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七夕做旅行的公众平台

快到年底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钱”的事。当然,我们聊的不是什么“快速发家致富”,也不是 “金融帝国摩根财团兴衰史”,而是换成营销的角度,谈一谈这个行业如何做广告。因为

快到年底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钱”的事。

当然,我们聊的不是什么“快速发家致富”,也不是 “金融帝国摩根财团兴衰史”,而是换成营销的角度,谈一谈这个行业如何做广告。

因为现在金融行业的营销现状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金融行业:我只知道赚钱,打什么广告?

2.营销行业:我只知道广告,金融看不懂!

3.普通大众:啊,啥金融,啥广告?

但是仔细想想,这三者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异常紧密,紧密到像呼吸一样自然,感受不到彼此的存在。因此作为一个营销人,很有必要去关注一下这个话题。

这次我们就从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这两块分开谈,他们如何做广告的,这里面不乏今年的经典案例盘点。

互联网金融

以支付宝、京东金融、蚂蚁财富等为例

首先说互联网金融,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买买买,花花花,简化成“蚂蚁花呗”就更容易理解了。这种公司有很多,比如陆金所、平安普惠等等,但也正因如此,其品牌建设特别重要。

想想备受争议的“趣店”,和人人喊打的“e租宝”,就知道了。

在这方面特别重视做得比较好的,有这几家。

1.支付宝

首先是剁手利器“支付宝”。凭借着网络金融的便利性,以及人人几台手机的广泛性,轻松占领移动支付的大佬地位。移动支付主要应用人群偏年轻化,使用场景也多种多样,订外卖、买衣服、看电影、打车,买鸡毛菜,都能发生关系。

因此支付宝的宣传方向侧重于和年轻人对话、不断扩展支付场景,让自己更加活跃。

比如蚂蚁金服在地铁里做过一个“长长长长文案”广告:去医院排什么长队!办签证交什么材料!租房付什么押金!这种头被按在键盘上写出的叠字文案,很趣味地展示了生活场景中的种种不便,很直接暴力地让“信用,让生活简单点”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当然,这还不够,今年“花呗”推出过一个TVC,找来了一拨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消费故事:用花呗买来了心心念念的萨克斯,开始了毕业旅行,和恋人换了几个城市,买来了创业的桌子……流动的光影,年轻的面庞,理想的生活,说实话看了片子的年轻人肯定无法按捺住结尾提议的念头:年轻,就去花呗!

定义年轻,培养习惯,成为生活消费的符号,支付宝很擅长玩这一套。6月份《中国有嘻哈》火了,人人都在议论“面具男”欧阳靖、舔屏“你的男孩”TT时,支付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找来了这两位,用大金链和RAP演绎了品牌理念:

讨厌被束缚出门我从来不带钱包

来靠近扫我二维码依旧每天做买卖

我请你吃饭拿出手机买单让我来

过来扫我支付宝你想要的能得到

看看我的支付宝收入不断在提高

我手机里有支付宝这生活太方便

酷到谁都比不了

在嘻哈疯娱全民时,这支视频一出来就爆红网络,达到了魔性洗脑循环的效果,视频里营造的多个场景,成功地链接了支付宝;而“无现金支付,摆脱束缚”的品牌印象,也让人觉得酷到没朋友了。

2.京东金融

和支付宝年轻人+拓展场景的方式不同,京东金融从幕后走向台前,是跟着网民的情绪做的营销。在“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京东熬了一碗“丧鸡汤”--《你不必成功》。

你不必把这杯白酒干了,喝到胃穿孔,

你不必有什么户口,

你不必去知名的大公司追求梦想,

不必读成功学,

你不必成功。

不过虽然好心好意地站在了大众的角度,充当了一把心灵按摩师,然而网友的一句“那我可以不必还京东的白条吗?”还是把大家都拉回了现实。

3.负面案例:蚂蚁财富,你这是在玩火!

