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对家长而言,带孩子出游成为暑期重要的关键词。在各色旅行项目中,今2018年有一种格外受关注,它就是研学旅行。今年也是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的首个暑假,那么研学旅行究竟有何意义?孩子们喜不喜欢这种形式? 近期,在跟家长的沟通中,对于研学旅行,有些家长还不太熟悉。大部分以为:“不就是带着孩子出去玩?我们自己带孩子去玩也可以啊!”其实研学旅行并不是带着孩子去玩。研学旅行就是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实际上,研学旅行,更重要的在“研学”二字上,旅行只是一种形式。不少家长产生误解,以为这只是一种带孩子们出去玩的机会。目前,研学旅行产品依托的多是旅行社。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少产品只游不学、重游轻学。 研学旅行的主要形式,就是使学生有组织地走出校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历史名胜、博物馆、美术馆、科普馆,进行传统文化体验、自然和野外活动体验、国防教育体验、志愿者体验,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多方面知识,提高他们社会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溯源: 从“游学”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国的研学旅行,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多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史载孔子招徒讲学,率弟子们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开阔眼界,了解民风政情。

至战国,诸侯并起,厚招游学,广纳贤能;文士们通过游学增进学识,进而充当纵横家游说诸侯国,以言策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就了一大批人才。 两汉承继了战国游学之风,学子们为学经,远行访师问道,既求闻达也求仕途。游学丰富了学子、士人的知识与阅历,也成就了许多人。如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游历和文化访古,对其终成《史记》,有很大的助益。

唐代兴“壮游”、旅行学习之风,众多士子走出书斋,多作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他们访古问俗、优游林下、寻幽探胜、结交豪杰、相互学习,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修为人格、传承文化,成就很多传世的诗篇,而开放、包容的文化,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

到宋代和明清,游学、书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社会逐步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流意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朱子语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旅行中去悟,在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这一人文精神贯穿古今,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很多学校组织了各种带有研学性质的勤工俭学、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探源、地质生物考察等活动。而校外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还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才开始出现的。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来自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修学旅游团”来华修学旅游。

外来的修学旅游理念,对国内一部分家长产生了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学生们对国内修学旅行、出国游学的需求日殷,一些教育理念较开放的学校开始组织学生修学旅游、出境游学。 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倡导“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才正式为研学旅行正名。此后又有系列政策出台,研学旅行开始受到教育界、旅游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普遍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