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关于旅行的电影 知乎

霍金显然是伟大的,他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但相信不少人会跟小编一样,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霍金那么厉害,怎么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来自

霍金显然是伟大的,他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但相信不少人会跟小编一样,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霍金那么厉害,怎么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文章转自果壳网(微信ID:Guokr42).

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实际上,复旦大学的施郁教授去年预测了霍金会由于引力波的发现获得诺奖,因为引力波的观测结果还真的验证了霍金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黑洞的面积不减定理。

针对施郁教授的这个预测,我2017年年10月3号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之前,在果壳网的直播点评上,做了如下评论:我确认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授予引力波的发现,但是同时也认为霍金不会获奖,因为:

1)发现引力波是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把任何其他科学成果和发现引力波放在一起授予诺奖都是对发现引力波这个伟大成就的污染,完全不合适;

2)霍金的最大成就是霍金辐射,既不是黑洞的面积不减定理,也不是他和彭罗斯一起证明的宇宙奇点定理,如果不以他的最重要成就授予他诺奖,至少也得是以终身成就获奖,以他的黑洞面积不减定理授奖是太明显的安慰奖,会让人不服。

有人可能说,既然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是以他发现的光电效应获奖,而很显然这在爱因斯坦的众多伟大贡献中是较小的一个,尤其是和相对论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霍金以他的次要成果--黑洞面积不减定理,获得诺奖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啊!

问题在于,虽然光电效应是爱因斯坦的比较不重要的科学成果,但是和多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相比毫不逊色,所以爱因斯坦以发现的光电效应获奖没人不服,只是爱因斯坦不太开心,毕竟他自己最看重的还是相对论啊!但是霍金的面积不减定理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靠这个获得诺奖,很多人肯定不服,但是如果最终以霍金辐射或者终身成就获奖,大家就比较可以接受了。

最后,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说霍金在其他诺奖得主眼中是怎样的?

很多年前我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一个很高端的会议,会议中间有一个晚宴,是荷兰皇家的一个什么人做东,所以只有少数会议代表被邀请参加。我沾了代表中国的光,也受邀了。那时候还没有手机google地图这玩意,每人给了一张地图,我就按照地图找去了。到了地方,发现是一个高级宾馆,但是说什么也找不到吃饭的那个房间。我正转的晕头转向的时候,看到因为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涨落而获得诺奖的George Smoot也在鬼鬼祟祟地对着地图乱转,于是追上去,问他什么状况,他说也找了一阵子了,找不到房间。

于是我只好跑到宾馆前台问清了房间的具体位置,带他一起进去了。进去发现已经到的人里面有另外一个诺奖得主、因为发现CP破坏,也就是电荷-宇称破坏于1980年获得诺奖的Jim Cronin和欧洲核子中心理论部的主任John Ellis,我说“你们也是自己找来的吗?”两个人说费了不少劲才找到这么隐秘的一个房间!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我当时还算年轻力壮,自己摸过来也就算了,但是人家诺奖得主和各种大人物们也得自己摸过来,实在是和在咱们国家的待遇有天渊之别啊!

于是我们几个难兄难弟就坐到了一起。吃饭过程中,忘记了是什么原因有人问John Ellis最近看到媒体报道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要造出黑洞,这事靠不靠谱,John Ellis说根本不靠谱。我接着说,你们应该想办法造出黑洞来。John Ellis问为什么?我说,霍金比我左右两位诺奖得主都有名而且水平也高得多吧?我左右两个诺奖得主赶紧点头说,是,是,那是当然。我说那就对了,他比你们厉害,但是还没有拿诺奖,你们不觉得不好意思吗?那两位乐了:那我们也没有办法啊,关键在于他的黑洞蒸发理论还没有得到实验或者观测的证实,我们也帮不上忙啊!

我说这就是欧洲核子中心应该造出黑洞的原因,因为这种黑洞就是量子黑洞,根据霍金的理论应该很快蒸发爆炸掉,这个过程很容易观测到,这样霍金就能够拿到诺奖了。这两位立刻说,John,你们的确应该想办法造出黑洞,霍金拿到诺奖我们也就心安理得了!我马上说,别急,但是万一霍金的理论错了呢?如果造出的黑洞不蒸发,那就会开始吃东西,先是把欧洲核子中心吃掉,再把日内瓦吃掉,然后还会把地球吃掉,那就麻烦了!

George Smoot立刻起来,走到房间门口,打开房间门左看右看,回来坐下说,很安全!我问他在搞什么鬼,他说看看周围有没有今天到会的纽约时报的记者在偷听,如果有的话,明天纽约时报的头条肯定是:中国科学家预言人造黑洞会吃掉地球!

