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和闰怨诗

要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山水田园诗2首,闰怨诗,送别诗3首,...
一、怀古诗: 《赤壁 》 杜 牧 (唐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旅行和闰怨诗

要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山水田园诗2首,闰怨诗,送别诗3首,...

一、怀古诗: 《赤壁 》 杜 牧 (唐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咏物诗 菊 黄巢 (唐)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三、战争诗 塞下曲 卢纶 (唐)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四、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闺怨诗 《闺怨》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六、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行旅诗 《玉门关》 (唐)王维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芜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渡玉门关。

...

闰怨诗有哪些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宫怨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简析】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

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宫词 _译文 朱庆余 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

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鹦鹉面前,谁也不敢吐露自己苦闷。

[题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宫怨 (唐)司马札 柳色参差掩画楼, 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

??香儿倚在门边,心里很不是滋味。

过了这个春分,又有一些调门的了。

可她总也撞不上,并不是她不够贴心,以前她主子还在的时候,她还是很得宠的。

只是现在人去楼空,不免又是冷清又是寂寞。

原来同她一道的姐妹夏莺也因为讨另外一个妃子喜欢,也喜气洋洋地归位新主子了。

于是这冷门儿便是越来越冷了。

??她又怕沾上一个脾气暴的主子,又难以忍受现在的孤独。

夜半时分,她总会孤零零地倚在窗边,看星星看月亮。

可是最令她心酸的是,这天从来都想泼了墨一样,没星星,月亮也是残月。

??这种时候她一般都会想起才被送进来的时候。

那个时候,她可是个冰清玉洁的小美人儿,还是选秀女时被招进宫的。

她进来时跟大多数宫女一样,都抱着一种幻想。

她以前可想被哪个阿哥相中,哪怕做个小的也好。

现在一想便庆幸当时没那个运气,要不然独守空楼又是怎样一种落莫。

??还是最初的好。

她叹了一口气,手托腮帮子,眼睛泪汪汪的。

原来家是穷点儿,可一家亲亲热热,没逢过年还可以弄个“半空儿”玩儿玩儿。

现在又如何呢? ??忽然,她站起来,依着墙一面来到了窗外的园子里。

这儿开了一朵淡黄色的花儿,叫不出名来。

香儿心中不免有了一份怜惜,觉得这花跟她一样命苦。

这花并不是不美,却也无人观赏。

香儿自知自己被幽禁在这深宫中,空自消磨青春,容色调谢而无人问津,正像那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着流水二去的宫花。

秋夕①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②。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

官至中书舍人。

长于七言和绝句。

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①秋夕:一题作《七夕》,诗咏七夕事。

②银烛:言烛光色白,有寒意。

轻罗:轻薄的罗纱。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③天阶:指玉石台阶。

牵牛织女星:两星座名,各在银河东西。

民间传说将二星拟人化,言夫妻二人在七夕之夜始得度鹊桥相会。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

诗中“银烛”指白蜡烛。

烛光清幽,陈设华美而气氛黯淡,衬托出宫女的孤寂。

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可看出时已秋季,小扇已非驱热之物,但宫女仍然用它来扑打流萤,可见她是多么百无聊赖。

夜深阶寒,夜凉如水,但被人遗忘的宫女仍然没有入睡,久久仰望空中闪烁的繁星。

而她所看的只是牵牛、织女二星。

二、闺怨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子”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

...山水田园诗、战争诗、咏物诗、悼亡诗、闰怨诗还有任意五个诗人的...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8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19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长城对于中国的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两千年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更多地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

南朝宋时大将檀道济,曾随高祖北伐,在争取统一的大业中屡立战功,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诏廷尉加害了他及其诸子。

檀道济被抓时,脱下头巾丢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可见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唐太宗时门下奏:“筑城以备虏,未若选将为长城。

”此长城当是国防的同义词,而中唐诗人韩??在诗中赞扬唐朝突厥族将官哥舒仆射是“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说明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的象征,连突厥部族人也认同了。

明代是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的象征意义也被广泛使用,明大臣刘思唐在《筹边录序》中赞扬钦差巡抚宁夏地方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守礼说:“若假以久任,俾得究竟其设施,必能以身为西北长城,销北虏之患于未形。

