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全域旅游推进情况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

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

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

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

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

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

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

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

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

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

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

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

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

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

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

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

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

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

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

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其一,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

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

其二,...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

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

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

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

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

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

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

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

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

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

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

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

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

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

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

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

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

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

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

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其一,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

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

其...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对我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

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而且还能有效推动农业、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我市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对策建议1、全区域谋划,着力推进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3、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编制规划,从单一规划向多规融合转变。

4、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5、全方位推进,着力推进城乡全景式打造。

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6、全要素配套,着力完善全域旅游产业链条。

7、积极培育“商学养闲情奇”多样化旅游新业态。

8、全产业融合,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9、全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10、强化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适应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资金整合使用机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建立部门互动机制,推动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积极参与旅游的开发、建设、管理。

11、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和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应该怎么做?有什么目标?

因为全域旅游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以达到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推进全域旅游一方面发展旅游项目,另一方面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能迎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旅游和扶贫工作。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

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

...

刚刚召开的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8月3日,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暨“人文陕西”推介会在陕西西安举行。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出席并讲话。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海南省副省长何西庆、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王和山、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贵州省副省长卢雍政、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琦、河北省副省长王晓东、浙江省副省长梁黎明等出席会议。

李金早指出,习总书记对全域旅游充分肯定,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精彩纷呈,涌现出以城市全域辐射、全域景区发展、特色资源驱动、产业深度融合、旅游功能区支撑等为代表的省、市、县多层级全域旅游推进新模式。

从一年多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来看,全国上下形成了特色突出、百花齐放的全域旅游创建格局。

李金早强调,一要践行习总书记新发展理念,深化全域旅游发展观,树立全域旅游的体制观、全域旅游的资源观、全域旅游的产品观、全域旅游的业态观、全域旅游的发展观。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现代旅游治理机制。

构建统筹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系统营销机制,大力推进旅游数据改革,优化政策保障机制。

三要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形成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向好,抓好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富民。

四要坚持特色化发展,提升示范区创建水平。

在“九大转变、十个突破”方面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地方版,并向全国推广各地经验。

胡和平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全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旅游局在陕西举办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暨“人文陕西”推介会,体现出对陕西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

陕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根脉源远流长,思想文化璀璨夺目,自然风光秀美壮丽,在这里发端的丝绸之路绵延万里。

陕西将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为契机,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红色旅游等“四大旅游高地”,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鼓励支持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构建“主客共享”发展格局,努力把陕西建设成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

会上,李金早与胡和平共同为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揭牌。

李金早与李世宏为7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颁牌。

会上还举行了“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全国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单位”颁牌仪式;山东、浙江、贵州、河北以及山西临汾、陕西汉中、四川邛崃、南京秦淮区8家单位通过视频介绍了全域旅游发展经验。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科技部、环保部的代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委(局)的主要负责人,部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负责人,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全国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单位代表,陕西旅游行业代表,以及企业界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为何要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据报道,2017年青海游系统努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树立“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理念,进一步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旅游业的动力和活力,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一流品牌,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档升级,全域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130.4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347.01亿元,增长22.6%。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23.95万人次,增长20.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4.42亿元,增长22.6%;接待入境游客6.45万人次,增长0.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06.27万美元,增长16.0%。

同时,青海全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打造茶卡、龙羊峡、东峡、拉加、俄堡等全省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名镇建设,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拓展全域旅由景区向乡村、由城市向农村广泛覆盖。

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在全域旅游引领下,全省旅游业不仅扩大了新资源,增强了新内涵,而且打造出了新增长极,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如何打造“全域旅游”?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

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

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

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

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

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

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

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

玫瑰谷所在的三亚吉阳区博后村,原来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村落,耕地基本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

玫瑰谷公司采取每亩3300元年租金的方式租赁村里2755亩盐碱地种玫瑰开发旅游,安排村民300多人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200多人从事旅游运营管理工作。

公司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的土地租金直接进入村民口袋(博后村土地撂荒之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年租金3300元)。

二是确保村民每月2600至3000元的工资准时发放。

三是确保村民除租金外,每年还能得到每亩最低800元以上的旅游分红。

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四是确保常年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鲜切玫瑰花产品。

村民纯收入超过2万元。

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务工,不必为就业发愁,不担心领不到工资,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幸福和尊严。

2013年4月9日,习总书记在此视察的时候予以肯定,并亲切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阶段推...

为什么要发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

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

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

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

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

为什么要发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

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

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

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

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为何要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据报道,2017年青海游系统努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树立“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理念,进一步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旅游业的动力和活力,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一流品牌,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档升级,全域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130.4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347.01亿元,增长22.6%。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23.95万人次,增长20.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4.42亿元,增长22.6%;接待入境游客6.45万人次,增长0.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06.27万美元,增长16.0%。

同时,青海全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打造茶卡、龙羊峡、东峡、拉加、俄堡等全省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名镇建设,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拓展全域旅由景区向乡村、由城市向农村广泛覆盖。

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在全域旅游引领下,全省旅游业不仅扩大了新资源,增强了新内涵,而且打造出了新增长极,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