延伸阅读:

《霍金留下的真空需要填补,但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

霍金去世了,这成了昨天最大的新闻。3月14日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这个数字代表圆周率,代表爱因斯坦的生日。霍金的寿命不仅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预期,而且恰好与爱因斯坦同寿。

这里并无任何阴谋论的暗示,霍金成为媒体现象根本无需过多炒作,去年剑桥大学首度公开霍金博士论文就致使服务器瘫痪,这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虽然在物理学家的圈子里,霍金实际的科学成就远远比不上爱因斯坦,也难以与在世的成就最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比肩。以原创性来说,霍金被引用最多的工作,著名的霍金辐射,其原创思想来自泽尔多维奇,建立在贝肯斯坦发现的黑洞热力学熵基础上。

但考虑到霍金出生晚于物理学革命黄金的一代,加上他的健康因素,他得到过高的尊敬与赞誉并无不妥。何况,如果把在公众面前的影响力也算作对物理学的贡献,这也很合理,那么霍金的成就本就无人能及。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没得诺贝尔奖的霍金为什么那么红?可以举出很多理由,他个人的品质,“才华和幽默”使他能写畅销科普书,能客串电影电视,“勇气和毅力”让他瘫痪后成为了励志榜样,这些词汇都是霍金的孩子对他的称赞。

他的团队和媒体的包装当然也起到了作用。据霍金微博介绍,他的微博由霍金团队以及社交媒体公司StradellaRoad共同管理维护,落款SH的内容均来自于霍金教授本人。而这个Stradella Road是一个营销公司,经常为好莱坞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做宣传,其中就包括《悲惨世界》和《被解救的姜戈》等大片,甚至还有《五十度灰》。

社交媒体公司StradellaRoad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霍金影响力那么大,是因为公众需要一个象征,代表科学来填补宗教退出后留下的真空。这个真空里,公众需要关于终极问题的慰藉,这往往是在科学边界上“碰瓷”,甚至常常要越界的。

比如,多元宇宙就是一个在科学上越界的概念,没有任何实验依据,它比宗教上的对应物所多的,仅仅是一套运用逻辑和数学的语言。但是霍金就常常会谈论多元宇宙,霍金家人在他去世后的声明中提起,霍金曾说过:“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园,那它也不过如此。”这句话很巧妙,暗示了多元宇宙的可能性,又给了家人爱的慰藉。

在2015年的一场学术论坛上,霍金讲完很多关于黑洞的硬知识之后,观众在问答环节上提问:“某乐队的成员离队让全球无数少女心碎不已,这件事会产生怎样的宇宙效应呢?”

霍金的回答,同样是对心碎少女的的慰藉:“终于有人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啊!对于那些心碎的女生,我建议一门心思学好理论物理,因为也许某天多元宇宙就被证实真的存在了。”

由于频频对“外星人”、“人工智能”等“未来学”话题发言,有人批评,晚年的霍金“神棍”了。其实,这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严谨的科学家不去越界谈论,就不存在了吗?宗教退出而科学难以填补的真空是广大的,反映在了各种意识形态中,也体现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本能需要里。媒体自然需要一个代表科学的发言者,如果不是霍金,也一定另有其人。晚年的霍金关注到人工智能等话题,也是他作为科学发言人的使命所在。

在科学发言人的位置上,霍金的前任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影响力是身不由己的,他要代表科学思考的不仅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有核武器和人类的命运。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触碰到未知领域的边界也在越来越大,现在霍金去世了,公众的需要不会消失,谁来填补这个人类好奇心的象征?这不是科普工作者设想的人们对理性的、冷冰冰的科学知识的需要,而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巨大情感需求。霍金晚年热衷讨论的话题,从外星人到人工智能,无不围绕着人们的焦虑。

霍金最畅销的书《时间简史》讲述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里面谈到了黑洞、虫洞和时间旅行。在这本书出版的1988年,当然很少能有竞争者,但现在呢?不仅涉及这些话题的图书多如牛毛,就连好莱坞都拍出了《星际穿越》,导演是大名鼎鼎一向玩弄烧脑的诺兰,科学顾问则是去年刚获诺奖的基普·索恩。不过曾和霍金打赌的索恩过于低调,垂垂暮年的他当然不会是霍金的继任者,不过西方学者中其实不乏候选。

虽然下一个霍金还没出现,但目前来看,掌握这种话语权,代表科学发言的角色,可能仍会来自西方学者,这里的文化因素要大于学术水平与科学贡献因素,很难用一篇文章说明白。

但大可不必为此悲观,近年来,中国年轻一代学者与公众交流日渐增多,也出现了一些微博、知乎大V,输出高质量的干货,直接赢得粉丝,社会参与的程度确实提高了。对于中国是否要建超级对撞机这类前沿科学问题,不仅公众关注程度很高,也出现了高水平的讨论,其中体现的实用主义特质则是与霍金式的终极关切非常不同的。