”《嘉靖宁夏新志》载:“总兵官潘浩,能谨烽堠,迄今人以‘潘长城’称之。

” 纵观历史,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全体中国人民所接受,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日本作为一个海外民族,悍然入侵中国,在占领区奴役中华各民族人民,并妄想吞并整个中国。

在日本侵略军的侵略标志中,还曾把侵略者脚踩长城做为胜利的象征。

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它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而一首“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的《长城谣》歌曲,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类历史遗址一样,长城在其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和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其美学魅力日显明显,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正是由于长城和长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美学魅力,吸引了世界。

而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长城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国。

西方最早介绍长城的是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斯编写的《每十年史》,该书1563年出版。

书中写道:“……关于这座长城,以前就有所听闻,以为它并不连续,它是行进在中国人与鞑靼人的土地中间,依山脉而成的通路。

而据这幅地图,则它是全部连接的,不由极为惊奇。

”但马洛斯没有来过中国。

来过中国南方并在所著书中介绍长城的有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土达克鲁兹及西班牙外交官马丁拉达。

但没有资料表明他们见过长城。

公元1792年苏格兰医师约翰•贝尔随同俄国使节团越过长城,他曾这样记叙和认识长城:“据说建造这段地区的长城,从开始到完成仅历时5年。

所有中国男人中,每6个里面必有1个参加义务工作。

不能参加时,就必须自行寻找别人代替。

役夫们排列成好几公里。

用双手传递建筑材料。

在凹凸不平满?蜒沂?的路上,任何车子都无法使用,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假……依照我的意见,世界上除了中国人以外,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

因为别的国家,或许能够准备足够的劳动者来从事这项工程,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工人中,能够维持秩序,坚强忍爱苛酷的劳动,大概只有聪明认真而柔顺的中国人才能办到。

这种惊人的成果,即使不能说是最伟大的,也确实可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

计划并完成这项事业的皇帝,应该比构筑金字塔的埃及王受到更高的评价。

因为可供实际使用的目的,当然远胜于只为了虚荣的工作。

” 在此之前的1780年,随朝鲜政府贺乾隆帝七十寿诞使团来中国的朝鲜文学家朴趾源在笔记中已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化之象征:“不见万里长城,不识中国之大;不见山海关,不识中国之制度;不见关外将台,不识将帅之威尊矣。

” 1793年9月,英国马甘尼爵士以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节身份来中国谒见住在热河(现河北承德)夏季行宫(避暑山庄)的清乾隆皇帝,他们一行从古北口越长城,他们此行见到的长城后来上了汤玛士•阿罗姆的《中国景观》的铜版画。

这幅铜版画忠实地描绘出沿着山脊蜿蜓而行的长城,前景是两个坐轿官吏,一队侍从和迎候他们的当地人,后景是长城,此画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对长城的认识。

马甘尼在1793年9月5日的日记中写着:“假如整座长城都跟我看见的一样,这无疑是人类双手所曾经建造出来的最巨大建筑物。

我想,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石造的要塞和防砦全部集中起来,也比不上中国的长城。

“修筑长城的古老中国,不只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帝国,同时也是一个既聪明而又深...

长城象征什么????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两千年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更多地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

南朝宋时大将檀道济,曾随高祖北伐,在争取统一的大业中屡立战功,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诏廷尉加害了他及其诸子。

檀道济被抓时,脱下头巾丢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可见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唐太宗时门下奏:“筑城以备虏,未若选将为长城。

”此长城当是国防的同义词,而中唐诗人韩??在诗中赞扬唐朝突厥族将官哥舒仆射是“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说明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的象征,连突厥部族人也认同了。

明代是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的象征意义也被广泛使用,明大臣刘思唐在《筹边录序》中赞扬钦差巡抚宁夏地方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守礼说:“若假以久任,俾得究竟其设施,必能以身为西北长城,销北虏之患于未形。

