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长途旅行乘坐
古人由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路途漫长、交通不便、天气变代很大、路遇劫匪、或者露宿山中,古人旅行的情况,与现代人去旅行究竟有几不一样?古人出发之前,都会卜卦及择吉日吉时。
古人由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路途漫长、交通不便、天气变代很大、路遇劫匪、或者露宿山中,古人旅行的情况,与现代人去旅行究竟有几不一样?
古人出发之前,都会卜卦及择吉日吉时。出行前问卜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是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骤。到了明代,一批专门为出行准备的问卜书籍大行其道,只要在出行前翻阅,找出吉日吉时就出发。由于行李甚多,出行多数会携带家奴及与友人同行。即使著名的「旅游达人」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有仆人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
当时出行外游阵容往往鼎盛,队伍壮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就雇用了三艘游船,当中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随从。
至于古代住宿方面,解决方案五花八门。官家会住在驿站,商旅就住客栈,再其次可选择民宿。古时民宿其实大行其道,但住宿条件就良莠不齐。另外寺庙及道观都是不错选择,不过并非免费,有些会以「香火钱」方式收取费用。如果是走水路而为节省旅费,会索性直接睡在船上。最差的情况当然野外露宿。古代旅者带上被褥、枕头、蜡烛、洗漱用具等等是常识。因为即使住进酒店,这类用品都不会提供。
古人旅游,大多数都走水路,即使绕远道也在所不惜。因为古时道路高低起伏,坐车相当颠簸、翻山越岭相当危险,而水路远比陆路惬意得多。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连接南北,隋炀帝也经水路游江东。明代时期,租船服务就普遍起来。不过水路也因天气、水流方向变化等,会影响出行,到了这时,就要经陆路了。
就像那「包赶程」,多为耐力持久的骡车,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还有以稳阵见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不过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太平车」通常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有声响,数里之外可闻,让对面来的车可准备预先避让。另外我们在剧集经常见的「骑马」或「马车」,这些都是有身份、地位和有经济实力的旅者的主要选择。
古时路上艰险不断,到了明朝时就出现镖局,为商旅护航,价格不菲,所以帮衬的多为运货商人。到达目的地了,随身携带太多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专门储货纳客的场所,相当于「迷你仓」,被称为「邸店」或「传舍」。而唐代更有专为客人保管钱币的「柜坊」。
古代人们去旅行的要求,不只为山水风土人情,也会有其他玩意提升旅游质量,有些人会带古琴、围棋、纸墨笔砚,甚至还有歌姬,与景致相互应和,增加旅行乐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