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

研学旅行正当时!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于2016.11.30发布)解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国家旅游局于2017.1.10发布)解读:《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是国家旅游局针对研学旅行实施做出的权威性的规范文件,其中对人员配置、产品分类、服务改进、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研学旅行机构或学校可以针对此文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

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于2017.8.22发布)解读:《指南》主要明确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校外机构应与学校的通力协作,已达学校教育目标,这是尤为重要的。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于2017.9.25)解读: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11.20)解读:文件大致明确了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研学旅行及营地教育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学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归实践育人初衷

国内知名游学教育专业、新三板挂牌世纪明德宣布,将全面启动2017首届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在校大学生等教育工作者征集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

据了解,这是世纪明德在2016年12月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继率先举办业内首个《意见》交流研讨会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有效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真正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最终打造出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和身心特点的课程体系,彰显研学旅行的“中国特色”。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由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它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两个集体,两个结合,重在教育。

它以培育创新精神的高远立意,知识整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教育所必须,学校所不足”,用学生们更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完成了对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2016年12月28日下午世纪明德召开的《意见》交流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党委书记沈振基如是表示:“研学旅行说到底是一个筑梦工程,实际上是把整个孩子的梦、家庭的梦、国家的梦全都融进去了。

在研学旅行当中,中小学生可以深度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生动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树立起文化自信。

”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

”《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

”。

今年两会,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将徐霞客科考线路纳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天津、合肥等市的门纷纷下发了推进研学旅行发展的具体细则,研学旅行无疑迎来了“春之声”。

那么如何将研学旅行做出中国特色?世纪明德CEO王京凯告诉记者:“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

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后将会发生三种变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由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

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应该包括至少五个元素:首先是课程资源,就是学生在出行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第二是线路资源,就是需要规划的交通线路及具体的吃、住、行等细节安排;第三是研学基地,即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标的物;第四是研学导师;第五是安全管理方案。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市场将会迅速爆发,真正的竞争在于产品的竞争。

“研学课程首先要主题明确,充分突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

其次要充分延展,打通活动前中后的环节设计,确保研学全过程的教育性、实践性,为研学旅行活动形成系列成果素材,作为研学成效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最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以传统文化、爱国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为载体,助力学生生命成长。

比如我们世纪明德研发的苏东坡之路特色营,以苏东坡一生中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为主线,带学生们实地走访湖北武汉、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海南海口、儋州四省六市,透过他留下的诗词佳句以及史料,孩子们小组探究,探究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人当时特殊的心境,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

到黄冈时,我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在当地给孩子们系统地讲授苏轼在此处所作的诗词,让大家更好地学习、研究,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把校内所学融合进来,起到很好的效果。

”王京凯补充到。

事实上,早在2016年11月7日下午,世纪明德发起的“依托研学旅行 实践核心素养育人体系”为核心议题的圆桌论坛上,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解读。

西安市教育局副巡视员田征在会上提出:“西安是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由试点到全面推开,有1000多所学校,60万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我们感受到研学旅行是高品质的教育,高附加值的教育。

现在西安模式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研学旅行改革工作的一种实践,也基本建起了工作的运行机制。

并且我们把学生的研学旅行已经作为一个考试科目,完全纳入到中考招生的录取总分。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冯军认为:“发展的平衡最基本的特色就是百花齐放,各得其所。

海淀除了有87所高校、200+科研院所以外,还有五百的院士,这背后展示的是海淀所拥有的强大的中国最强大的大脑的集团。

它是一个个创新高地,一个创业高地。

研学旅行要体验高端的研学旅行,体验最先进的研学旅行,孩子通过研学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幸福成长,这对他的一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大家知道圆明园现在是遗址,我们郭教授带着团队20年把圆明园数字复原,如何把它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我们已经把...