”《嘉靖宁夏新志》载:“总兵官潘浩,能谨烽堠,迄今人以‘潘长城’称之。

” 纵观历史,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全体中国人民所接受,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日本作为一个海外民族,悍然入侵中国,在占领区奴役中华各民族人民,并妄想吞并整个中国。

在日本侵略军的侵略标志中,还曾把侵略者脚踩长城做为胜利的象征。

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它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而一首“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的《长城谣》歌曲,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类历史遗址一样,长城在其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和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其美学魅力日显明显,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正是由于长城和长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美学魅力,吸引了世界。

而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长城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国。

西方最早介绍长城的是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斯编写的《每十年史》,该书1563年出版。

书中写道:“……关于这座长城,以前就有所听闻,以为它并不连续,它是行进在中国人与鞑靼人的土地中间,依山脉而成的通路。

而据这幅地图,则它是全部连接的,不由极为惊奇。

”但马洛斯没有来过中国。

来过中国南方并在所著书中介绍长城的有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土达克鲁兹及西班牙外交官马丁拉达。

但没有资料表明他们见过长城。

公元1792年苏格兰医师约翰•贝尔随同俄国使节团越过长城,他曾这样记叙和认识长城:“据说建造这段地区的长城,从开始到完成仅历时5年。

所有中国男人中,每6个里面必有1个参加义务工作。

不能参加时,就必须自行寻找别人代替。

役夫们排列成好几公里。

用双手传递建筑材料。

在凹凸不平满?蜒沂?的路上,任何车子都无法使用,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假……依照我的意见,世界上除了中国人以外,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

因为别的国家,或许能够准备足够的劳动者来从事这项工程,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工人中,能够维持秩序,坚强忍爱苛酷的劳动,大概只有聪明认真而柔顺的中国人才能办到。

这种惊人的成果,即使不能说是最伟大的,也确实可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

计划并完成这项事业的皇帝,应该比构筑金字塔的埃及王受到更高的评价。

因为可供实际使用的目的,当然远胜于只为了虚荣的工作。

” 在此之前的1780年,随朝鲜政府贺乾隆帝七十寿诞使团来中国的朝鲜文学家朴趾源在笔记中已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化之象征:“不见万里长城,不识中国之大;不见山海关,不识中国之制度;不见关外将台,不识将帅之威尊矣。

” 1793年9月,英国马甘尼爵士以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节身份来中国谒见住在热河(现河北承德)夏季行宫(避暑山庄)的清乾隆皇帝,他们一行从古北口越长城,他们此行见到的长城后来上了汤玛士•阿罗姆的《中国景观》的铜版画。

这幅铜版画忠实地描绘出沿着山脊蜿蜓而行的长城,前景是两个坐轿官吏,一队侍从和迎候他们的当地人,后景是长城,此画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对长城的认识。

马甘尼在1793年9月5日的日记中写着:“假如整座长城都跟我看见的一样,这无疑是人类双手所曾经建造出来的最巨大建筑物。

我想,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石造的要塞和防砦全部集中起来,也比不上中国的长城。

“修筑长城的古老中国,不只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帝国,同时也是一个既聪明而又深具道...

外国人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呢?

因为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两千年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更多地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

南朝宋时大将檀道济,曾随高祖北伐,在争取统一的大业中屡立战功,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诏廷尉加害了他及其诸子。

檀道济被抓时,脱下头巾丢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可见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唐太宗时门下奏:“筑城以备虏,未若选将为长城。

”此长城当是国防的同义词,而中唐诗人韩??在诗中赞扬唐朝突厥族将官哥舒仆射是“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说明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的象征,连突厥部族人也认同了。

明代是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的象征意义也被广泛使用,明大臣刘思唐在《筹边录序》中赞扬钦差巡抚宁夏地方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守礼说:“若假以久任,俾得究竟其设施,必能以身为西北长城,销北虏之患于未形。

”《嘉靖宁夏新志》载:“总兵官潘浩,能谨烽堠,迄今人以‘潘长城’称之。

” 纵观历史,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全体中国人民所接受,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日本作为一个海外民族,悍然入侵中国,在占领区奴役中华各民族人民,并妄想吞并整个中国。

