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外国朋友保旅行团

昨晚与韩先生在家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为朋友践行。这家馆子平日各国食客来来往往,生意虽好,却很是清幽,菜色又不错,是以我们常喜欢约了人去小吃一顿,聊聊天。因为去得早,人不算多。

昨晚与韩先生在家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为朋友践行。

这家馆子平日各国食客来来往往,生意虽好,却很是清幽,菜色又不错,是以我们常喜欢约了人去小吃一顿,聊聊天。

因为去得早,人不算多。

上菜不久,隔壁桌坐下两男两女。除了看到他们落座的动作,之外的具体何时点菜,点了些什么,席间又在做些什么,我们通通没有留意,大家都“恪守本分”地在低声交谈,恐惊扰他人。

吃到大半,离别的话题说得有点伤感,我们几人默默举杯。谁想饮料还不曾入口,就被一位“勇士”喝住了。

只见邻桌其中一位女士“嚯”地站起身来,大吼了一声:嘿~AAAAA!

这一声怎么形容呢,用“惊天劈雷”吧,火候不太够。那个力道,大约有见到夺夫杀子又刨了祖坟仇人的一倍半;那个情绪,大致等同于一觉醒来发现,半夜喝酒晕乎乎回家时鞋底沾的那张无主彩票,竟然中了100亿,还是美金,还是税后。。。

不止我们,周围邻桌的食客,包括这女士同桌的朋友也都惊了。一众人皆从各自的小世界里跳脱出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循着吼声,大家看到了一位金发碧眼,身材魁梧的歪国女人。她款款走来,看方向大约是要去洗手间。

这一声吼害得她也高跟鞋不稳地踉跄了两步,但在看到吼声来源的一瞬,她原本铁板一样冷的那张脸,魔术般像括弧改了方向一样地挤出一个大大的笑。

只听她也特别大声又夸张地,用一口地道的伦敦腔回应道:Hey,you!Lovely to meet you here!(嘿!是你!在这儿见到太好了!)

知道盯着别人看不礼貌,尤其还有国际友人,咱们不该给中国人丢脸,装也应该装得好一点。

所以即便是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交情,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一个英国人抛弃了常见的低调与矜持,一个中国人展现出三十多个美国人联手才能够得到的热情,大家也都重新把目光投回到自己的餐桌上,试图不再关注别人。

然而那位歪国女士,显然膀胱功能强大,明明要去洗手间的(当然也许人家只是洗手),却站在这里,用高音喇叭的音量,与这位中国兴奋姐狂侃了近30分钟。

我自视平日是个专注力很好的人,专心做事时,旁人吵也不太容易搅乱我。可这俩人,成功地让我就同一个话题三次忘词儿,心神不宁地只得专心听她们用英语对话。

咆哮姐:好久不见了!

歪国仁:是啊,好久不见了!

咆哮姐:最近怎么样?

歪国仁:我太好了!你呢?

咆哮姐:谢谢,我也超级好,一直想问问你最近怎么样呢!

歪国仁:我过得特别好,谢谢!

咆哮姐:我老公也经常问起你怎么样。

歪国仁:谢谢他,我们都很好。你老公怎么样?

咆哮姐:他也很棒,谢谢。你老公好吗?

歪果仁:很好,谢谢!你工作怎么样?

咆哮姐:我工作可好了,你工作怎么样?

歪果仁:我工作也特别好,没以前忙。

咆哮姐:哦天哪,上周跟我们同事Tom聊天,他说认识你。你认识他吗?

歪果仁:认识,世界真小,你们竟然认识!这太好了!

咆哮姐:啊啊啊啊!我们当然认识,我们是同事。你认识他太太吗?

歪国仁:哦我的天哪!我认识啊,他太太好像要调去ABCD公司了。

咆哮姐:啊真的啊?那个公司boss跟我很熟啊!哈哈哈哈哈!

歪国仁:是吗?我也跟他很熟,没想到你们也认识,哈哈哈哈哈!

咆哮姐:是啊,你见过他儿子么?特可爱!

歪国仁:见过见过,混血,简直太可爱了!

咆哮姐:你知道吗,他们过中国年还给我微信拜年呢!

