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旅行感受英语作文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孩子上了学之后,我发现最可怕的家长不是虎爸虎妈,而是那些整天把“成绩不重要”挂在嘴边的父母。刨去一部分装逼的——他们嘴上说无所谓,其实背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孩子上了学之后,我发现最可怕的家长不是虎爸虎妈,而是那些整天把“成绩不重要”挂在嘴边的父母。
刨去一部分装逼的——他们嘴上说无所谓,其实背地里却暗戳戳地使劲,剩下的那些真心不在意成绩的家长,要么是生了个牛娃,要么就是他自己牛。

我同学就是前者,她有个神童儿子。
没上过一天数学课,刚5岁三位数的加减法就算得比妈妈都快。而且求知欲极强,只要和智力有关的,什么都想学,学什么都着迷。
孩子自己给自己选了一大堆课外班,英语、奥数、编程、围棋、钢琴,不但不叫苦叫累,还乐此不疲!连他亲妈都觉得这儿子挺变态的。
怕儿子把身体弄坏了,妈妈经常开导他:考98就很好了,门门都100没有必要,真的不用太在意分数……
没事儿还总劝我们:孩子嘛,身体搞好就行了,要快乐,要健康!
这就像有一个绝世美女总在你耳边BB:素颜才美;或者,比尔盖茨说钱不重要,你看我都捐了……
这种话听了除了扎心以外,没有任何说服力呀!
我们整天操心分数啊、成绩啊,那是因为咱还不是学习上的阔佬,还没到不重视学习的那一步。
第二种说成绩不重要的,是有实力的家长。
实力不见得就是有钱,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比如上地、中关村的科技大神,金融街CBD的商界精英,海归博士,体育人才,演艺世家。
最近在《澎湃》财经看到一篇新闻:
今年5月,“股神”巴菲特召开了公司的第53届股东大会。

88岁的董事长巴菲特和94岁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两个加起来快200岁的老头儿被一个8岁的小女孩给整懵了。
这个小女孩儿来自纽约,她已经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两年了,也就是说6岁时人家就开始当投资人了。我家米粒6岁时,连100块钱能买几个哈根达斯都搞不清楚。
她一上来就问了股神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您偏离了早期的轻资产投资的理念,尤其是为什么要投资铁路,而不是买轻资产的公司,比如说更多地持股美国运通?”
看来她不仅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很了解,而且非常擅于抓住最本质的问题进行思考。
巴菲特说:“这个问题实在把我难倒了。我庆幸她还不满9岁,她9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会提出多深刻的问题。”

最后他对小女孩说:“在我们资产配置部门,肯定会有一个工作为你做好准备,长大了就来吧。“
这是一则经济类新闻,但是里面藏着教育问题。
很显然,这个小女孩儿的父母不是素人,她极有可能来自一个做金融投资的家庭,她的金融知识和操作应该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现在这种小孩非常多,小小年纪就在家长的带领下,出书、办画展、搞专利、当模特、拍电影,涉足各行各业。
表面上看他们是少年天才,实际上背后都是牛人爸妈的苦心栽培。
比如最近木村拓哉的女儿光希一出道就上《ELLE》封面,为她摄影的是日本的写真大师,而且光希自带流量,天生就有父母祖传的粉丝,称得上日本最强星二代了。

学校里的成绩对他们来说是浮云啊。人家凭着知识、遗传基因,或背景已经踏上了专业的道路,早早地越过了同龄人,开始走自己的道路了,成绩还有什么用呢?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素人家长、正常孩子来说成绩就是刚需,一开始这就是个打不破的铁逻辑。
不过,这也不是永恒的。
有一天,当你因为成绩好,进入了一个学霸云集的地方,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告诉你:孩子,别太看重成绩,要培养独立思考,要寻找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这一天起,我们才可以当一个说成绩不重要的家长。

最近《青阅读》刊登了一则新闻,很有意思。今年立夏那天,有一群北京四中的同学跟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唐晓峰教授走了一趟什刹海。

唐晓峰是谁?
他是中国当代最牛的历史地理专家,不仅学问渊博还特别好玩儿,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唐老师还客串过自己——一位北大的历史老师,“图样图拿衣服”这个词儿就是打他那儿来的。

