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形式:我的旅行
刘红燕(右)和儿子周宸立(左)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实习记者 杨静静)6月16日报道 近日,成都家长朋友圈中热传一位“学霸”的故事,这位名叫周宸立(Jason)的学霸究竟有多厉害?周宸立今年以全A*

刘红燕(右)和儿子周宸立(左)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实习记者 杨静静)6月16日报道 近日,成都家长朋友圈中热传一位“学霸”的故事,这位名叫周宸立(Jason)的学霸究竟有多厉害?周宸立今年以全A*的成绩,拿到剑桥大学经济学offer。除了剑桥外,在2017年的申请季中,Jason还收到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顶级名校的offer。
当很多孩子正在为高考努力时,这位家长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拿到了如此多名校的offer。“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炼成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周宸立的妈妈刘红燕女士。

“我的孩子绝不是天才”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周宸立出生于2000年10月,小学和初中分别就读于银都小学与西川中学。周宸立的母亲刘红燕说,“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多的取决于他的父母和家庭。我相信天才的孩子很少,我的孩子也绝不是一个天才。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相同社会环境下,每个孩子表现出的特质各有所长,就取决于画这张白纸的人如何规划。”
“我觉得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刘红燕认为,这不是指父母要有多少社会财富和多高社会地位,而是父母的格局和眼光。她坦言,家庭条件更好可以给孩子更多选择,但当选择多的时候,是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做到正确引导和看待孩子的教育发展呢,这又有待商榷。
周宸立高二时,曾和妈妈沟通学校的一个现象。周宸立就读于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他看到很多同学在没有经历过学习(国际学校的英语过渡学习)和情绪的过渡,尚未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时,便被家长早早地送来就读,以致学习吃力。而很多家长却误认为,将孩子送到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贵”的学校就算尽到责任。孩子很小时就被送往外地求学,正是孩子青春成长期塑造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却没有家长的陪伴。周宸立由此向妈妈提出了一个观点:“妈妈,其实我觉得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应自己多反思。”
反观周宸立的成长经历,刘红燕认为,“没有什么独门秘诀”。如何正确看待应试教育、兴趣教育和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正确引导和匹配孩子的兴趣,这要求家长应具备一个正确的理念。
刘红燕向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说,在周宸立还很小时,《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给了她一些启发。所有的小孩最开始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刘红燕思考着,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培养一个同样优秀的或者更优秀的孩子。书中的理念她不一定完全认可和接受,但就在那时候,她开始给自己设立了这样一个目标——培养自己优秀的孩子。

别让孩子累在起跑线 父母的陪伴比早教更有效
这些年有很多朋友经常向刘红燕请教怎样教育孩子。她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过程。
“不管胎教有没有用,但我最早是从胎教开始的。”怀孕的时候和孩子说话,每天给孩子读一读泰戈尔、北岛的诗歌,写怀孕日记,还会做一些数学题,听听音乐。刘红燕回忆到,孩子出生后,她经常记录下一些难忘的事情,撰写成长日志。

刘红燕记录的教育日志
给孩子读诗、听音乐,“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坚持做就好了。”此外,她还从一些教育类图书中寻找可行的方法,内化己用。
刘红燕一直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孩子上早教、各种辅导班,“大部分家长是让孩子累在起跑线上……父母的陪伴比早教更有效。”很多父母被早教班兴趣班代替,这是在抹杀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刘红燕认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

刘红燕为幼儿时的周宸立制作的营养表
帮孩子打开一扇扇窗让孩子自己选择
虽然“我也搞不懂这个协奏曲和那个协奏曲有什么区别”,但刘红燕说,专业的东西就多向专业的人请教。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打开一扇一扇的窗,让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周宸立弹得一手好钢琴,这得益于他的兴趣和小时候的练习。刘红燕说,她在孩子三岁多时引导他学乐器,当时带他去看了所有的乐器,孩子自己选择了钢琴。而后因为喜欢和坚持,父母以奖励的形式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不到十岁,孩子钢琴过八级。老师建议他继续报考10级,但周宸立放弃了,因为他不希望再为了考级而去反复练习专门的曲子,他希望自己能练习喜欢的曲谱,而不是为了考级。刘红燕说,引导他学习钢琴,是为了培养一个爱好,希望他以后能找到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我不是虎妈,我也做不到。”刘红燕向记者坦言,父母就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在这个认可的范围内,孩子自己坚持去做就好了。
周宸立喜欢了解航天飞行方面的资讯,常召集小伙伴相互讨论机型、材质,在书房查找视频、收集资料,自己动手研究。小时候也会看一些关于特工的电影或图书,自己去发现规律,还把小区每个单元的门禁密码破解了。刘红燕表示,很多讯息家长也不懂的情况下,那就主要保护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质疑精神,如今网络渠道宽广,孩子可以自己上网查找答案。
周宸立上高中时,刘女士建议他少看小说,多看一些哲学类书籍。“读不懂咋办?读不懂就查资料呢。父母不要嫌弃麻烦,要保护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周宸立的数学笔记
美的历程:回归历史现场培养审美体验
只要周末有合适的展览,刘红燕都会尽可能地带周宸立去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不管有没有大家名作,都不会放弃对孩子的熏陶”。刘红燕表示,对孩子来说,相比于打游戏,看展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我就会和他沟通,邀请一两个小伙伴一起去,还答应他们观展后可以吃麦当劳肯德基,因为平时是不太允许他吃这些的。可能孩子不情愿,但家长可以引导。”
刘红燕说,一次在大英博物馆观展,孩子发高烧生病,歇一会儿看一会儿,观展比较被动,另一次在意大利也是快速看完一个厅,就在前面等待。直到几年前他在巴黎的美术馆看到一幅画时说“妈妈你看天使变成恶魔了”。“这么多年的熏陶,有了转变,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了。”刘红燕补充道,在日本旅行时因为节假日,很多公立美术馆博物馆闭馆,问他是否去迪士尼,但他选择去私立美术馆。“经历了十几年的过程,他不可能看一次展览就会喜欢上艺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一本厚重的西方文化史图书可能会很无聊,但若实地踏访书中提到的地方,这个旅程就会不一样。一边阅读一边寻找,也是在发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当你走过欧洲那么多博物馆,再翻开《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回到历史现场后,再来阅读作品,将是一种更好的美学教育。”

周宸立的物理笔记
书信往来架起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桥梁
周宸立在初三阶段,决定放弃中考,去国际学校就读。但刘红燕和孩子父亲认为,周宸立的成绩很好,应该参考。经过家庭会议等多种方式的反复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分歧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周宸立选择的是一所上海的国际学校,他给刘红燕发来了一条很长的微信消息,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案,包括自学物理等等。但经过实地考察,家长还是不太认可孩子的想法。
在这时,孩子又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他去查了国际学校的情况,对课程做了一堆分析,也在信中深入分析了如何自制,以及如何择友等问题。家长见到这封信后,看到了孩子很成熟地思考问题。
最终双方相互妥协,做出了一个择中选择。“在面临重大问题讨论时,书信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刘红燕说。
周宸立爱好广泛,钢琴、跆拳道、马术和皮划艇,都是他学习之余的兴趣爱好。同时,他还花费大量时间组织参与学校慈善活动,定期支教等等。但妈妈说,不必羡慕这位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刘红燕表示,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要为孩子打开一扇一扇的窗,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审美体验、独立能力和质疑精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