在日本侵略军的侵略标志中,还曾把侵略者脚踩长城做为胜利的象征。

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它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而一首“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的《长城谣》歌曲,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类历史遗址一样,长城在其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和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其美学魅力日显明显,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正是由于长城和长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美学魅力,吸引了世界。

而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长城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国。

西方最早介绍长城的是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斯编写的《每十年史》,该书1563年出版。

书中写道:“……关于这座长城,以前就有所听闻,以为它并不连续,它是行进在中国人与鞑靼人的土地中间,依山脉而成的通路。

而据这幅地图,则它是全部连接的,不由极为惊奇。

”但马洛斯没有来过中国。

来过中国南方并在所著书中介绍长城的有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土达克鲁兹及西班牙外交官马丁拉达。

但没有资料表明他们见过长城。

公元1792年苏格兰医师约翰•贝尔随同俄国使节团越过长城,他曾这样记叙和认识长城:“据说建造这段地区的长城,从开始到完成仅历时5年。

所有中国男人中,每6个里面必有1个参加义务工作。

不能参加时,就必须自行寻找别人代替。

役夫们排列成好几公里。

用双手传递建筑材料。

在凹凸不平满?蜒沂?的路上,任何车子都无法使用,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假……依照我的意见,世界上除了中国人以外,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

因为别的国家,或许能够准备足够的劳动者来从事这项工程,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工人中,能够维持秩序,坚强忍爱苛酷的劳动,大概只有聪明认真而柔顺的中国人才能办到。

这种惊人的成果,即使不能说是最伟大的,也确实可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

计划并完成这项事业的皇帝,应该比构筑金字塔的埃及王受到更高的评价。

因为可供实际使用的目的,当然远胜于只为了虚荣的工作。

” 在此之前的1780年,随朝鲜政府贺乾隆帝七十寿诞使团来中国的朝鲜文学家朴趾源在笔记中已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化之象征:“不见万里长城,不识中国之大;不见山海关,不识中国之制度;不见关外将台,不识将帅之威尊矣。

” 1793年9月,英国马甘尼爵士以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节身份来中国谒见住在热河(现河北承德)夏季行宫(避暑山庄)的清乾隆皇帝,他们一行从古北口越长城,他们此行见到的长城后来上了汤玛士•阿罗姆的《中国景观》的铜版画。

这幅铜版画忠实地描绘出沿着山脊蜿蜓而行的长城,前景是两个坐轿官吏,一队侍从和迎候他们的当地人,后景是长城,此画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对长城的认识。

马甘尼在1793年9月5日的日记中写着:“假如整座长城都跟我看见的一样,这无疑是人类双手所曾经建造出来的最巨大建筑物。

我想,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石造的要塞和防砦全部集中起来,也比不上中国的长城。

“修筑长城的古老中国,不只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帝国,同时也是一个既聪明而又深...

鲁迅的历史?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

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

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

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

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

外国人一看到长城就会想到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两千年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更多地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

南朝宋时大将檀道济,曾随高祖北伐,在争取统一的大业中屡立战功,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诏廷尉加害了他及其诸子。

檀道济被抓时,脱下头巾丢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可见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唐太宗时门下奏:“筑城以备虏,未若选将为长城。

”此长城当是国防的同义词,而中唐诗人韩??在诗中赞扬唐朝突厥族将官哥舒仆射是“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说明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的象征,连突厥部族人也认同了。

明代是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的象征意义也被广泛使用,明大臣刘思唐在《筹边录序》中赞扬钦差巡抚宁夏地方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守礼说:“若假以久任,俾得究竟其设施,必能以身为西北长城,销北虏之患于未形。

”《嘉靖宁夏新志》载:“总兵官潘浩,能谨烽堠,迄今人以‘潘长城’称之。

” 纵观历史,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全体中国人民所接受,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日本作为一个海外民族,悍然入侵中国,在占领区奴役中华各民族人民,并妄想吞并整个中国。

在日本侵略军的侵略标志中,还曾把侵略者脚踩长城做为胜利的象征。

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它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而一首“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的《长城谣》歌曲,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类历史遗址一样,长城在其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和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其美学魅力日显明显,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正是由于长城和长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美学魅力,吸引了世界。

