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研学旅行翠华山实施方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的模式,更是一条自我成长的途径。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有一门特别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游中有学,学中有游,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学期必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的模式,更是一条自我成长的途径。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有一门特别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游中有学,学中有游,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次研学旅行,才能得到2学分。每一次研学之旅,都能成为孩子们有意义的学术经历。这就是十一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

内容极其丰富,课程设计非常系统,足迹踏遍祖国各地……十一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最大限度地整合史地政生等多学科的课标内容及课标的拓展内容,充分体现学科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和价值。五年的实践下来,它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发展,也深受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陕西)品秦腔练功夫

搭建适合初中学生需求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体系。

依照初中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喜欢动手和参与的认知特点,十一学校通过实地考察全国各地研学旅行课程基地,通过自主设计研学活动课程,开发了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路线,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评价与分享方案。不同主题的多元化研学旅行精品路线,适应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通过自主选择,保证了学生各种学习需求。

以活动为依托,以学生在研学当中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为核心,务求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研学活动课程。

通过暑期和寒假的研学基地考察,在这五年中,十一学校努力把我国各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真正地挖掘到极致,让孩子们在“丰富”的特点下有充足的选择空间,比如基地选择、线路设计、课题确定、学习方式、成果呈现方式、课程的改进意见等方面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如何把研学旅行做成课程

在开发每一个研学旅行课程产品前,我们课程组都会组织历史、地理、生物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老师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每一个研学旅行课程基地的资源时,我们重点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该基地的资源是否与历史、地理、生物或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保证其课程性;二是该基地的活动资源是否丰富,突出研学旅行课程的活动性;三是该基地的安全系数是否较高,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安全性。满足这三个要素的基地才是我们要选定的理想的研学旅行课程基地。

总的来说,十一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科教学课程的延伸,是我们研学旅行课程组全体老师通过研究各学科的学科标准之后,以活动为依托,倾力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这和目前广泛存在的旅行社或教育机构提供的产品有着质的不同。通过这几年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我们已经架构起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

以下通过几个课程案例说明一下十一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过程。

例如,我们考察北京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时,发现馆内资源非常丰富,每一个厅都有丰富的动物标本,几乎囊括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分类、动物演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相关知识,学生到此学习获得的知识远远多于学校的生物课堂。我们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了研学主题为:关注无脊椎动物;学习动物多样性和动物演化的相关知识。学习目标为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感受昆虫的变态发育及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学习并动手体验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系统的学习动物演化、动物分类的相关知识;了解动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了“无脊椎动物知识大比拼”等学习任务。

在实地考察确定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后,我们结合基地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路线。

比如,针对西安研学基地的资源,我们设计了三条线路:线路一: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华清池、骊山森林公园、城墙景区、碑林博物馆。线路二: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秦岭翠华山地质公园、华清池、骊山森林公园、半坡遗址、汉阳陵。线路三: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汉阳陵、秦岭翠华山地质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城墙景区、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西安交大(秦腔博物馆)。

为什么同一个地区会出现三条路线?其实,我们在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时,在突出主题学习的前提下,需尽量丰富学生的研学体验,上述的线路一和线路二偏重自然科学,线路三偏重人文科学,但“偏重”并不意味着对别的优质资源的排斥。

在考察好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确定了研学旅行路线后,我们就开始编写《研学旅行课程指南》。《研学旅行课程指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每一个课程基地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它包括研学地点简介、研学活动提示、学习任务说明、效果与反馈关键评估点等四大部分。研学地点简介是提供研学地点的资源信息,让学生参加研学前了解自己要去的地方有哪些学习资源。研学活动提示主要是提示研学地点的安全和注意事项。学习任务说明是让学生明确到达该研学地点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效果与反馈关键评估点是让学生提前知道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要求。

其中“学习任务说明”的关键点是问题设计。例如在大连旅顺历史课程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

01

边学边写

如果你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名记者,进入旅顺日俄监狱了解到了里边关押的“犯人”所遭遇的种种非人待遇,决定在报纸上登载文章,以详实的图文揭露日俄的暴行和罪恶,你准备给我们讲点什么?

02

深入探究

2014年1月19日,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韩国政府、媒体及网友都对此事表示关注,并做出肯定,韩国政府表示欢迎并高度评价,而日本政府却表示抗议。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中韩日三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你如何理解中韩日三国在“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这一事件上的立场?

这样的问题设计非常有意思,且有一定深度,就能引导学生认真考察,积极思考。学生如果真的弄清楚了这些问题,研学一趟下来是会有很大收获的。

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师生指导课

十一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年级的所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当学生确定研学课题后,由研学旅行课程组制定《研学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组织研学指导教师的培训会,帮助老师建立起课程意识,要求老师们熟悉自己所带路线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研学旅行课程是有外出要求的特殊课程。在外出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前一周,研学旅行课程组还要组织所有参与研学旅行的带队领导、指导教师、校医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每位研学指导教师指导15-17个学生,不分学科,重点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适合所选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研学课题。研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课共4次,并全程陪伴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对学生的每一次指导课都由研学旅行课程组老师提前备好课,制作好课件提供给研学指导教师。

研学旅行课程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次课:创建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班,确定指导教师助理;创建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班学习群,培训如何规划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二次课:交流研究性学习课题规划。榜样示范引领,教师点评。

第三次课:行前安全教育,行程确认,发家长信,发《研学导读手册》。

第四次课:学生交流分享成果、教师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研学成果给予终结性评价。

如何保证孩子“既游又学”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既包括课程方案的设计,也包括课程方案的落实,还包括课程的评价。为了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性,防止出现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的状况,在我校的课程体系里,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的必选课程。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次研学旅行,才能得到2学分。因此,建立起有效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能引导学生认真参与每一次研学旅行,也关乎研学旅行课程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我们看来,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目的包括:建立牢固的安全机制,确保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分享;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一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时间观念能够做到守时,没有无故缺勤、迟到等现象10
专注学习态度认真,准备充分,按时认真完成研学手册,有收获30
纪律意识能够自觉服从老师管理,听从指挥,维护大局20
自身形象在公共场合能够注重礼仪规范;严于律己,乐于助人,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中学生形象20

过程性评价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指导教师除了要关注每个孩子研学旅行期间的纪律观念及行为表现,重点是督导并检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校云平台上完成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指导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效果时,需要重点关注《研学导读手册》的完成情况。每条线路的《研学导读手册》是依据课程指南制定的,是一个引领督促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的有效工具。学生在导读手册上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包括他们的质疑和发现。

2.终结性评价量表(20分)

优秀良好一般
原创性成果的完成不是来自网络抄袭,而是原创?原创的分量?432
内容主题是否明确?是否来自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有没有最大限度的为主题服务?432
方法应用了哪些或哪种科学研究方法?432
态度是否认真完成?是否有原始记录和照片等?432
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体现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或见解?432

终结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研学旅行课程组老师认真研究每个研学旅行课程基地的资源,设计了多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路线之前,先熟悉老师们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准备研究的学习课题(学生也可以自拟研究性学习课题),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报研学旅行课程路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