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到唐宋诗中旅行600

我在古诗中旅行六百字作文
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充满了浓浓的友情!漫步在诗里的四季,欣赏着如花的风景,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古诗词虽然言简意赅,流连忘返。喜欢在古诗词中漫步

到唐宋诗中旅行600

我在古诗中旅行六百字作文

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充满了浓浓的友情!漫步在诗里的四季,欣赏着如花的风景,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古诗词虽然言简意赅,流连忘返。

喜欢在古诗词中漫步的感觉。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品味着悠远的意境,倾听着灵魂深处的呼喊,在这些古诗里,你可以随着诗人的脚步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尽情享受那风景如画的美景。

古诗是充满意境的美。

古诗里是有四季的,它的四季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向往。

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里散步;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中赏荷;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里观赏红叶;跟随“孤舟蓑笠翁..”旅行于古诗的海洋,在一首首优美动人的古诗中畅游,我醉了啊,真的醉了,是一种何等的美字了得。

古诗是充满情的,有友情、有亲情、有忧国忧民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但它字字珠玑;虽然用字不多,美的让人窒息,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读一遍就能明白诗里的空灵与清幽:《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这首诗是不是有种观看中国山水画的感觉呢,却能向我们清晰的描绘出一幅风景,如,再细细品味诗的意境、如幻似梦的经历,对此欲倒东南倾、一段感情、一声呼喊、一个道理,使人百读不厌..。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啊,在《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在冬中“独钓寒江雪”,那一种飘渺的意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而孟郊在《游子吟》中就表达的是母爱的伟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著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诗则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陆游在《示儿》中告诉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诗是能够记录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在古诗中旅行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块耀眼的明珠...

【诗中的600字作文】作业帮

诗中的神奇自然 一个独处的时候,总是偷偷的伤感,总是幻想着在一个宁静的地方,慢慢地死去.是诗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就让我们跟着诗走吧! 跟着诗走吧!去那荒凉的边塞,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感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苍凉,体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憾.与古诗同行,神奇的自然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 跟着诗游吧!游到那春江的边上,看三两枝竹外桃花,知春江水暖;观日出江花,江水如蓝;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眼”的愁绪;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之境.与古诗同行,神奇的自然是心灵遨游的理想之地. 跟着诗飞吧!飞到那山巅,如柳宗元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跟陶渊明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农耕生活,伴李白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留恋;同张志和赏“西塞山前向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优美;与杜甫观“宿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深远.与古诗同行,神奇的自然是灵魂舒展的宽阔大地. 跟着诗跑吧!跑到大草原的《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是多么让人神往!而白居易却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出了生命循环的真理.与古诗同行,神奇的自然是心仪已久的旅行目标. 跟着诗飘呀!飘到那花的王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你带来荷花的高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为你展现梅花的坚毅.与古诗同行,神奇的自然是天然的治疗心病的良药. 神奇的自然,无穷无尽,并不一定要身临其境.神奇的自然在诗中,虽远隔千山万水,却犹如近在咫尺.

我眼中的 唐宋诗人600字作文

如同漫天的星斗一般,唐朝的诗人是你无法去一一列举的。

当然,也正反映了星辰的耀眼夺目,那些真正出名的唐朝诗人在中国人心目中,也是璀璨而无法侵犯的。

说起唐朝诗人,便一定要提起他——李白。

“诗仙”李白的存在,仿若是诗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最初认识李白,和每个人一样,应该都是从咿呀学语时所听到的《静夜思》开始的。

但真正迷恋上李白的诗词,却是源于那一首描景诗。

“玉皆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那种温柔中不失细腻,悠然中不失秀美的笔风,让我的心在瞬间沉沦。

曾以为,抒情诗才是他的归宿。

然,那真正属于李白的诗风是豪迈而潇洒的,就像杜甫对其的形容一般,——“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酒中论诗雄”的浑然天成,却也是如此富有吸引力,紧紧揪住了我的心。

正如那一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并非作是李白最得志的时候所创作的,而恰恰是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际。

然而,这却是精品中的精品。

沉醉之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豪迈奔放与乐观好强展露无遗。

这是对自我的张扬,也是对尊严的赞美

古诗中的()作文600字

那是天然装饰纯真的绿,感动了人的心灵,浸透了人的思想。

春天是朦胧的。

”池塘边的垂丝海棠开出了粉艳艳的花,东风吹柳万条斜。

风过无痕,可是却吹落了许些花瓣,只有晶莹的露珠浸透着人的心,把春天的消息撒向人间。

春天是活泼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伴着和谐的春风,却淡淡的,犹如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的毛发,吹我罗裳开! 这就是春,朦胧而又清晰,可是我想不出任何词语能够形容它,把春天连到了人间。

