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摄影常用镜头

所谓的误区,很多时候都是人云亦云,如果你是一个新入门的菜鸟,经常会有一些半懂不懂又好为人师的所谓老手热情地向你传授一些所谓的经验和门道,小心点,这里面“坑”特别多,下面就是

所谓的误区,很多时候都是人云亦云,如果你是一个新入门的菜鸟,经常会有一些半懂不懂又好为人师的所谓老手热情地向你传授一些所谓的经验和门道,小心点,这里面“坑”特别多,下面就是几个著名的“大坑”。

广角适合拍风景,长焦适合拍特写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坑”,大概 70%以上的人都掉进去过。很多时候一提到广角镜头就是风景照,一提到中长焦就是人像,厂家也有意无意地进行这种宣传。但事实上,题材和焦段无关。如果多看一些别人拍的照片不难发现,其实许多优秀的风景照片都是用中长焦拍摄的,用广角甚至超广角拍的反而没那么多。下面这些示例照片都是用 50mm以上的焦段拍摄的。

50mm | f/8 | 1/200s |ISO100 |新西兰瓦纳卡湖

100mm | f/10 | 1/500s | ISO200 |西藏羊卓雍错

180mm | f/8 | 25s | ISO 100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16mm | f/2.8 | 1/1000s | ISO 200 |拍摄于西班牙科尔多瓦维亚纳宫

24mm | f/2.8 | 1/30s | ISO 500 |拍摄于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的承庆寺

一定要用 M挡, M挡最专业,曝光最准确

这个“坑”也不小,虽然跳进去的人相对少一点,但那不过是因为 M挡实在没那么好用,所以跳进去的通常都会幡然醒悟自己爬上来。

对于这个误区,不妨按字面意思分开看。首先, M挡是不是最专业呢?这句话其实搞错了因果关系。不是说用 M挡就专业,而是专业的人会用 M挡。专业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用 M挡,什么时候没必要用。至于什么时候该用 M挡,前面已经大致说过了。

其次, M挡曝光是不是最准确?这句话其实也不能说错,但漏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水平足够高的人手里。前面说了,准确的曝光有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之分。相机只能做到技术上准确的曝光,而艺术上准确的曝光,则完全掌握在摄影师的手里。如果用户真的将曝光的那些参数组合烂熟于心,知道怎样设置会出来什么样的效果,那用 M挡确实可以做到准确。但如果达不到这个层次,连技术上准确的曝光都不能做到,那还不如把曝光这件事情交给相机来做。现在的相机已经越来越聪明,自动曝光比起乱挂 M挡不知道要靠谱多少倍。至于有些人说用 M挡拍出的东西更有质感之类的,那基本上就等于胡扯了。还记得决定曝光的三个参数吗?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只要这三样东西定下来,曝光是不会有任何区别的。

话说回来,即便我们有能力掌控 M挡,也不一定用,用自动曝光 +曝光补偿一样能得到需要的效果。自动测光技术从 20世纪 50年代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六十多年,技术的进步本来就是让人干活越来越方便的。

下面是一张用 M挡拍摄的照片。

36mm | f/2.8 | 384s | ISO 100

这张照片拍摄于秦岭主峰太白山,曝光时间长达 6分多钟,只能用 M挡来拍,因为自动曝光的快门速度不够慢而已。总而言之,如无必要,别碰 M挡。

光线暗的地方要开闪光灯才能拍得清楚

这个“坑”也算是一个经典的“坑”了,不光是摄影爱好者,连很多相机的自动曝光程序也会掉进“坑”里。我们可试试把相机的曝光模式设置成全自动( Auto ),然后跑到某个阴暗的角落按一张,看看闪光灯是不是自己弹出来了。

很多人觉得闪光灯就是用来照明的,所以光线暗了自然就开闪光灯把它照亮一点。这个想法听上去很合理,其实是错的,错误的关键在于把相机和人的眼睛搞混了。人眼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会看不清东西,这时候开灯加强光线的亮度是有帮助的,但相机的曝光并非取决于场景亮度,而是之前说的那三个参数,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光线比较暗的时候,相机并不一定要靠增强光线维持正常的曝光,还可以靠改变这三个参数中的任何一个来实现,比如放大光圈、放慢快门,或者提高感光度,具体取决于相机的设置。

当然,有些情况下因为光线太暗,相机选择的自动曝光参数无法满足拍摄的需求,比如快门速度太慢无法手持拍摄,或者 ISO值太高严重影响画质。即便在这种时候,我们首选的也不是闪光灯,而是三脚架。尽管闪光灯确实可以增加环境亮度并解决快门速度和感光度的问题,但它会带来另外的问题。

首先是闪光灯的照射范围。因为闪光灯的亮度是有限的,只能照亮相机前方一定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如果拍的场景很大,比如风景照一类,闪光灯除了照亮脚下的一块地面之外,没有任何效果。而如果拍的东西比较近,比如人像之类,那么尽管前景的对象可以被闪光灯照得很亮,背景中的东西却因为距离太远而依旧很暗,如此一来会造成前景的东西亮到发白而背景一片漆黑。这时候需要使用夜景人像模式或慢速闪光同步,让相机根据环境的亮度而不是前景闪光的亮度来确定快门速度。

