王尔鉴决心以桃代桐,弥补人们感情上的遗憾。他别出心裁地让人们把桃核包在泥团里,向涧谷弹射,次年春,果然长出许多桃树,三五年后已是桃花满山开了,春风吹过,花瓣飘飘扬扬,形成“峄山红雨”的奇观。王尔鉴兴奋异常,挥毫写出了传诵至今的《峄山种桃》绝句:“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峄山神迹众多,人文之美,闻之有益

峄山的人文美,放飞想象,受益良多。其人文遗址遍地,神话色彩浓郁,所到之处,惊奇震撼,奇幻瑰丽。
峄山之上,神话传说不胜枚数,如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至今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学旧址等历史古迹;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峄山之上,人文胜迹遍地遗珍,兴国禅院中,感受宁静、涤荡心灵;四大书院里,朗朗书声、不绝于耳;巨“鳌”石刻前,技艺精湛、令人震撼。一边行走,一边让孩子树良好品德,效勤奋刻苦,品先人智慧,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不迷惘,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不被侵染,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峄山之上,名人登临历历如昨,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帝王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而文人骚客诸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赵孟頫、郑板桥等,更不辞辛劳来峄山访幽探奇,留下众多佳诗墨宝。
峄山之上,文化传统浓郁,受儒道熏染,峄山整个景区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传统文化根基深筑,正如《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峄山,神话与遗址同赏,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进,瞻仰先人智慧,做新时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青少年!

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乐山者,峄山之石千奇百怪,形态恣肆,变幻无穷;乐水者,峄山之水悠然而下,清畅欢快,涌涨飞流。峄山作为邹城研学甚至山东省研学的重要项目之一,得到众多研学人士及家长学生的喜爱与支持。因此,热火朝天的峄山研学成了时下最为明智的选择。携带孩子,登临揽胜,遍赏山野风光,闻道于自然,明理于峄山,放飞想象于神迹,让孩子真正走进“课堂”,走进“登峄山而小鲁,善研学而知新”的世界。相关部门鼓励开启课堂新形式,让教育的价值因研学而攀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