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春秋旅行
JJIA ZAI HUANG DAO有 声读 物每当我坐上火车,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心中的期盼总是隐隐而来,前方到达的陌生地到底是啥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一路走来。十几年间,我用自己的脚步丈
J
JIA ZAI HUANG DAO
有 声
读 物
每当我坐上火车,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心中的期盼总是隐隐而来,前方到达的陌生地到底是啥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一路走来。十几年间,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大江南北。广西北海银滩的清爽,重庆朝天门的繁华,杭州西子湖的柔情,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像一道道名菜一样,散发着各自不同的味道。在那令人回味的旅行中,充满着浓郁人文和历史色彩,尤其触动我心怀的是闽南与南京。
先从闽南讲起吧,说起闽南,必然要提到这一代的方言---闽南语。据历史学家们考证,闽南语在经过1500多年的演变逐渐成为了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及台湾全省的方言。由于闽南语的发展历史比较漫长,加上闽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因此闽南语的发音实际上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特色,如果说闽南语作为闽南文化的典型符号是历史传承的话,那么由此演变出来的闽南歌则成为了闽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当走进闽南大地时,一首首动听的闽南歌总会震动着我们的心扉。作为北方人,我们很少听到如此纯朴而又悲怆的旋律。闽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易于传唱,其歌唱内容大都反映最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往往充满着奋进与悲怆的人生情调,极易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在众多闽南歌曲中,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更是享誉华语乐坛,从这首歌里我们感悟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只有去拼搏,去奋斗,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当闽南歌带给我们听觉享受的同时,闽南的茗茶则带着一缕清香带给我们唇齿留香的舌尖上的享受,在闽南,喝茶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
在闽南地区流行着这样几句谚语:“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由此可见,闽南人对茶叶的情有独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闽南大地有着茶树生长的沃土,在这里安溪地区生产的茶叶最为有名,以铁观音为首要品种的安溪茶早已享誉全球。由于安溪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安溪茶叶中的铁观音、黄金桂、大叶乌龙、梅占、毛蟹、本山等品种被评为“安溪六大名茶”,安溪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茶都之一。
闽南人不光会种茶,而且还把品茶当做一种艺术来享受,这就是闽南茶文化中的精髓---茶艺。在北方,我们常常用大碗、大壶来泡茶,然后拿大碗、大杯仰脖痛饮,我们将其称为喝大碗茶,但这种喝茶方式仅仅是为了解渴的需要,而在闽南,如果这样喝茶是会被人笑话的,因为少了些雅趣。这里的人们将喝茶变成了品茶,他们把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这五大要素称之为茶艺中的五境之美。清香的茶叶,淳淳的茶水,精致的茶具,恰当的火候,幽雅的环境,还有身怀绝技的少女,喝茶完全成为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舌尖上的盛宴,悠悠茶香中传承着优雅恬淡的茶文化。
如果说闽南是谦谦君子,那么南京就是温润少女。
在我的旅行记忆里,南京似乎有种温柔的基因在传承,这种温柔一直伴随着她走过了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京用温柔的性情创造了一段段光辉的传奇和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壮。
地处长江下游的南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默默无闻,只有吴越争霸时的越国人范蠡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城堡---越城之后,南京才算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211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孙权慧眼识珠,认为南京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军事上有着易守难攻的险要,在地势上有着虎踞龙盘的气魄,尤其是滚滚的长江更是天然的护城河,因此将南京作为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也让吴国成为了三国时期寿命最长的朝代,也就从那时起,南京开始步入了历史古都的行列。

在五胡乱华的时代里,中国的北方处于刀光剑影的血腥之中,于是很多百姓纷纷背起行囊越过了长江来到了南京。暖暖的春风,静静的秦淮,这一切让温柔的南京给了人们安全感。当然,在这温柔之中,南京也有着坚强的一面。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让南京避免了战火的涂炭,可是谢安秉承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温柔之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匆匆收兵返回南京,这也是因为温柔的南京还有着一种豁达的胸怀。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在面对北方割据政权的进攻时,总是表现的从容不迫,总能用温柔的的底蕴来感动着每一个人。那些身处南京城里的帝王们也总能写出一首首充满温柔的诗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
这首梁武帝萧衍写的《河中水歌》,更让南京的温柔得到了一种升华,也与当时北朝粗狂的文学艺术形成了强烈对比。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会慢慢地窥探到,南京在强盛的统一王朝里常常被人们遗忘,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将南京当做了都城,但不久之后,随着朱棣抢夺了侄儿的帝位,南京再次沦为了配角;可是每当封建王朝陷入内乱、分裂之际,南京却总是敞开温柔的胸怀来接纳我们的子民。但南京的这种温柔,在政权更迭、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却经历了一桩桩血与火的洗礼。1644年的春天,南京用她的温柔捍卫了大明王朝的最后尊严,秦淮河畔的李香君用血染的桃花宣示了一种忠贞不屈的民族气慨,柳如是劝夫殉节的勇气感染了无数后人,这是南京的一种态度--温柔但不软弱,温柔之中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魂魄。

然而南京的悲壮并未结束,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南京烙上了屈辱的印迹;1937年日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南京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但这些悲壮的历史并没有让南京沉沦下去,反而使她在温柔的城市文化中增添了许多让人为之一叹的民族情怀。
当我漫步在秦淮河畔时,璀璨的灯火下回顾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望着夫子庙前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渐渐感受到南京正用自己的手臂在给世人一个深深地拥抱,在这暖暖的拥抱里,我闻到了南京的气息,那是一股流传很久而又温柔的气息。
如今,我的旅行依然继续,当我再次从火车站走出来的时候,那种旅行的味道就会悄然而至,或许不仅仅是江南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更有北方的巍峨群山、沧海桑田……

文/田元武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就职于青岛市黄岛区峨眉山路光谷软件园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热爱读书写作,喜欢用手中的键盘敲出人性之美。
主播/田岩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黄岛六汪镇工作,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偶作小文,自娱自乐。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校稿:薛素爱
复审:刘培蕊
发布:刘培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