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旅行若算开心是什么歌曲
小编的话:最近,被这篇叫《“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样一种体验?”》的文章刷屏。房子这个话题牵动着亿万天朝子民的心,于是,炸出了各种声音。有焦虑的大多数,都仇富的,恨装
小编的话:
最近,被这篇叫《“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样一种体验?”》的文章刷屏。房子这个话题牵动着亿万天朝子民的心,于是,炸出了各种声音。有焦虑的大多数,都仇富的,恨装逼的,哭穷的......倒是有那么一些佛系而超脱的声音,奉劝大家不要被房子捆绑住人生,例如我们的高晓松老师就是一位典型代表,而且他一家子都是“天生浪荡不羁爱自由”。
在我们这个全民哀叹房价的时代,这倒是一股清流吧。不管是否能有自己的房子,有多少房子,能自由且自在地度过人生,那确实比成天焦虑着房价来得写意有趣儿!
下面就来听听高老师的声音。
我算不上中产阶级,如果我的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子,那我就去旅行(编者注:显然这只是个假设,高老师的钱肯定不只够买一幢房子......)。平时除了听听歌,看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我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之前在欧洲碰见一个东欧乐队,我帮人弹琴,后来还跟人卖艺去了,跟着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我妈现在还在流浪,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我妹也是,没有买房,她挣钱比我多得多。之前我妹骑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两个月,等着零件寄到。然后在撒哈拉沙漠一小村子里给我写一个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她在明信片里告诉我说:哥,我骑了一个宝马摩托,好开心。我看到沙漠深处的血色残阳,与酋长族人喝酒,他们的笑容晃眼睛…然后她说就开一宝马摩托,坏了,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她说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吗?我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因为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
其实用一份普通的心、一份大将的爱、一份再忙也要陪陪TA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时,给孩子鼓励,教育孩子珍惜,身体力行做表率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曾在微博上传了一张Zoe的照片,她笑盈盈地拿着一张写着自己名字的卡片,很是高兴。这是因为她获得了家庭事务的投票权。鉴于女儿在诸如劝阻姥姥姥爷吵架、安慰失恋小姨、给妈妈做摄影师并协助妈妈打爸爸等问题上有重大立功表现,并已坚持一年自己坐校车往返十里外的幼儿园,她隆重获得了长期抗争才取得的民主权利:家庭事务投票权。年方二二,长势喜人,老怀大慰……她处理起家庭事务来老练成熟,一点也不逊色于成年人,获得投票权也是应该的。孩子应该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有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
我觉得,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无法教育。
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
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
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消极的父母,顺其自然;积极的父母,创造自然。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什么?
就是你要为孩子的成长“帮点忙”:
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卑,那就带孩子多多去交际,鼓励她、赞美她,赋予她自信;孩子爱好很少,没什么特长,那就带孩子去逛逛乐器行以及舞蹈学校,引导并培养她的爱好;孩子遇到重大的抉择,左右为难。把利与弊分析给孩子听,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她。
Zoe四岁生日时,特意穿上了熊猫衣服和熊猫鞋。我发了条微博:
“亲爱的女儿生日快乐!感谢你看得起咱家,四年前赶来投胎,听说投胎的决定时间只有五秒钟,看来你心明眼亮有办法。我猜你一定是带着剧本来的,所以我们不会多打扰你,让你学这学那,或者不让你干这干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长大吧。唯一的希望是,你长大后的剧本里还有我们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都好。”
我觉得,孩子要充分争取自己的自由权。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性格,为他们设计、创造不同的环境和成长境遇,让他们多学些“没用”的事;长大后懂得平衡生活、调整心态,有能力面对有挫折、有挑战、并不美满的生活。
想必有此心态的人生定是快乐的人生。
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长大后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让孩子“自由探索”,见识到丰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构安全感。这不是比“把孩子培养成各个领域对口有用的机器”更加重要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