其次是色温的问题。闪光灯的光线色彩几乎是全白的,而拍摄环境里有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色彩。

那么闪光灯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补光用的。所谓补光,不一定是在光线不足的时候,也可以用在光线太强的时候。或者说背景光线太强,而主体亮度不足的时候,典型的情况(也是旅行中常遇见的情况之一)是拍逆光的人像时。

下面这张风景 +人像的照片,如果不用闪光灯,人脸会非常黑,因为面部的光线比起背景的要弱许多,而闪光灯的补光正是用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如果不说,很难看出这张照片用了闪光灯,这正体现出使用闪光灯的重要原则--既要发挥作用,又要让人感觉不到。

24mm | f/3.2 |1/800s | ISO 125

再来说说另一种需要补光的题材,那就是之前提过好几次的夜景人像。夜景人像使用闪光灯一般需要用快门慢速同步,这个功能在不同的机器上有不同的设置方法,有些是通过专门的闪光模式选项,有些则是通过按下自动曝光锁定( AEL )按钮来实现的(半按快门按钮之后按住曝光锁定按钮,然后再把快门按钮按到底)。

具体的可以参照相机说明书。

使用快门慢速同步的时候,因为使用的快门速度是按照环境光来设定的,所以背景中的景物都能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因为开了闪光灯,前景的人物在闪光的一瞬间也能得到充足的曝光而不会因为快门速度慢而变得模糊。

在旅行的途中,能用到闪光灯的不外乎这两种场景。其他时候即便光线再暗,也别把闪光灯打开。

拍好照片一定要用好相机

这是许多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想法。至于什么是好相机,基本上等同于贵的或者大的相机。

为什么说这是个误区呢?因为好的照片具备多方面的特征,评价一张照片的好坏有许多的维度。笔者个人会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判。

(1 )画质--色彩、噪点、锐度等硬指标。

(2 )技巧运用--构图、曝光。

(3 )表现手法--视角、视觉冲击力等。

(4 )思想--创意、故事性、给人的联想等。

从( 1 )到( 4 )的标准和器材的相关性越来越小,而对于照片好坏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同时做好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一张极具创意、思想性或故事性的照片,即便前三点都非常一般也是一张好照片,反过来一张画质完美而其他三点都乏善可陈的照片只能用来测试机器性能。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大师用手机都能出大片,而给菜鸟一台中画幅也是白搭。

当然了,对于一般人来讲,做到前三点就已经很不错了,就( 2 )、( 3 )两点而言,即便用手机也可以做得很好。

24mm | f/3.2 | 1/800s | ISO 125

28mm | f/1.9 | 1/241s | ISO 40 (手机拍摄),西班牙格拉纳达俯瞰

以上两张照片都是用手机拍的,尽管谈不上非常出色,但对于旅行而言,也算是不错的产出了。

话说回来,不同的题材对器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风光、人像对器材的要求就比较高,而人文小品相对而言就要低一些。只要善用手里的器材,用手机出好片也不是梦。当然了,如果用手机都能拍出好片子,同样条件下换成单反或微单相机,效果肯定会更好。况且,摄影的乐趣不全在于拍好片,抚摸冰凉的器材也是一种乐趣。所以这个误区可以默默地放在心里,不要让它耽误了你买买买的热情。

只有景点才值得拍摄

跟团旅游的时候,常听导游唱的一句顺口溜: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如果是跟团游,可能只有在景点才能拍到一点照片,其他时候基本上不是在旅馆就是在坐大巴车。当然自由活动的时间可能也有一些,但全部加在一起大概还不如一天的购物时间长。

如果是自由行,那么真的可以有许多的东西可以拍。从下飞机、火车、轮船等开始(其实应该是从上去就开始,因为交通工具上也可以拍),相机就不应该闲着。并且,很多时候真正有趣的照片往往并不是在景点,而是在那些想也想不到的地方拍到的。当然了,那些一脚踏进去整个世界都是景点的地方(比如新西兰南岛),更无所谓是不是景点了。

90mm | f/2.8 | 1/60s | ISO 1600

这是张具有纪实风格的照片,很容易在火车站下来放风的时候拍到,只要在买鸡腿、玉米、方便面之余稍微细心观察一下就行了。而像青藏铁路这样的线路上,能拍的东西就更多了。

和邻座或者上下铺的旅客把关系搞好了,需要的时候他们都能变成模特。如果碰巧有个美女或文艺青年的话,那简直就是天赐良“模”了。

另外,现在大家出门常坐飞机。有不少人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起飞降落的时候掏出相机噼里啪啦地拍一通。说实话飞机上拍照不如火车上自由,但如果窗外真的有好看的东西,也完全可以拍出出色的效果。

16mm | f/8 | 1/80s | ISO 200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去西班牙的航班降落前大概十几分钟拍的,夕阳、云层,还有湖光山色。坐飞机的一大好处是视角比较独特,有些风景站在地面上绝对拍不到。要记得把机翼拍进去,只要构图安排得当,机翼会增加画面的趣味性。

63mm | f/4 | 1/500s |ISO125

以上内容摘选在人民邮电出版社

《旅行的路上拍大片!超实用旅游摄影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