。。。

这是断断续续、非听不可而来的对话。听得我脑仁儿都疼了,也实在想不出,这些毫无营养的对话,兴奋点在哪里。何至于热情洋溢到服务员来回上菜都是一脸惊恐,邻桌都根本无法正常用餐。

咆哮姐边聊还边瞥向周围侧目看她们的人,那眼神里,竟有迷之优越感。对大家投去的厌恶眼神,她完全不接收。我猜,她大约误以为那是某种羡慕嫉妒。

她的英语算流利,感觉上像是在国外短居或某个涉外公司工作过。但更多地,可以听出她很努力地想表现出自己口音的纯正(尽管不那么纯正),语言的流畅和地道,仿佛周围坐的,都是些没见过市面的土包子。

当然,这只是她给我的感受,放在心里并未说出口。然而我们的朋友戳戳我说:这女人这样尽力去讨好歪果仁有意思吗?打扰咱们这么久都不会愧疚的吗?而且英语讲好差都自豪成这样子,完全瞧不起旁边人,真讲成英国人的样子,不得上天啊?那个英国人也简直了,在英国她会这样大吼大叫吗?

哦忘了说,讲这话的朋友,与我年龄相仿,五岁时随家人定居英国,几年才回国一次,讲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但我们聊天时,几乎听不到她拽英文,一直努力在讲好中文。

原以为这样的折磨,在她们实在寒暄烦了就会结束,然而直到咆哮姐同桌的另外三位,因被冷落多时脸上阴云密布时,同胞咆哮姐依然没有要停的意思。

一贯好脾气的韩先生,也终于忍无可忍了。不过他没有直接阻拦,而是举起酒杯,气沉丹田,张口瞬间看着平静,爆发出的,却是震耳欲聋的仨字儿:来,干杯!

话音刚落,我们几人大声附和道:干杯干杯!

寒暄中的两个戏精,被惊了一下,可不等她们回过神来,另外两桌也高举酒杯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大家此起彼伏地“干杯”,好不痛快!

后来的那顿饭,同胞咆哮姐同桌另三人一直没给她好脸色,而英国女人是小跑着去洗手间的。。。

不知何时起,学英语成了咱们做父母这代,连带孩子,几乎必做的事。即便不学英语,也会学其他外语。

这样做,并非学校的缘故,大部分孩子,从小就开始各种启蒙了。

这本质上没什么错,掌握一门语言工具,能够帮助孩子打开一扇更广阔的认识世界之门。而从教育资源来说,外文的好素材,在某些领域,确实比中文的多。

可是,秉持什么样的心理让孩子去学语言,对这件事的走向,或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不少家长,仿佛觉得孩子学了英语就高大上了,把孩子会英文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甚至还经常孩子时不时“表演”上一段,这事儿,说来挺骇人。

带儿子去博物馆参观时,曾跟过一个小型讲解团。团里有个妈妈,边走边挨个问别的家长,你家孩子英文好吗?

通常大家都比较谦虚,好也不会直接说好,只是淡淡应和,还行吧。更何况,但凡有点自知之明的,谁会大言不惭地跟别人说,我孩子特好特牛宇宙无敌?

她抛出问题后,便祥林嫂一般挨个跟大家假装发牢骚:哎呀,我家孩子啊,英文愁死我了,也不知怎么学的,说得跟美国人一样一样的,出国给我们全旅游团都能当翻译。书也只看英文书,看美剧不用字幕,中国字儿都认识不了几个,哎呀,你们帮我出出主意,我怎么办啊,真是愁死了!

我信有这样的孩子,即便他才五岁多,即便他走出国门只去过一趟亚洲他国,即便他看过的“美剧”是小猪佩奇,即便。。。

如果他妈妈不让他表演那一段,我都真的信了。

可是那个妈妈听说我们一行人里有个爸爸是大学英语老师,就打了鸡血一样非要孩子来一段。

百度了一段课文,那孩子显然早已烂熟于胸。半读半背地流利读了一遍,那个语音和语言样态,他要敢说自己英文讲得好,别说美国人不答应,日本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都不能同意。

如果聚会走得多点,或是逢年过节多拜访几家亲戚,就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而当事人往往沉浸在自我虚幻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根本察觉不到这是问题。

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外语?

为了让他们拽腔拽调直到听不出一丝中国口音,去谄媚迎合歪果仁吗?

为了让他们语言流利,与歪果仁沟通顺畅,去跟国人同胞炫耀优越感吗?