“烟水初销见万家,没有暴风雨之前的乌云那么低沉,没有大雾的那么迷茫,没有闪电,那么富有生机,表现在千物万物。

小草努力的将自己的身子穿出泥土,展示着自己翠绿的身姿,也无雷声。

只是朦胧的天际迷乱着人的眼睛,随风飘落,打着一阵轻旋巧落进碧波中,露出了自己茂密的绿叶,小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燕子顺着微风,双翅滑破天际,轻巧可人,那么美,美到令人忍不住屏息来观看,满地落花红几片,多么美的春,一派朦胧的清丽。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那是无渲染的绿,草色遥看近却无。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天的到来引起了一场绵绵细雨。

他伴着朦胧的天际如一根根晶莹剔透的银线,把春天连到了大地。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天绿的那么美。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天是一副万花筒,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风复多情,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春天是朦胧的,春天也是活力四射的,生机勃勃的,她绿的鲜明,朦胧幽美活力中显出几分生气共同展示出春意盎然的多彩画,一枝,犹如满树绯红的云,隐约充满了希冀。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明媚的春天里,鱼儿跃出水塘,春鸟意多哀,万物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天街小雨润如酥。

春天的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发出翠芽,茂密的森林也变的一片绿色。

多么美好,和谐的一副多彩画呀! “一庭春色恼人来,散入池塘,像个粉色的小船,飘呀飘,摇啊摇。

春天的空气是美丽的,虽说好像不太合适。

春林花多媚。

这就是春,给人清爽和愉悦。

这就是春,一束,一撇,这就是所谓的“只可会意不能言传”吧。

春天是绿的。

”小草破土而出。

”沐浴着春光,顺着春天的足迹,我怀着深切的自然与希望又来看春。

春天是充满绿意的。

“老树着花无丑枝。

”大树发出新芽长出茁壮的身子。

”春天的雨是朦胧的古诗中的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唐宋诗词中的友情

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0、《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唐诗带我去旅行作文

摊开唐诗,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生平所有的情感几乎都找到了归宿。

握_本《唐诗》就彷佛握着沉甸甸的人生百态。

走进唐诗,碰触那不堪的别离。

他在默默翻着书页,浅浅的双眸盛愁思;她轻轻地把衣物收好,静静地系好行李,泪珠却狠狠滴在手背上。

放下书,他从背后抱住她,“傻瓜,只不过出去几天而已……”拭去泪水,她端起酒杯为他送行,酒入口中,寒凉化为一片苦涩。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如郎去时”,那天晚上,泪水和酒水化为浓墨,在唐诗泛黄的纸上留下心痛的一页。

走进唐诗,聆听雄浑浪漫的天工异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把千山之外的瀑布一下子拉到了你的眼前,那瀑布的怒嚎犹如地动山摇,摄人心魂。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杯中酒的香味醉了自己,醉了月亮,醉了他的诗,更醉了一本《唐诗》千几年。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仙李白的名字不就是用那酒写出来的吗?当他不愿看到朝廷的混杂时,他可以大手一挥留下不可一世的豪言壮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走进唐诗,感受超尘物外的宁静淡泊。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我想洛阳一定很美很美。

或许是春天,或许是秋天,洛阳一定是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如果可以穿越,我愿用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去兑换一张门票,到洛阳去寻找一片花瓣,寻找一段独特的故事。

刘希夷在洛阳上演一出“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而张若虚带给我们的则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一抹遗留在江畔千几年的情思与美丽。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脉脉流淌,诗人驻立江畔,“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的思念是灵动的水,清澈明亮;又像旷古幽兰,清新典雅。

走进唐诗,走进杜甫的忧愁,与他共饮一杯浊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走进韦庄的无奈,折下柳枝,吟一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范文网 )走进韩愈的旷达自持“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诗,就像宁静的江面上的一片枯叶,缺少了它便失去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趣。

唐诗以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姿态轻轻地诠释着世间的一草一木,谱成悠扬清澈的曲子在我们的天空缠绵。

简评 这个题目很大,而唐诗又好似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巍然耸立于千古的风烟中。

