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证的孩子 不能上国际部

一名美籍华人少年在中国是“黑户”,整整“黑”在了中国16年!虽然他持有美国护照,却回不了美国,现在似乎只有一条路:被中国有关部门遣返,才能回到美国……“你孩子是偷渡进中国的”

一名美籍华人少年在中国是“黑户”,整整“黑”在了中国16年!虽然他持有美国护照,却回不了美国,现在似乎只有一条路:被中国有关部门遣返,才能回到美国……

“你孩子是偷渡进中国的”

“我有个孩子是美国出生的,可是进入中国的时候旅行证上没有盖章,现在想去美国都不能去,去出入境管理局问了,说孩子进来的时候没有盖章,说是偷渡进来的,现在不能出去要怎么办。”

这位母亲是2002年到塞班岛打工的时候,生下了这个孩子,当年回中国入境的时候,没有把孩子的旅行证交给中国边境检查人员盖章,所以导致了孩子在中国一直是黑户,而且不能返回美国。

由于没有中国户口,医疗什么的都面临很大困难,在教育方面,孩子也只能上国际学校。眼看着孩子“黑”在中国已经16年,已近成年,以后考大学、就业找工作、结婚等,面临的麻烦会更多,这位母亲真是着急了。

她去找原来的中国出入境管理局(也就是新成立的中国移民局),人家说这算是孩子偷渡进来的,所以不能让他出境……

取消美国护照就给上中国户口

孩子的母亲去美国驻华大使馆给孩子更换新的美国护照时,向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求助过,对方让她带着孩子去中国当地办户口,然后申请中国护照。于是,她就试着拿孩子在塞班岛的出生纸到当地报户口,出遭到了当地户籍管理部门的拒绝。户籍管理部门称:要报户口,就必须要把美国护照取消了,才可以上报户口!

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而孩子的母亲又不想让孩子放弃美国国籍,所以这条路又走不通了!

孩子的返美之路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孩子的母亲为这件事奔波了几年都没有结果……

“请遣返我吧”

现在,孩子的母亲担心如果孩子满18周岁了,就怕再不回美国就永远回不了了。其实这个担心没有必要,美国政府不会因此取消任何一个美国公民的美国国籍。

但是在这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能用最最不开心的这个办法去试试了:提出申请,请求“被中国移民局遣返”!

既然原出入境管理局称这种因没有在入境时盖章的行为是“偷渡”,那么是不是可以申请中国方面“遣返”孩子呢?虽然这是一个下下策,但是面临现在这样的困境,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位母亲究竟为何不肯放弃美国国籍,一些国内的环境因素也不会让我们费解。

十年苦读不如一本护照!?

当中国的大多数父母还在为学区房、重点班、请家教而焦虑的时候,很多国际生已经半只脚踏入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他们的联考难度相当于中国孩子的中考,而且只要400分就能上国内一流高校(包括北大、清华)。

人大附中是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的学校。人大附中有个国际部,招收的都是外籍学生。但是里面清一水的中国孩子,并且是持有外国护照的“中国孩子”。

毕业的时候36名学生里,16名考上北大,16名考上清华,3名考上人大。比中国籍考生北大清华录取率高出太多。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课程、同样用心的家长、同样努力的孩子,只是多了一本护照,从中国孩子变身外国娃,北大清华就唾手可得。

而考试的申请资格是韩语水平达到HSK5级

来看看HSK达到五级是个什么概念呢?

有人调侃,这样看来,可不就是只要一张外国国籍,躺着就可以进清华啊!即使进不了清华北大,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十所中国一流大学在向他们招手。

为什么简单招生会引起社会舆论, 学校错了吗?

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和学术研究多元化无论对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国家都是必要的。

中国父母错了吗?

也没有。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只能说,这是这个时代—— 一个拼爹妈拼资源的时代的必然产物。

从学区房开始,中国父母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条件,是可以牺牲一切的。

比如:2015年,赵薇为了给女儿小四月争取到去香港九龙塘中国际学校面试的机会,先后在香港购入了3套学区房,总值超过1.2亿元。

比起这些明星,普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可以动用整个家庭的全部资产。天价的学区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有不少准爸妈,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考虑怎样先占个坑。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教育资源争夺战中,造成上海最贵学区房每平米单价达12万人民币。想买学区房? 对不起,请再多准备100万。

搞定了学区房,真的就万事大吉了吗?

很多80后一代家长,都有过幼儿园入园、幼升小家长面试的经历。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入学,家长为什么需要面试?

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幼儿园、小学家长面试的攻略、答卷、交流群等。很难想象,你家孩子没被录取,可能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你不够优秀,比如职业不够体面,社会地位不够高、谈吐不得当等。

是啊,当下中国父母对于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堪比一场世纪大战。这一心酸而又无奈的社会现实,说得、怨得、但最后还是得接受。

等到学校搞定了,你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但是紧接着的是什么呢?

各种攀比!比谁课外辅导上的多、比谁兴趣爱好广泛,钢琴、舞蹈、书法、跆拳道一样不拉。语文、英语、数学,已不再是补习,而是学校上课前必须要会的基础知识,课堂反而成了课外补习的衍生品。

“我也不想让孩子那么累,我们要陪他一起学奥数,接他上下课,监督他弹琴写作业,还要上班,我们也很累。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别的孩子都在学,你能不学吗?“ 这是目前很多父母最多的解释。

虽然目前中国在教育改革道路上已经迈开了一大步,很多减负政策也确实落实到位,但为何学生和家长还是觉得压力大、负担重呢?

很多父母会说:“只要有中考、高考在,一考定终身的理念不改,减负就是喊口号。课堂上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吃不饱”“吃不好”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要不就是讲得太快,要不就是教的不考、考的不教,我们只能求助课后培训班。”

有人说中国父母一切为孩子的行为是种“病态”,然而这种“病态”形成的因素无疑是社会大环境和趋势。

所以,到这里我们也能理解现在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会选择全家移民海外。想要在一个地方生存要么去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去适应,前者是移民家庭,后者就是喘不过气的中国式父母。

而这位妈妈不让孩子放弃美国国籍的行为相信你也能自行体会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