而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长城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国。

西方最早介绍长城的是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斯编写的《每十年史》,该书1563年出版。

书中写道:“……关于这座长城,以前就有所听闻,以为它并不连续,它是行进在中国人与鞑靼人的土地中间,依山脉而成的通路。

而据这幅地图,则它是全部连接的,不由极为惊奇。

”但马洛斯没有来过中国。

来过中国南方并在所著书中介绍长城的有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土达克鲁兹及西班牙外交官马丁拉达。

但没有资料表明他们见过长城。

公元1792年苏格兰医师约翰•贝尔随同俄国使节团越过长城,他曾这样记叙和认识长城:“据说建造这段地区的长城,从开始到完成仅历时5年。

所有中国男人中,每6个里面必有1个参加义务工作。

不能参加时,就必须自行寻找别人代替。

役夫们排列成好几公里。

用双手传递建筑材料。

在凹凸不平满?蜒沂?的路上,任何车子都无法使用,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假……依照我的意见,世界上除了中国人以外,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

因为别的国家,或许能够准备足够的劳动者来从事这项工程,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工人中,能够维持秩序,坚强忍爱苛酷的劳动,大概只有聪明认真而柔顺的中国人才能办到。

这种惊人的成果,即使不能说是最伟大的,也确实可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

计划并完成这项事业的皇帝,应该比构筑金字塔的埃及王受到更高的评价。

因为可供实际使用的目的,当然远胜于只为了虚荣的工作。

” 在此之前的1780年,随朝鲜政府贺乾隆帝七十寿诞使团来中国的朝鲜文学家朴趾源在笔记中已视万里长城为中华文化之象征:“不见万里长城,不识中国之大;不见山海关,不识中国之制度;不见关外将台,不识将帅之威尊矣。

” 1793年9月,英国马甘尼爵士以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节身份来中国谒见住在热河(现河北承德)夏季行宫(避暑山庄)的清乾隆皇帝,他们一行从古北口越长城,他们此行见到的长城后来上了汤玛士•阿罗姆的《中国景观》的铜版画。

这幅铜版画忠实地描绘出沿着山脊蜿蜓而行的长城,前景是两个坐轿官吏,一队侍从和迎候他们的当地人,后景是长城,此画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对长城的认识。

马甘尼在1793年9月5日的日记中写着:“假如整座长城都跟我看见的一样,这无疑是人类双手所曾经建造出来的最巨大建筑物。

我想,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石造的要塞和防砦全部集中起来,也比不上中国的长城。

“修筑长城的古老中国,不只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帝国,同时也是一个既聪明而又深...

宋代的风俗人情有哪些?

宋代风俗人情 一、行装的准备和旅费的筹集 (一)行装的准备 行装在宋代称行李或行囊,如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之一写道:"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始就逮时,僮仆鸟散,行囊旁午道中。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林复》:"搜其行李,得朱椅、黄帷等物,盖林好祠醮所用者。

"又称为行橐或囊橐,如陆游《衢州早行》诗有"参差发行橐,迢递望前顿"之句。

叶梦得《平泉草木记跋》也有"病卧舟中,行橐萧然"的文句。

再如《夷坚乙志》卷十二《章惠仲告虎》:"及登岸,马犹立不动,遂乘以行,告敕皆在身,但囊橐为兵携去。

" 行李中的物品以出行时换洗的衣服为主,如《邵氏闻见录》卷十载:"司马温公依《礼记》作深衣、冠簪、幅巾、?带。

每出,朝服乘马,用皮匣贮深衣随其后,入独乐园则衣之。

" 除路上换洗的衣服外,伞和药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行人带伞,或防雨,或阻止日光暴晒。

如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二《大散关老人》载:"政和末,张魏公自汉州与乡人吴鼎同入京省试。

徒步出大散关,遇暴雨,而伞为仆先持去,无以障,共趋入粉壁屋内避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湖翻》:"净慈、灵隐皆停堂,客僧数百皆渡江还浙东。