谈谈你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时候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认可这事件儿。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最关键的一点是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谈谈你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时候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认可这事件儿。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最关键的一点是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研学旅行怎么写

研学旅行活动总结例文: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在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和充分准备后,我校决定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于10月19日到杨凌农林博览园进行研学旅行活动。

早上7点,所有的学生早早的来到学校教学楼前集合,登上了开往杨凌农林博览园的旅游大巴车。

一路上学生欢声笑语,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对农博园充满了向往之情。

虽然已强调纪律与安全,但第一次带学生出来,我还是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们第一站到达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土栽培区)。

一下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虽已十月,但大棚内仍百花争艳,让人赏心悦目。

园区引进种植国内外优质瓜果蔬菜、名优花卉新品质,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

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技术,让我们领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

对农业示范园的参观,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感受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与众不同,受益匪浅。

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进行参观,他们认真听讲并不时拍照、做笔记。

看到学生的表现,我的心稍稍放松。

第二站我们到了杨凌农林科技大学博览院。

这里是农业主题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同时也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园内建设有昆虫馆,蝴蝶园,中国农业史馆,植物馆,动物馆,土壤馆,种植资源圃等各式博物馆。

走进博览园,感觉就是进入了生物世界的大观园,各式动植物标本,活体,配上色彩明快的解说展版,现代的声光电展示技术,令人留连于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的确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地方,学生兴趣极高,围着讲解员不停地问,不停地做着记录,没有我所担心的混乱,没有任何学生脱离集体,秩序井然。

午餐期间,由于部分学生把书包放在车上,没有午餐,好多学生主动把自己的午餐分给那些没带午餐的学生,没有了斤斤计较,没有了是是非非,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在此刻充分体现出来了。

吃完午餐后,他们都能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班干部又及时将学生组织起来做游戏,做到了散而不乱。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们十一组的同学们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文明出行,在公众场合不喧哗,安静有序,做到心中有学校、心中有集体。

在遇到困难,他们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关键时刻表现出了秦陵中学学生的文明素养。

所到之处,同学们不断做记录、仔细询问导游关于考察点的文化知识。

特别是班干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随时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处理的及时汇报老师,出进景点清点人数,保障了此次活动的秩序及安全。

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行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吃苦耐劳,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

达到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即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培养、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班主任,我也积累了不少校外活动的经验。

与金秋同行,收获的不仅是精神的财富,还有人生的一份沉稳与厚重。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有哪些?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

研学旅行正当时!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于2016.11.30发布)解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国家旅游局于2017.1.10发布)解读:《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是国家旅游局针对研学旅行实施做出的权威性的规范文件,其中对人员配置、产品分类、服务改进、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研学旅行机构或学校可以针对此文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

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于2017.8.22发布)解读:《指南》主要明确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校外机构应与学校的通力协作,已达学校教育目标,这是尤为重要的。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于2017.9.25)解读: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11.20)解读:文件大致明确了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研学旅行及营地教育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为何说研学旅行是新的旅游蓝海市场?

据报道,日前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已被明确列为必修课程,受益于政策利好,研学旅行在国内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研学旅行越发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康辉旅游作为历经33年发展的旅游企业,提出要研究研学、游学旅行的情景模式,打造个性化研学旅行产品,将研与学、游与学真正有机结合。

同时以研学旅行为突破口,探索出“旅游+教育”新业态与发展模式,要求各地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向家长宣传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向学生宣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大作用,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专家表示,旅行是载体,研学是内核,研学旅行可以对素质教育的深层次推动作用;寓学于游,满足广大少年儿童成长发展深层次需要,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助力。

...

研学旅行顺利实施,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今天,踏着春天充满活力的步伐,顶着春天明媚的阳光,我们学校又组织了一年一度的研学旅行。

我们坐上大巴车,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来到了本次研学的目的地。

这次,我们要在位于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一踏进博物馆那外形古朴的大门,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民宅群中。

我们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入一座宅院,其中有三个宽敞的房间,院中花草丛生,一棵茂盛的木瓜树挺立其中,房间里有着一把把、一件件当时的文物、家具、摆设。

又参观了几家类似的宅院后我们走进了一所独特的宅院,之所以独特,是因为院子墙壁上的壁雕,导游为我们讲解了这一幅幅壁画的含义。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间房宅的结构,它的主房和西房并无别样,只是它没有东房,东房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棵直径三米多,已长了1300多年的参天大树,“哇,多大呀!”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叹道。

出了这园又进那园,我们又参观了一个宅院中的武器、量斗、婚庆等展示室。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在书中见闻的“梨园”,在哪里,我们欣赏了热情豪放的老腔。

中途,我们还和台上一位位和蔼的老者互动交流,一起吼起老腔来!最后,随着参观完写着“上善若水”四个字的老子、孔子宗庙后,我们走出了这座关中民俗博物馆,踏上了返程之路,一天收获的知识与景象一直在脑中回放。