我尊重霍金的勇气和精神,也认为霍金留下的人类精神真空,需要继续被恰当填补,应该被科学的蜡烛照亮,而非成为“魔鬼出没的世界”。但我也相信,霍金式的代表科学发言的人格主体,并没有普世性,至少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

《霍金:这些“预言”我没说过!》

著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家人14日宣布,霍金当天去世,终年76岁。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霍金先生喜欢将复杂的科学研究结果用通俗语言向世人科普,受到许多人爱戴。但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谣言,对霍金先生的观点断章取义,借其名义大肆传播。

【传闻1】霍金发布新理论:人类掉进黑洞可逃至另一宇宙。

【真相】这条谣言的产生是源于国内某些媒体在新闻标题上对霍金原话本意的扭曲。2015年8月霍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演讲中讲到“If you feel you are in a black hole, don't give up. There's a way out”。霍金所述的“人类掉进黑洞可逃至另一宇宙”是一种修辞性说法,试图将复杂问题描述得简单一点,但他本意并非人能完整地从黑洞出来,而是人的部分信息有可能从黑洞离开,到达另一个宇宙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

对此《Business insider》报道时的解释是“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指望活着进入黑洞再活着出来。真正得以保留的是人体包含的信息,而不是你的肉身。而且人体信息也不一定能被完整不变地保存,可能只是一些根本无法完整还原的无用信息。”

【传闻2】霍金称2045年人类将永生不死,已被证实

【真相】霍金2013年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的采访时,提及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人的大脑和一台电脑的工作原理本质上差不多。所以单纯从理论上来说:有一天,人的意识是可能脱离肉体,保存到一种设备里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死后生命形态。”

但霍金没认为人类技术发展到2045年,就能实现意识的复制和保存了。相反,他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的技术远超我们现在的掌控”。现在就断言2045年能实现意识的复制和保存,霍金本人形容这是一个“童话故事”。

【传闻3】美国科学家霍金称:外星人早已不是肉体凡胎,或为能量体!

【真相】这个说法起源于2010年,被某些媒体翻出来进行了错误的报道,这些媒体声称霍金认为外星人可能已经进化成“能量体”了。

霍金的确经常提起外星人,甚至还亲身参与了寻找外星人的项目。他在介绍2016年启动的“突破聆听”项目时说:“年纪越大,我就越相信外星生命存在,在好奇了一辈子后,我开始着手帮助一个全球性项目去寻找证据。” “突破聆听”团队希望通过无线电和光学技术,在整个银河系及其附近一百个星系的范围内大规模搜索外星智慧生命的行动,旨在发现任何地外生命的迹象。

纯“能量体”这种科幻小说内的情节并不符合霍金对生命的看法,在霍金官网内有一篇写于1996年题为《Life in the Universe》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霍金明确提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必须有一种从外界汲取能量并转为自己可用能量的机制”。

但霍金并没有说过,外星人可能已经进化为“能量体”的言论,“霍金称外星人早已不是肉体凡胎”说法源自部分国内媒体对霍金本人本意的误解或扭曲。

【传闻4】霍金预言2030年“太阳休眠”、地球毁灭,类似的还有《玛雅人所说的世界末日其实并不是2012年,霍金是这样解释的!》《霍金:太阳将在30年内毁灭地球已被证实!》。

【真相】该谣言起源于英国《每日邮报》题为“科学家们警告太阳将在2030年进入冬眠”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某研究团队通过对太阳活动的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推导出一个可能性“太阳将在2030年进入冬眠”。

霍金并没有参与该研究,也从未为该研究背书过,关于霍金与此事的关系完全是国内媒体的编造,首次出现在2016年2月17日《科技讯》题为“霍金预言:2030年太阳休眠地球毁灭末日来临”的文章,将上述研究团队换成了霍金,国外的正规报道从没将霍金与此事联系在一起。

【传闻5】霍金称外星人一直在监视地球

【真相】这句话的出处来自2015年7月,霍金在伦敦一个为期10年的外星人寻找计划的揭幕仪式上的发言,霍金原话的意思是“地外文明有可能存在,如果存在的话,也许他们能看见我们发出的信号,并理解其意义。当然也有可能这些信号只是在毫无生息的宇宙间游荡,没有其他文明了,没人能看见这些告诉全宇宙地球有生命和文明的信号。无论何种情况,我们自己去寻找都是找到答案最好的方法。我们是智慧生物,我们必须知道答案。”

他的意思并非是“外星人一直在监视地球”。

【传闻6】霍金警告人类不要尝试登月,“BBC:6月15日消息,霍金再发警告不要登月,科学家证实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真相】霍金并没有说过“人类不要登月”,更没提过“月球背面有外星人”之类的言论。就在2017年11月24日,霍金在微博上回复TFBOYS(加油男孩)组合队长王俊凯探索宇宙的问题时,提到“未来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正在威胁着我们,我们应该考虑探索其他有潜力的星球以延续人类的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