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巴塞罗那旅行
你好,巴塞罗那,我又来了。
上一次来的时候是2005年。当时是来采访的,采访了在西班牙打拼的一些华人华侨。因为时间太过仓促,来不及把这座城市好好打量。无论是米拉之

你好,巴塞罗那,我又来了。
上一次来的时候是2005年。当时是来采访的,采访了在西班牙打拼的一些华人华侨。因为时间太过仓促,来不及把这座城市好好打量。无论是米拉之家还是圣家族教堂,连到此一游的合影也没留下,更不要说是走进去欣赏了。
新年的钟声敲过,我已经从浦东机场飞往巴城的航班上,抵达巴城的时候是当地时间早上7时。万万没想到,走出廊桥时时竟然有人手持小册子在欢迎我们。“新年好,我们是驻巴领馆的,欢迎你们来到巴塞罗那”。心里头顿时一热,恨不得找其中最美的一位紧紧拥抱。
入住的是加泰罗广场旁边的老房子——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公寓。去年加泰罗尼亚闹独立时,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
和女房东(也许是经营人)约好9:15见面交钥匙,她准时来了。她叫Pia,比利时人,热情奔放的一塌糊涂。问我们从哪里来?回答说是杭州。她一头雾水,其表情让我想起了去年春节在日本京都遇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亲,在很多老外眼里,杭州依然是靠近上海的一个城市。
Pia是“老司机”。她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们,哪里好吃,哪里好玩,居家和出门的注意事项。特别提醒,退房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垃圾带出门。
一个人,一座城,巴城是高迪的城市。这座城市因他而闻名,这座城市多的是他的印记。
首站就去了巴特罗之家,二站是米拉之家。两幢建筑在同一条马路上,相距不到500米。私心在想,巴特罗和米拉会不会也有斗富之嫌?要不然,怎么会请高迪设计?怎么会一个比一个更有个性?当然,我这样想,完全是中国式思维。
果然,巴特罗和米拉,堪比西晋之石崇与王恺,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高迪的作品,我纯粹是凑热闹,甚至是瞎凑热闹。好在有普通话随身听。戴着耳机按指示边走边看边听语音解释,大概知道它的外立面好看在什么地方,内部采光是多么的玄妙,通风系统是如何科学,门把手设计是怎么个人性化,屋顶烟囱是如何巧夺天工。真不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即便放在现在,这样的建筑设计在中国或许也是另类的。不过,高迪的伟大在于,他的所有设计都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他对花草树木鸟鱼虫蛇的观察和模仿。
不由得想到另一个人,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他肯定也是看过高迪的作品的。当年的高迪或许就是现在的王澍。
第二天又去了圣家堂和奎尔公园。没错,它们俩也是高迪的作品。高迪活到75岁,其中有43年心血是花在圣家堂上。直到他老人家去世,圣家堂依然没有完工。按照计划,2026年,也就是在他老人家去世百年时,这座始建于1882年的教堂才会全部峻工。高迪说过,圣家堂造好了,全世界的人都会慕名而来的。高迪还说,想要把事做好,首先是要喜欢,然后才是技巧。
对于建筑艺术,高迪是真爱。当然,后人看到的,更多的是恐怕是技巧。
说是真爱,因为他好像没什么浪漫的事,一生未娶。
奎尔公园原先不是公园,而是规划中的高级住宅区。但因为在郊区,房子不好卖,于是就变成了公园。都说巴塞罗那是个死抠规划的城市,奎尔的规划不知道是怎么变更完成的?哈哈哈,记者的职业病,我好像很重很重很重。
找出了2005年我在奎尔公园拍的照片,然后想找到同一个位置又拍了一张。因为在修复,因为游客太多,好像已经拍不出原来的效果。不过,主要看气质。除了头发少了,气质显然是越来越好了。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美图软件,岁月已经留不下一点痕迹。
记者的职业病式问题还包括:换个国家什么的,如果圣家堂造了100年还没造好,会不会被口水淹倒?
对于工程建设,我们大可不必争时间抢进度。这象不象是新闻深呼吸的句式?
对了,圣家堂花了多少钱?还需要花多少钱?我没有看到有资料介绍过。
莫非,人家才不care 钱这件事。把投资多少个亿挂嘴上,那是土豪,是暴发户。
当然,教会什么的,从来不差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