什刹海没什么稀罕,但是能跟着唐老师实地探寻,听他讲京杭大运河的往事,北京城变迁的冷知识,比如,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如何确定的,北京的明城墙为什么西北缺了一个角,同学们感到很酷、很有趣。
本来只有考进北大才能得到的教育,四中的学生上高中时就经常见识了。
四中是一个学霸扎堆儿的地方,都是靠成绩进去的,可进去以后才发现,原来这里不把分数太当回事儿。
四中的校园文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眼界,经常请高校教授、名师办讲座,走出课堂,学活的知识,和当代中国最有学问最有思想的学者面对面交流。

网上有不少有关四中的回忆杀,画面是这样的:
“高一第一堂作文课,题目是《真我》。在那堂课上,语文老师说,打破你们中考那个见鬼的格式,忘掉应试作文那一套。到四中来,就先给我想清楚,你是谁?”
“我们班主任会废掉一个早自习,来让一个学生向全班讲他感兴趣的东西。”
“记得某一年下大雪,那一天早上学校特意停掉了早自习,把三个年级的学生全都叫下楼打雪仗。清楚的记得有个老师站在楼下扯着脖子喊“高三的快下来吧,别学了!”
……
……
老师在课上公然反驳课本观点,然后在月考之后泪流满面地说:孩子们,有想法是好事儿,但是咱答题得按书上的来啊。
鼓励看有含金量的课外书,并且大家非常乐于互相交流,以至于高考之前没人需要补议论文素材。
除了这些,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也特别丰富,高二有修学旅行。全年级的学生去日本修学体验,三个不同的地方供大家选择。学校每个假期都会提供给学生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英国,美国,澳洲,甚至南极。
学校给我们的要求是,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学生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学习之余开拓眼界,体会生活。眼界宽了,舞台才能大。
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很能说明四中的学生追求的是什么:
晚自习从晚餐后开始,有一次班里闹哄哄的,数学课代表大喊:“上晚自习啦!”
没人理他。
他又喊了一声:“晚自习被上了啊!”
全班鸦雀无声。
哈哈,这就是四中,自由活泼、与众不同。在这里,有趣有个性,做个有魅力的人比成绩好更招人喜爱。
学校这心是不是太大了,玩得这么高级,一个个眼界是高了,可到了高考会不会傻眼?
并没有,高考前大家都拼命学习,校长为高三学生站台,开誓师大会,校园里放周杰伦的《最后的战役》为高三考生打气。
因为这些孩子学习没问题,求知欲、自律性都形成了,升学也没很大的压力,曾经四中一校的北清录取数量创造过超过整个海淀区的纪录。所以学校敢于高三还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操教交谊舞,各种社团活动不断。
现在越是优质的学校,办学越多元化人性化,鼓励活泼、开放、创造性,努力屏除唯分数式的死读书,但是前提是你得有好成绩,考进一流学校,才能享有这种不看重分数的教育。
在二、三流的学校里,升学压力大,学校根本不敢开这个口子,成绩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重视成绩才能摆脱成绩对我们的束缚,去一个更人性化、更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先拿到好成绩你才能藐视成绩呀!
成绩不好,小升初、中考、高中三年一直都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孩子十几年都在分数的魔咒下战战兢兢,对他有什么好处。
今天,你玩高冷,对成绩横眉冷对,爱搭不理。明天,一轮一轮的竞争、考试会让你脱掉一层又一层的皮,不重视都不行!
成绩到底重不重要这句话,我觉得关键在于顺序。
等孩子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的动力都不成了问题了,我们才可以说:成绩嘛,也没那么重要啦。

