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旅行网官网西江千户苗
镇远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攻略有哪些?
镇远古镇主要景点介绍 青龙洞古建筑群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青龙洞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
镇远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攻略有哪些?
镇远古镇主要景点介绍 青龙洞古建筑群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
青龙洞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最大特色在于其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
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
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
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曾经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
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舞阳河自然风景舞阳河的美丽是说不完的,它汇住了四川饿眉之秀、青城之幽、长江三峡之险、以及桂林漓江之美,1988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舞阳河的美要用心去感受,乘船在舞阳河上,船渐渐驶离岸边,岸上的人声越来越远,就仿佛是踏上了时光倒流的旅程。
船越划越远,两岸的景色越发让人沉醉其中,身旁时常会冒出一两对鸳鸯,再看两旁的的景色,时而展现火烧赤壁的景象时而出现三叠水瀑布的奇观,仿佛千年的沧桑和记忆都在眼前飘过。
铁溪自然风景区铁溪位于镇远城北部,发源于黄桑与大坝交界处,全长21公里。
铁溪实在是一个招惹疼爱的地方。
它深锁在一片面积为三十七平方公里的原始混交林中,全长二十一公里。
溪水流过的地方,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孕育了奇特的钟乳溶洞,沿途播洒出村寨,种出了诱人的田园风光。
而此地也是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龙神嫁妹”之地。
古巷道 镇远的古巷阵容强大,内容丰厚,保证你钻几天都还余兴未了。
镇远的古巷不像北京的胡同,循规蹈矩,四平八稳,这里深宅大院的大门不与巷道平行,也不正对堂屋,十足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
古巷现存的老房子大多数都建于明清两朝,但巷道的历史却更难追本溯源。
过去有多少巷子现在也无从得知,但至少还有七条:石牌坊街、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和陈家井巷。
在四通八达的古巷道,想继续深入就往上走,想撤回就往下走,但每一次对路的选择都意味着与另一条巷子独特的风景道别。
和平村镇远和平村旧址,全称“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达文故居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
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风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
前厅大门挂有伍修权同志书写的“周达文故居”金字匾。
正堂中央安放着周达文大理石塑像,左边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柜等;右为展览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展柜,较详细地介绍了周达文生平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还展出了斯大林写给周达文的信、周达文的自传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成员的像片等。
周达文故居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镇远美食道菜:相传为镇远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
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
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
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
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
酸汤鱼:贵州酸汤鱼的酸汤有多种,最常见的便是白酸、红酸和辣椒酸。
白酸是用米汤发酵而成,红酸是当地的野生西红柿腌制而成,而辣椒酸则是糟辣椒炮制而成。
三种酸味各领风骚,天然浑成,色泽从米白、红渐成耀眼的大红,味道鲜美无比。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攻略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观景台观景台位于苗寨对面的山顶上,站在观景台可以俯看整个苗寨。
白天,山峰旖旎,村寨壮观;入夜,灯火通明,星星点点,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叹为观止。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西江苗族博物馆在博物馆能看到当地的各种古老风俗,囊括了服饰、生活、药材等等诸多方面的讲解,比如苗族的祭祀,又比如神奇的苗族医术,都让人非常惊叹。
西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也东寨也东寨在苗寨的最高处,保持着苗寨固有的原始风貌,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苗族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赏江楼赏江楼是一座比较有特点的风雨楼,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江千户苗寨的表演场地,当夜幕降临,在这里欣赏或拍摄苗寨的景色非常美。
这里也适合拍摄日出、日落。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雷公山雷公山是完好的一块生态文化净地,也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
整个景区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飞泻,气势夺人。
山下就分布着半坡的苗寨,一派浓郁的苗族风情。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开觉村开觉...
西江千户苗寨怎么去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旅游贴士 交通: 1、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车费20—25元,45分钟左右可到达,交通顺畅,中班车次不多。
或者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直达西江。
2、凯里客车站坐雷山车,半小时一趟,一个小时路程,12.5元/人,然后在雷山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四十,每小时一班。
雷山到西江包车,面的70元。
住宿: 农家乐备有很好的吃住条件,基本满足客人的要求。
...
黔东南有那些旅游景点?