金融行业做广告,不能直接谈钱,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传达自身的特点和观念。如果说京东“你不必”鸡汤不对大家胃口的话,那么蚂蚁财富的广告可以说是引起民愤了。

在金融业金九银十的好时分,蚂蚁财富联合了16家基金公司做了一组GIF海报,放到了社交媒体上,不过文案很是扎心:

懂得父母催你存钱的好意,

但更懂得自己光是活下来,就已用尽全力;

一年有26个节日,你都不会去过,

但你不会错过节日里的每一分钱红包。

结论: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这波海报在得罪人后,支付宝很快出来撇清这不是自己生的娃,蚂蚁财富也赶紧道歉并撤回了所有广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没有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而是宣扬了“金钱决定一切”的价值观,角度和力度都没有拿捏准确,因此和“让理财为生活创造更多机会”的本意相差千里了,可以说是为同仁敲响次警钟。

传统银行

以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为例

之所以把传统金融放在互联网金融的后面说,是因为其确实受到了后者的冲击,现在很多人连去银行取个现金都觉得麻烦得要命。

另外一点,虽然生活中哪哪都有银行,但是哪家看起来都一样,而且和用户好像也没啥关系。让你说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特点,你是不是要说:“没印象啊!”再看看他们的Slogan:

中国银行:选择中国银行,实现心中理想

民生银行:交流融通,诚信永恒

农业银行:大行德广,伴您成长

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

看到这是不是噔噔噔冒出了三个黑人问号???我车都开到家门口了,也没感觉到我身边的银行啊!

其实银行的品牌意义远高于其他行业,客户信任程度、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都反映在品牌上,尤其是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时候,真该好好建立自己的识别度!这其中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今年做得比较出色,他们都善于“以情动人”。

1.浦发银行

一般银行做广告都是青山绿水,宏观叙说,这种没什么错但就是没人看的风格深刻反映了金融广告创意的匮乏。不过浦发银行找到了一个方式:不去叙说产品的特性、服务等功能性,而是展示文化内涵,以强大的感染性让自己具有鲜明的差异性。

今年7月份的时候,浦发银行推出了一部18分钟艺术电影--《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妻,放弃富人国没有死亡和烦恼的生活,到穷人国寻找青春、诗歌和拥抱的故事。一经传播,很多人想起年轻时陪着身边的爱人打拼、一无所有却快乐的日子,“或许,青春的故事,从有钱的那一刻便结束了”,更是戳中了泪点。

之所以片子上线48小时,微博话题阅读就达到了4000万,同时能在朋友圈、广告圈、金融圈引发刷屏式转载,正是因为他把金钱观上升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用感人的故事打动了受众,让浦发银行树立起了懂人性,有人情的品牌形象。

艺术电影对金融品牌营销,称得上是一次全新标准的大胆创新,绕开功利性的金钱话题,诚意地进行沟通,这也为其创造了一个可供延续的内容新平台,七夕的时候借这个概念,用“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做了一条“爱情金曲”。

你许我今生又来世

我许你七夕重相识

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

想为你买下后花园

为攒首付先合租隔板间

想我们要爱过2017年

到了双十一的时候,浦发银行也没闲着,推出了集嘻哈、摇滚、反串于一身的音乐H5《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不过之后为双十二发力的H5“吃土私房食谱”更火,紧紧抓住网络热词“吃土”,推出了清炒黄土条、石锅红土煲等,精致的配料和摆盘,让你剁手后吃土也吃得优雅。

这个一本正经的“吃土”梗,赢得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而为了达到“土再美味,浦发也绝不让你吃”的目标,浦发银行也联合了多家商户推出优惠活动,你大概也能感受到浦发银行在品牌创新营销领域的野心和执行力了。

2.招商银行

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及新型传播利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独特营销方式,快速、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形成品牌特色,是招商银行一直在认真做的事情。这个回报就是11月刷屏的“番茄炒蛋”,成功地打造了“招行是一家有温度的银行”的形象。

11月1日深夜,一个《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西红柿炒蛋》的视频悄悄刷屏:留学生因为不会番茄炒蛋,忘记时差,远程求助深夜熟睡的父母,而对家人来说,即使孩子离得很远,爱也如影随形。

不过招商银行信用卡的这支广告,在刷屏后很快迎来了反转:自私的妈宝男,品牌并没有传递出健康的价值观。不过这和百雀羚一镜到底被批“转化率低”差不多,并不是给品牌直接带来负面伤害,这波反转只是又一次激起了大众对亲情层面的讨论,不异于又收割了一波流量和曝光度。

汉克·约翰逊说:文化是短期目标和长期远见之间的差别,金融产品本身有一定特殊性,这种“在商言文”的营销形式,可以把具有相同文化底蕴与文化追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找到情感和产品利益之间的连接点,和他们谈恋爱、讲亲情、为他们实现梦想,能更好地达成沟通,从而建立起与用户的长期关系。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银行,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其实还有更多的创意和内容可待挖掘,而竞争力也正是卓有特色的品牌内涵所铸就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