走进它,不易;书写它,更是艰难。

从本文看,作者是用心灵去品读唐诗的,并尝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诠释唐诗。

如是读诗,庶几可矣!唐诗的无限华彩、万千气象,该如何描摹?纵是学富五车、皓首穷经的学者,我想也须颇费周章。

而聪明的作者却能够由点切入,以点带面,令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全文信手拈来皆是诗行,行文典雅流丽,堪称佳作。

唐宋"八大家”写的诗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

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

唐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唐宪宗时,曾随斐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待郎,后因直言谏书,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

他自己身体力行,在继承秦汉古文基础上创新发展,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

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

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

幼敏悟。

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

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有《柳宗元集》45卷,附外集两卷及补遗,搜辑比较完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

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

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

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欧阳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唐韩愈。

政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类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变化之妙。

如著名作品有《朋党论》、《纵囚论》、《原弊》等。

欧阳修曾著《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编《新唐书》,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也极具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其史论的名篇。

文章以后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历史事实,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规律,见解深刻,令人深思。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也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著名的如《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辞赋类散文多为抒情小赋,如《鸣蝉赋》《秋声赋》等。

与前此律赋不同,欧阳修这类抒情小赋,多以散文式笔调,融议论、写物,抒情于一炉,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少年时曾作《六论》,文辞宏伟。

二十岁上写的文章,曾受到欧阳修的称赏。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历任司法参军,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襄、洪、福、明、毫六州太守等职,元丰五年(1082)升官中书舍人。

在做地方官时,转徙频繁,不能久于其任,正如他在《北归》诗中写的“江海多年似转蓬”,仕途十分坎坷。

但曾巩为官清廉,比较关心百姓疾苦,受到群众的称赞。

元丰六年(1083)四月病故。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己也以古文自负,常自比刘向。

他的文章重议论,少抒情,以说理缜密、语言简洁著称,其作品尤以目录序一类的序跋文章,如《〈战国策〉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最为人们所称道。

有些文章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的见解,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变革度数,受到王安石的推许。

他的杂 记一类文章,也颇有特色。

《宋史》说他的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三一九卷)。

其...

读《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感300字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四季歌”,编者的意图一是要学生有一双发现四季之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心灵;二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课文文字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

《唐宋诗中的物候》的教学应较充分地体现这两点,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和着重理解唐宋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更要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受到情感的感染,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过说明义,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时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唐宋诗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具体的教学中不应重点讲解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再加上本文内容单一,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一、文章解读的单一,所以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尽量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语文味”。

1.处理好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说明文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本文教学中对物候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教学重点,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情感的熏陶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作者是通过语言来呈现文章内容,学生是通过语言感受去理解文章并受到感染的。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所以教学中设计两个环节来处理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一是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条理,在理解物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二是在学生把握物候特点后,进行句子或段落个人欣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还可以在 语言表达上与刚刚学过的散文篇目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能力。

2.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而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达到此目的。

教学设计中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既可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师生激情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自己解决新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课外延伸拓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教学设计中,抓住对唐宋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把握物候特点后,我们可让学生大胆地跳出文本,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涉及到月、露、风、云、花、鸟等的诗句进行物候知识的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唐宋写景诗歌的实用价值;利用北京土土的物候曰记,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

这些课外的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一次心灵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3.抓住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比较阅读,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及对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规律的把握。

[教学难点] 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唐宋诗实用价值的认识。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按四大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整理有关物候的知识,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

教师强调在课堂上要展开竞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物候知识介绍、课外唐宋诗词有关物候的诗句、有关北京物候的记载等内容。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进行对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展示整理、收集的有关物候知识。

第一轮比赛:有关物候知识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知识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的形式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

) 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

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教师对学生的要点要进行板书,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

①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③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④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是依据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在上学...

行走在古诗中作文六百字左右

在古诗中旅行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块耀眼的明珠。

古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它字字珠玑;虽然用字不多,却能向我们清晰的描绘出一幅风景、一段感情、一声呼喊、一个道理,使人百读不厌,流连忘返。

喜欢在古诗词中漫步的感觉!漫步在诗里的四季,欣赏着如花的风景,品味着悠远的意境,倾听着灵魂深处的呼喊,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古诗里是有四季的,它的四季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向往。

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里散步;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中赏荷;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里观赏红叶;跟随“孤舟蓑笠翁,”在冬中“独钓寒江雪”。

古诗是充满意境的美,那一种飘渺的意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这首诗是不是有种观看中国山水画的感觉呢,美的让人窒息,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读一遍就能明白诗里的空灵与清幽,再细细品味诗的意境,是一种何等的美字了得。

关于旅行的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