隆里古城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
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
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距黎平县旅游景点天生桥23公里。
隆里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
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
朗德上寨 朗德上寨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处,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
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
村寨背山面水,古木参天,游人光临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
接待方式十分特别,他们身着节日盛装,唱起动人的敬酒歌,向客人敬献醇香的拦路酒,以“阻拦”客人进寨的特殊方式迎接客人,拦路少则三道。
“鼓楼之乡”--侗寨肇兴 肇兴侗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4000多人,号称“黎平第一侗寨”。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
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
镇远古城 “歪门斜道”古巷子:镇远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
概括来讲,爬坡上坎、拐弯抹角,这是依山就势的必然结果;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沟。
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坐落在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
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
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
长年身佩腰刀,肓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
女性则穿着蜡染衣裙,佩戴银饰。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 郎德上寨座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
公元1855-1872年,清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二姓为主。
从江增冲鼓楼 从江增冲鼓楼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城西北82公里的增冲乡增冲寨,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由于交通不太方便,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鼓楼为杉木结构,呈宝塔形,双葫芦顶,共十三层,八角攒尖顶,高25米,其中木构架高达17.65米。
雷公山 雷公山---苗岭之颠,海拔2178.8米。
苗岭山脉横贯黔西、黔中、黔南、及黔东南,连绵近千公里,因此,雷公山冠贵州名山,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视为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
雷公山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
在已知的1390种植被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惜植物的有20种,即秃、红豆杉、马尾松等。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最好去处。
榕江古榕群 古榕树群地处车江沿河堤岸上,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古榕最密集的地段为车江乡荫塘寨到章鲁寨约一公里的河岸,有五十株左右,组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古榕群。
古榕属桑科榕属,别名细叶榕树,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常绿乔木。
树高二十余米,胸围三米以上,根系相连,枝叶相吻,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傲然撑展在河堤上。
黎平侗乡 神奇侗乡,令人心驰神往。
黎平是中国最典型的侗乡。
黎平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少数民族占70.87%,其中侗族35万人,是国家对外开放县,历史、地理上形成侗族中心地区,被誉为“天下侗乡第一县”。
剑河风景名胜区 剑河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境内。
被誉为“苗乡圣水”的氡硫温泉距剑河县城25公里,位于320国道旁。
在这里,氡硫温泉、百里原始森林、苍茫云海、雄奇的十里长滩等构成了剑河风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剑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业资源丰富。
去贵州旅游,有哪些景点推荐?
个人推荐去黔东南,黔东南自身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局下了很大功夫,鼓励民众开展旅游接待,旅游环境成熟。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属于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清水秀,景象万千。
过去,因为交通闭塞,很少有外人涉足,因而保存了完好的原始生态和民族文化:原始森林莽莽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尚存,苗村侗寨有如一幅幅古朴的图画镶嵌在青山绿水中,走进这里,你会感到不仅是空间在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
贵州黔东南景区有:西江千户苗寨,中国最大的苗寨;镇远古镇,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名城,登上古城的玉屏山,可俯瞰古城和舞阳河全景;肇兴侗寨,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加榜梯田,与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并称为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郎德上寨,清净的苗寨,2008年奥运圣火曾过于此;舞阳河;岜沙苗寨;青龙洞古建群;堂安东寨;铁溪;朗德苗寨;镇远古镇;大利侗寨;下司古镇;还有今年4月份开园的雷山丛林国际牡丹园,雷山丛林牡丹园总投资13亿,面积达1500亩,且面积将不断扩大,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观赏牡丹园,有着极高的观赏性。
景区内种有20万株原生观赏牡丹,20年以上树龄的原生观赏牡丹占50%以上,极为稀有珍贵,同时种有2万株丹桂、10万株金寨蕙兰等总投资超过6亿元的花卉及绿化植被。
...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
西江千户苗寨好玩吗?
展开全部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36千米处。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寨内吊脚楼层层叠 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
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
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 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
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
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
自然,人文,民族,原始……好玩!...
贵州西江千户苗美食
冬天可以去,食宿也不贵.交通可以坐贵阳开往雷山的巴,再从雷山到西江千户苗寨,但这样比较贵,可以先从贵阳坐火车到凯里,空调车29,一般的车11,要三个小时左右。
然后坐凯里到西江镇的中巴15元,两个小时多点就到了。
如果时间不恰当可以先坐到雷山,再从雷山转到西江,这样会绕一些,建议坐凯里直接到西江的。
西江食宿都不贵,邮政、电信、学校、商店等一应俱全,吃住方便。
这里有邮政、民政等多间招待所,没有热水洗澡,住宿5-15元/人,一定要洗澡的话,民族招待所对面的酒厂提供热水洗澡,2元/人。
一般农家住宿都是10元每人,一餐每人10-15元,人多可以略微砍点价。
...
西江千户苗寨的特产有哪些
主要有银饰,牛角梳,刺绣.等!想买吃的话可以买木捶酥,买点茶叶,西江阿姐打的糯米粑真的很香很好吃哦,西江的牛角梳也值的购买!路过一家卖牛角梳的店好像是叫什么牛魔王牛角吧,记的也不是很清楚了,看了一下服务员很热情,就随手卖了一把,回家送给自已女朋友,女朋友爱不释手!来西江一定要住一晚,要不然就看不到最精髓最美的夜景,也体验不出来苗族的原生态!长桌宴很好玩,值的去吃?希望能帮到你!...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