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小学四年级哈尔滨旅行作文

文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昨天朋友圈被一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的文章刷屏了。其实我和米粒爸也特别喜欢带娃旅行,非常赞同旅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文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昨天朋友圈被一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的文章刷屏了。其实我和米粒爸也特别喜欢带娃旅行,非常赞同旅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可是,群里有的妈妈评论道:“与其买学区房,不如去旅行!学区房没有任何意义!”“我是不是有点傻?放弃北京的房子,让孩子回老家读书,可是空气和自然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多旅游,比100套学区房都强!”我真的不禁哑然失笑。给你们讲讲我的成长故事吧。

今天写一篇“政治不正确”的文章,说说米粒妈本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妞,自己经历过的教育改革、普通学校、重点学校。只陈述事实,大家自行评判。

我的小学是在丰台区前十名的小学读的(丰台区的教育在北京是普通的水平),走路到学校五分钟。我学习还算努力,成绩一直是全班前五名左右。米粒姥爷主张自由和快乐,因此我没上过任何英语、奥数之类的辅导班,而当时我丰台的同学们大都上了各种辅导班。

小升初,我们那时候还没有“锁区”(现在北京是锁区的,不能跨区念初中),所以我阴差阳错进入了一所非常牛的初中,海淀区顶级的市重点之一,X大附中(海淀区教育在北京算是最牛的之一了吧)。

进校之后,我才发现北京的小学和小学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别。我的同学们大多是重点小学毕业,比如中关村123小,史家胡同,实验二小等等。

英文来讲,我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文,到小学毕业没上过辅导班,只会26个字母和简单的单词,比如cake,apple这样的。

我的海淀同桌,幼儿园开始学英文,小学已经背下来了一本牛津大词典,能把十几本厚厚的英文名著全文背诵,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等,英文流利又地道,跟外教对答如流、谈笑风生,可以说跟我现在英文水平差不多,甚至更好(捂脸的表情在哪里)。。。关键是,人家根本不像我们痛恨英文,而是发自内心地爱英文,爱阅读。我上初中的时候,她已经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原著了。

数学来讲,我没学过奥数,没参加过杯赛(对,那个年代北京孩子已经在大量参加奥数和杯赛了),入学考试时,我的数学非常努力地考了38分(现在还记得这个数呢)。

坐在我后面的男生,早已自学完了初高中数学,自习课没事就做做大学数学爱好者的《吉米多维奇习题集》。在我眼里,他就是数学天才。他非常谦逊平和,可我还是不敢向他问问题,他太聪明了,在他眼里显而易见、1+1=2一样简单的答案,在我眼里有千山万壑才能到达。。。

语文总是我的强项吧!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写作,作文经常发表在各种儿童杂志上,获过奖,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下属的“中国少年作家班”。

你们猜对了,我还是被虐得体无完肤啊。

我们语文课代表,酷爱古文,熟读了原版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古书(我觉得她那时候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就能夺冠,哈哈),无聊的时候,喜欢把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名著翻译成古文,并对比两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你们能想象我内心跑过的一万头草泥马么。。。

大牛们都是全才--每天早自习,她为了磨耳朵,会用10分钟听一首小甜甜布兰妮、后街男孩之类的英文歌然后默写下来歌词。要知道,10分钟只能听三遍啊啊啊。

他们的父母,都是各省市考到北京的大学生,都是全中国的精英,这些精英的孩子一代代汇集到北京。

我的中学时代,大部分科目的老师都是鼎鼎大名的“特级教师”,还有几位历年各学科的北京高考出题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热爱所教授的学科,带我们发现和欣赏各个学科之美。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也出类拔萃,一点就透。

英文老师要求我们初中就背下来新概念3和4,当时很痛苦,现在却能出口成章了;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初中三年,读完北师大中文系,大学毕业生必读的书单,当时痛苦地读完三五百册“大部头”,现在却成了写作的基础。

是不是想问,现在这些牛娃怎么样了?是不是学傻了,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了?

让你们失望了,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北大清华、常青藤、牛津剑桥,不少都成了行业精英。牛人还是在继续碾压我们。现在有上市公司老板,有美国大学终身教授,有华尔街金融界的大咖。。。最差的可能就是围着孩子屎尿屁的米粒妈了(捂脸的表情谁发我一个)

我一个同事是哈尔滨人,说从小老师一直告诉她,“外国孩子不学习,天天吃喝玩乐上哈佛耶鲁”(关于美国孩子的状态,请见我的原创《作为留学生和妈妈,我为什么坚决不移民?》),“北京孩子不学习,300分就能上北大清华”,现在发现都是假的。在全世界任何角落,想有出色的成绩都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2016年,北大在北京的录取线是文科673分,理科678分。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线是文科679分,理科680分。我们当年能考这么多分吗?反正我不能。。。

北京学区房为什么这么贵?还是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等。所有的资源都在西城、海淀,北京很多区,整整一个区,连全区状元都上不了清华北大。