研学旅行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研学旅行要解决什么样的核心问题?研学旅行是14年8月21号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最新提出来的。

在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来夏令营,要鼓励中小学大力做,虽然研学旅行之前是有争议的,但是在经过考察后确定了其可行性和价值性。

在11月7日以“依托研学旅行 实践核心素养育人体系”为核心议题的圆桌论坛中,几位嘉宾积极研讨了研学旅行要解决最核心的是什么,而它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西安市教育局副巡视员田征表示,教育及生活,教育及社会,教育及自然,从教育的实际现状出发。

一,其实大教育的环境,研学旅行教育行动在不断地探索,是大教育社会化;刚才我讲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研学旅行就是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实践化,大家最近有热议核心素养,也是在面对我们所有的评价学生这种现状下提出来的。

研学旅行行动也是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起点化,研学旅行是教育的革命。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冯军则从旅游委的工作和教育的关系出发,举出了研学的案例来探讨了把学习作为旅游的目的是研学旅游的价值所在。

他认为,在研学旅行中发现自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把学习目标等同于研学旅行目标。

在从旅游行当来说,诸位在这儿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在旅游行当里面叫做会讲旅游业,就是会议旅游。

但实际上如果把它从研学角度来说,以学习提高为目的这样的旅游形式。

同时他分享了一个研学的案例:有一个孩子叫刘一州,六年级发现新的物种——一种甲虫,就是因为持续地在自己的爱好下参加我们一些专业的动物学研究研学旅行。

在专业的老师、科学家的带领下不断地孜孜以求。

六年级他发现一个新的物种,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被保送林业大学,今年2016年又重新进入动物学研究生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研学旅行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于发现了爱好、兴趣、未来、幸福,所以这个应该是研学旅行的一个形象的表达。

山东省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韩凤举则表示,曲阜作为孔子家乡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举办地,举办10年的旅游节,当然因为今年国家旅游局把我们曲阜定为国家局的曲阜旅游基地,所以改成2016年国际孔子研学旅游节,从事景区管理的亲身体会就是要把研学旅行,第一就是我们这个学校的领导,教育部门要重视,因为学校要组织,另外家长要支持,家长对孩子要出去,除了学校校园教育,外出旅游的教育要放心,要支持,包括自己本人支持。

另外一个支持作为旅游部门或者作为景区给予很好的协同。

研学旅行不同于其他的团队旅行,也不同于亲子游,它的特点它的核心是什么?是学校组织的,学生的积极的外出旅游的活动,应该说和旅游团队的不同在于他塑造的现场教育是校园教育和对我们课本上的教育一个很好的补充,很有现实感。

“作为一个旅游工作者来讲实际上研讨教育话题是外行,但是从作为一个父母或者作为一个具体到研学旅行话题来讲,研学旅行用当下一个比较时髦的话,它的核心是为进一步地提高我们学生的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会起到极大的推动。

那么说更白一点话就是要增强我们学生的会思考,会行动力的人。

我觉得这一点作为我们研学旅行来讲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我觉得一句话归结一下比较简单,就是我们学生生活能力,就像刚才听的雷夫老师讲到,就是要教给我们学生学会生活,我觉得也是这个理念也好,最根本的是要让我们下一代让我们青少年将来走入社会能够努力地生活,真正的能够为国家也好,为我们各人身体也好,能够获得一些生存知识。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曹鹏程如是说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则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研学作为一种更具有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十分的有价值,他表示,著名的陶行知用他的名字回答了我们“行知”,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作为一个青少年的研究者有一个感受,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用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是一个社会上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两个鲜重的特点:实践性、体验性。

它是在体验中长大,成年人不能代替他的成长,就不能代体验。

第二,群体性。

一定不是孤独地长大,一定跟伙伴同龄人在一起交流长大。

那么研学旅行它恰恰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一个外出的实践,体验性的,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所以今天的研究理论它的价值就由单纯的书本学习,封闭性的学习,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它成长必不可少的。

最后,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校长刘强佳总结了三点,第一,把它作为过程来开发,把它作为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扩展来开发。

第二,把它当作一种课堂,当作一种没有效率的,没有围墙,没有教师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三,当作一种手段运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然后让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样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赢在研学旅行的路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