内四僧偶别门徒,至中途忘携雨具,还取之,至江干则渡舟解维矣。

"雨伞在宋代又称为雨盖。

如岳珂《木呈史》卷十一《番禺海獠》载:"予之登也,挟二雨盖,去其柄。

既得之,伺天大风,鼓以为翼,乃在平地,无伤也。

"用伞防日晒的,《默记》卷中有载:"元丰末,王荆公在蒋山野次,跨驴出入。

时正盛暑,而提刑李茂直往候见,即于道左遇之。

……语甚久,日转西矣,茂直令张伞,而日光正漏在荆公身上,茂直语左右,令称伞就相公。

公曰:'不须。

若使后世做牛,须着与他日里耕田。

'"此外,药品同样是人们外出时必备的。

这可从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林复》所载中可知:"林复……及其潮阳,遇诸道间。

搜其行李,得朱椅、黄帷等物,盖林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于僧寺中。

林知必不免,愿一见家人诀别。

既入室,亟探橐中药,投酒中饮之……"时人董汲还著有《旅舍备要方》,作者在序中说:"汲少小多病,因习医药,常思世人荣辱汨驰,喜怒妄作,饮食不节,兴居无常,倏忽之间,疾起不测,迫于仓卒,不暇药饵,以斯致困,可不惜哉。

况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触居多,邪气易入,方药备急,尤当究心,且如触寒心痛,冒热中喝,厥风涎潮,伏暑霍乱,急病急治,方可安全。

推类求之,不能悉数,汲自业医以来,收经效奇方,计百余道,证治而法略,使览之者晓然可用,目之曰《旅舍备要方》,为一卷。

庶几道途疾病,治疗有归。

不敢私隐,具录如左。

董汲序。

"其药有治疗斑疹的神仙紫雪,有治疗痰证的小半夏汤、枳实丸,有治疗霍乱的丸方及厚朴汤、龙骨汤、大豉汤,有治疗腰痛的药棋子、神功丸,治疗妇人疾病的万安丸,小儿科的麝香膏,以及治疗耳、口、牙齿等病的赴筵散、细辛散,等等。

(二)旅费的筹集 旅费在宋代又称为路费、盘缠、盘费、裹足、行费、裹费等,如《夷坚乙志》卷七《布张家》:"邢州富人张翁,本以接小商布货为业。

……张与路费,天未晓,亲送之出城。

"《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要归京去,又无盘缠。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吴秀才闷闷不已,又没甚么盘缠,也自羞归故里。

"又,《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望家乡又在数千里之外,身下没些个盘缠。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唐)垌初欲言时,就曾鲁公借钱三百千。

以言荆公了,必见逐。

贫,用以作裹足。

"《张协状元》一出:"些少裹足,路途里欲得支费,望周全不须劫去。

"九出:"张协有些子,盘费钱,怕一路欲支遣。

"又十九出:"程途怕远,只要钱支遣。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官员使命往来差防,送人常一二百人,止在道路。

兵士虽给口食二升,裹费不足。

"盘费在宋代也有旅费的意思,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兵十二》载,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为完善每年"取押纲马"的制度,责令军政部门要分工协作,并明确"从各司量给盘费",以保证军马的安全运送。

裹费之名在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住山僧》中有载:"杨诚斋立朝时,计料自京还家之裹费,贮以一箧,钥而置之卧所。

" 由于长途旅行,故此所需的路费数目也较大,需要经过一番筹备。

或经过长期筹备,或典卖田地房产,或向亲友求助,或向富人借高利贷。

其中借贷在当时颇为常见,如"缙云何丞相(执中)在布衣时贫甚,预乡贡,将入京师,无以为资,往谒大姓假贷。

"(5)又如《张协状元》二十出:"你出路日子在眼前,我一夜思之怕没盘缠,往大公家急忙去借典。

"《夷坚支志丁》卷七《丁?科名》载:"?假贷族党,得旅费,径入京师,补试太学,预贡籍。

"《夷坚三志己》卷二《程喜真非人》:"吾欲权寄汝在守坟仆家数日,却营办道路盘费,相携去外方稳便团聚,汝意如何?" 二、行神祭祀 宋人有行前祭神的习俗,如苏轼《泗州僧伽塔》诗云:"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