北京市2016年高考文科前10名中学排名表

名次学校区域
1北师大实验中学西城区
2北京四中西城区
3北京八中西城区
4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区
5北京一0一中学海淀区
6人大附中海淀区
7首师大附中海淀区
8北师大附中西城区
9北京十一学校海淀区
10北京一六一中学西城区

北京市2016年高考理科前10名中学排名表

名次学校区域
1北师大实验中学西城区
2北京四中西城区
3人大附中海淀区
4北京一0一中学海淀区
5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区
6清华附中海淀区
7北京八中西城区
8北京一0一中学分校海淀区
9北京十一学校海淀区
10北师大附中西城区

北京市2016年高考文理科同时进入前10名中学名单

学校名称所属区域
北师大实验中学西城区
北京四中西城区
人大附中海淀区
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区
北京一0一中学海淀区
北京八中西城区
北京十一学校海淀区
北师大附中西城区

你看到一个学校不在西城、海淀的吗?

2016年,西城区和海淀区理科650分以上的人数占整个北京的76.95%(近八成啊),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顺义区、密云县、延庆县所有14个区加在一起只占北京的23.05%。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有人说,算了,我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然后出国,就不跟你们抢这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机会啦。

在上海,我听说私立和国际学校出类拔萃;可是在北京,拿得出手的简直是寥寥无几。北京是政治中心,“政保”们都要上公立学校,那你说政策该往哪边倾斜,北京该是公立好还是私立好?

看看2017年中国大陆各高中常青藤名校录取情况汇总就懂了--

哈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3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2人;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分校 1人;Groton School 1人;南京外国语学校2人;深圳中学 1人;新加坡HCI 1人,新加坡ACSI 1人。

耶鲁:南京外国语学校 2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人;深圳中学 2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人;上海中学国际部 1人;无锡大桥中学1人;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分校 1人。

普林斯顿:St Pauls School 1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人;上海中学国际部 1人,复旦附中WLSA1人;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分校 1人。

哥伦比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人;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 1人;Kent School 1人;杭州外国语学校1人;济南外国语学校 1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1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人;Webb Schools 1人;Episcopal High School 1人;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 1人;南京外国语学校 1人;Tower Hill School 1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4人;南京外国语学校4名人;北京市第四中学5人;美国St Marks's 1人,MA;Kent School 1人;Garrison Forest School 1人;深圳中学 1人;成都外国语学校 1人;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1人;美国Cranbrook,MI 1人,美国Loomis Chaffee,CT 1人,上海美国学校1人;北京十一学校1人;新泽西寄宿高中1人。

加州理工学院:深圳中学 2人;南京外国语学校2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人;成都外国语学校1人。

看懂了吗?去欧美名校的,也是西城、海淀的孩子。你看到上面列表里有哪个北京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的了吗?在北京,不管将来是否计划出国,只要想上顶级名校,都要拼公立。

也许你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没想让孩子上北大清华、哈佛耶鲁啊,孩子上个本科就可以了。

再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我妈,米粒姥姥,原本是西城孩子,高一的时候由于特殊原因,从西城普通高中被转到了丰台普通高中。这所丰台普通高中全班没有一个人上本科,她也只得上了大专;而她之前所在的西城普通高中,在那个年代,全班40几个同学全都上了本科。她高一时在班里是前十名。她为此悔恨终生。

环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好的学校,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带着你家娃轻轻松松上一本;一般的学校,却需要孩子单打独斗,克服更多的诱惑,努力10倍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我一直不想写这篇文章,直到前几天有件事让我很愤慨。有个百万级育儿大咖的号,为了迎合大众,告诉大家千万不要买学区房,因为她听说有个人的孩子本来活泼可爱,上了重点学校就变得呆滞木讷。

这纯属误人子弟。一来,好学校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只是给了孩子一个更高的平台。二来,一时的“活泼可爱”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人生,一时的“呆滞木讷”却有可能让孩子吃苦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平台,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的中学时代,大家都很“呆滞木讷”呢,不经历刻骨铭心的努力,怎么会有涅盘和蜕变。

好老师,带来的不是“跟我画简笔画”,而是引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好老师,带来的不是“把这句话抄50遍”,而是引发孩子对文字和阅读的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终生阅读。

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米粒妈写这篇文章,不是鼓吹人人都要砸锅卖铁买学区房。而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学校和学校,教育和教育,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

前几天第二件让我无语的事情就是,一个微博“教育专家”,带着孩子,一家人从北京重点小学,搬去海南的小县城文昌上学。还鼓动几万粉丝这样追随他们。这更是误人子弟。

古代孟母三迁,也是要让孩子在更好的学区,更好的环境,而不是本来有好的,非要去选择差的,来“标新立异”。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耽误孩子一生,把一手差牌打好靠的是智慧和努力。

有很好的教育资源不要浪费,能买学区房的,米粒妈建议在能力范围内选尽量好的。买不了的,也要在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比如书香满室的书房、爱读书的父母,比如不断学习和进步、相亲相爱的爸爸妈妈。不读书、不学习,整天酗酒打麻将的父母,买多么昂贵的学区房也没有用。

尽量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和环境,让孩子发现、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最睿智、最有远见的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