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理旅行
旅行是发现和遇见的艺术,只要有双慧眼和充裕的时间。慧眼大家都有,不然为什么都说我“黑是黑,有气质”。时间就未必了,大多数人都很忙。我们菩提文旅机构,就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存
旅行是发现和遇见的艺术,只要有双慧眼和充裕的时间。慧眼大家都有,不然为什么都说我“黑是黑,有气质”。时间就未必了,大多数人都很忙。

我们菩提文旅机构,就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存在的。作为除了正事什么都干的人,为了满足贪玩和爱拍的私欲,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进而让你享受美。


在云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乏知名的A级景点,旅行社的册子里,政府的宣传页,浩瀚的网络上,公路边的广告牌,随处可见。这样的景区、景点,往往人满为患,你到此一游,乘兴而归。更多非著名的景点或者说美,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散落在云南的高山、峡谷和森林、村寨里,你不知道。

几个月前,跟随老聂,发现了美丽的山谷,迷人的梯田。一说梯田很多人会想到元阳、龙脊等知名的地方。这些梯田大气磅礴,十分壮观,大理山中的梯田一样精致美丽,小家碧玉;都是一个个相对封闭、独立、立体的小型自然生态区。

我们迷上的这个山谷和梯田,很难说清准确的地点。两山夹一水,形似大口袋,袋口随山形缓缓而下,往漾江延伸。袋底是依山就势而修的梯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线条丰富,层次分明。小溪从中穿过,水往低处流,因地势落差,充分的灌溉着这片田。
两侧的山坡和往深山而去的地方,有很多村庄。这里七八户,那里十来家,或者更多。村名简单易记,在山腰的叫半坡,在水边的叫小河边,在沟边的叫大沟边;还有一种更通俗易懂,以村里的大姓分别冠之以李家村、吴家村、赵家村、罗家村等。

这给我和老聂造成了很大的困惑,遇到不同村的人,我们都得为这片山谷重新记名,包括谷底那条蜿蜒而过的溪流。“请问你们这里叫什么名字?”“我们这点叫罗家村。”“旁边那条河有没有名字呢?”“有啊,叫罗家小河。”
在山谷和梯田里转悠着,那时季节尚早,田里的水稻和山坡的玉米绿油油。行进了一段路,见有人在田里忙活,一看抓泥鳅呢,手里的蛇皮口袋,已经装了四五斤。闲聊中得知,他是半坡村的人,一早出来抓泥鳅,下午了午饭还没吃。“那这里叫什么名字?”“半坡。”“旁边这条河呢。”“半坡小河。”
太阳偏西的时候,老聂放飞了无人机,呜呜的声音的天空回响,上帝视觉下的罗家梯田或者说半坡梯田,美得不可方物。线条更加迷人,好多S形。天空飞翔的声音,迎来了附近的村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过来围观我们。问我们从哪来来,在干什么;非常热情的邀我们去家里闲。

由于赶时间,我们谢绝了。美丽的山谷,迷人的梯田,还有热心的人。在收拾、整理器材的时候,老乡手里提领着一把挂满板栗的树枝,“来来来,尝尝我们的板栗。”说着就蹲在路边,捡个石头,把全身是刺的板栗狠揍了一顿,用棍子一挑,板栗就从壳里剥离了出来。新鲜的板栗是不一样,那种香脆和甜,无可比拟。

吃着板栗往前看,“这片都是你家的吗?”“就是就是,这些都是我们家的,快吃,不够我再给你们摘。”“够了够了,谢谢,我只是想知道这里叫什么名字。”“我们这里叫吴家村嘛。”“那条河呢?”“吴家小河!”
这个山谷和梯田,到底叫什么?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叫什么都可以,山谷和梯田就在那里,就像有人叫我黑哥,更多人叫我黑爷,可我每天晚上照镜子,发现都是一个鬼样。

以梯田为中心的山谷周边,居住着彝族、汉族、白族,甚至还有傣族,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豌豆等农作物,更大的经济来源则靠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间或出门打工。
山谷不大,景色很美,不同的季节,有别样的风景。第一次去的时候,从山顶到谷底,漫山遍野的绿色,庄稼、植物都在茁壮成长。

再去的时候,我们掐着时间,秋天,收谷子的季节。田里的水稻已经黄了,可惜不像当时打听到的那样,没有想象中的黄;黄了的是我们的拍摄计划。不过这么多年,早就明白,遗憾是旅行和拍摄中,常有的事;一如人生。

去的次数多了,那片山谷,我们愈加熟悉。我们的胆子也大了,只要有路,哪怕是很窄、很烂,杂草丛生,我们驱车前行,下车看景。
我们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路当然是越来越难走的,我们把车开到了路的尽头。果然,车到山前必有路,路路直通农家户。

车堵死在人家门口,借了农家的院子,好不容易才掉头出来。这当然吓不到我们,我们密谋着再去呢。
可想组团同行?
【关于作者老黑】
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独立摄影师、自由撰稿人,旅行玩家、自媒体人。喜欢饮酒、作乐,游走、拍照,读书、写字、吃茶、吼歌;现居大理。
【老黑影像志】
一个人的传媒机构|关于美好生活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