还是为了让他们把外语当作跟弹琴跳舞一样,具备人前展示的资本呢?

语言它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工具,一个以沟通交流为核心作用的工具。即便是学外语,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因为要用它沟通和获取信息。

说得像不像外国人,并不那么重要。说什么,怎么说,怎么更好地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语言它不是为沟通交流服务的,那么再流利再native,又有什么意义呢?

退一万步说,即便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炫耀洋文的欲望,也请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进一点绵薄之力,不要用盲目崇拜,去给予外国友人无上限的谄媚。

我认识不少来华的英国人,不夸张地说,几乎都是行事刻板,严谨细致,低调而又非常靠谱的,与他们共事,尤其是工作上,特别舒服。

他们当然有欢实的一面,一起去酒吧,也会喝得大呼小叫,失态到忘我。可除此之外,在公共场合,几乎很少能听到他们大声说话,所有的谈话,仅限于参与者的音量和距离。

跟咆哮姐长谈的这位国际友人,走向我们之前,与同桌的黑人女友并未发出一点夸张的响声。要不是咆哮姐那样大声地把她招呼过来,她自己心中也觉得有点优越感,也不会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站在那里无视旁人感受地讲这些有的没的。

无独有偶,去年年初,帮朋友的英文学校介绍了一个美国外教。此外教是我前同事,以我们共事时我对他的了解,绝对会是个不错的老师。

果然,在最初几个月,他兢兢业业,博得老师学生一致好评,不但朋友的培训学校因他而生意蒸蒸日上,这个外教还在课余被家长们围堵,非要跟他上家教。

他原本是不动心的,因为从小家庭动荡,目睹父母经常到月底就入不敷出,所以他常跟我们说自己特别缺乏安全感,总怕哪天收入不保,因而工作格外卖力。

可架不住家长们太想从这个外来的和尚身上,挖掘到自己孩子飞速进步的秘诀。于是私教费从一对一的300,一个月内炒到了一对十,且每人800,还有大把排不上队暗自神伤的,这外教不是圣人,自然就招架不住了。

后来的事情并无意外,头几个月,私教上得不错,更多人寻来排队,因而公职开始不太上心了。

再后来,私教也开始凑合,因为家长们没要求,不少家长只是为了找那种800块一小时的自我陶醉感。而且即便他们有意见也不怕,还有那么多排队的呢。

后来的后来,朋友说年前辞掉了这个外教,而私教也惨淡得乏人问津了。

朋友说此人离开时,有些黯淡地说,都是因为中国家长宠坏了他,当初真不该这样。

不过朋友又讲,希望他能真心悔过,因为换个地方,他又会遇到无条件spoil him的国人,继续宠坏他,让他只因是个外国人,就可以忘乎所以。

于我来说,从孩子开始明白外语是同母语完全不同的一门语言那天起,我就会跟他讲,这不是一个炫耀或迎合的手段。

世界各地,人同此心,能赢得别人尊敬的人,靠的始终是真才实学。能交到真朋友的人,一定要有平视的资本而非仰望的高攀。

若非如此,即便你的外语听上去与母语国家的人无二,你的行为举止西化得仿佛从来不曾在这片土地上停留,对人家外国人来说,也不算什么。

这样的人,国外满大街走的都是,不是吗?

。。。

我知道这个话题写出来,或许会有不同的群体,持不同态度和观点,甚至有些异议。但这是我看到这一幕,最直观的感受,不吐不快。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见到有些家长,对孩子学语言的初心,以及对语言的了解,对人际最基本沟通工具的认知,还是有误区的。

故事根据真实情况记录,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不是要刻意讽刺或褒贬某个群体,切勿对号入座。

钱儿妈新书热卖中

Michael钱儿频道钱儿妈人气好文首度结集,全网阅读量超过6000万次。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新书上市首日便登上当当网新书榜榜首,获得多家平台推荐。

上市不到三周加印4次,销售10万册,获得新浪育儿频道颁布的“2017妈妈信赖的养育图书作者”大奖。

受台湾圆神出版社邀请,繁体中文版现已上市,韩国Mirae Book出版社韩文版也即将推出。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学会懂孩子和等孩子,这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当当、京东及中信天猫店、中信书店有售,亲笔签名版限量销售中。

新浪微博:不吃胡萝卜的白小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