只讲成绩,唯分数论的教育确实不人性,对孩子成长有害,说成绩不重要的大多都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
其实关于分数、成绩这件事,只要我们理性对待,从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培养认真勤奋专注的学习习惯这些事上要分数、要成绩,在学习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和孩子共进退,就不会给他带来伤害。
有父母的陪伴和榜样,学习的压力就不会是伤人的利剑,而是成长的洗礼。
再进一步讲,我觉得其实不是分数、成绩伤害了孩子,而是父母的焦虑。
焦虑源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如果平时缺少沟通,不了解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对孩子的学习心里没底儿,一旦学习稍有问题,我们就慌了,就感到压力山大,然后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伤人的事儿来。
那些对分数、成绩过分敏感的家长,往往也是对孩子最没有信心的。
孩子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绩就是很重要,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自主性的培养,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孩子长期的成绩。
直到考进一个比较好的中学,有一个学习气氛很好的环境制约着他,并且在学习上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自我管理了,这时候才具备了不拼分数和成绩的资格。
进入第二阶段,可以不讲分数了,但也不是放松学习,不是减负。而是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培养人文和科学素养,把教育的品质提上去,让它对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约在20世纪初的英国,有一家农户不幸破产了,母亲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靠着微薄的收入将儿子弗兰克培养成才,送进了牛津大学,成功逆袭。

弗兰克在牛津学医,认识了一个同在牛津读书的女孩儿,和他一样来自一个不富裕但十分重视教育的家庭。
这两家人有一个共同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后来两人结了婚,和上一代不同,他们组成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家庭,追求精神生活,热衷于智力活动。
家里到处都堆着书啊、画啊,标本,奇形怪状的石头、地下室还养了做实验的昆虫……弗兰克是医生按说并不穷,可是生活还是很节俭,地毯不用到破坚决不换,因为他们把钱都花在旅行和教育上了。
上世纪的50年代,汽车还是专供富人的奢侈品。弗兰克根本买不起,可是为了方便出游、探寻自然,他们花50英镑搞来一辆旧出租车,一家人就开着这辆车去过很多地方。
除了旅行,玩自己发明的复杂游戏之外,他们家最爱的消遣就是阅读。没事儿了聊个天,聊的也是历史、哲学、政治、科学、宇宙……

后来弗兰克发现儿子着迷科学,牛津大学理工科出身的父亲亲自指导他数学,这让儿子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比同龄人高出一个珠穆朗玛峰。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可以说弗兰克的儿子是从小吃智慧长大的孩子,还自带学霸父母的优秀基因,条件比别人好了不知多少,可爸爸对儿子的学业却一点都没有放松:不仅得考入剑桥或者牛津,你还得拿奖学金。
这个孩子不是别人,他就是霍金。

霍金回忆,小时候家里人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书,父母和孩子都可能边吃饭边盯着手头的书看个不停。
唉,我小时候也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漫画,被米粒姥姥劈手就给夺走了,还说吃饭不能看书!wuwuwu,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成学霸了。
霍金,可以说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式的奇迹。
一个濒临破产的家庭,咬紧牙关培养了第一代牛津er,他又娶了一个牛津er,组成了第一代知识分子家庭,从底层进入了中产。
摆脱贫困,拥有知识资本,这些都大大有利于培养下一代 ,霍金的出现并不偶然。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整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没有那个强大的奶奶就没有把生活过成高等学府的霍爸爸,就没有天才的物理学家霍金。
奇迹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传承。

如果某一天,霍金的预言被证明了,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在宇宙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平行宇宙,另一个平行世界中还有一个“你“。你希望这个“你”和现在的你一模一样吗?
不尽全力去活,世界就与你无缘,当梦想和你擦肩而过时,难道我们能靠幻想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自己而得到安慰?
其实最让人受伤的事不是失败,不是坏运气,而是:我本可以!
说成绩不重要之前,请先问一下自己,把那些美好的愿望,漂亮的道理统统撕掉后,老老实实地问一下你自己,凭什么我认为成绩不重要?
是为了逃避压力,还是为了打开一种更加easy的人生模式,或是渴望飞翔的自由。说得难听一点,不愿意吃苦。
不吃学习的苦,那么你打算痛饮生活的苦吗?
成绩不是父母的虚荣心,相反它是很实在东西,成绩的背后是努力、坚韧、责任和智慧,是我们面对困难时能激发的所有力量和潜能。选择逃避只会让人生更加不自由,更加沉重。
愿我们大家,有一天都能自信地说成绩真的不重要了。
如果此生我全力已赴,痛快淋漓地活过,我问心无愧,那么平行世界的那个“我”是优秀还是乏味,who cares
相关阅读
【减负】小学减负没错,但这话不是说给你听的
【零起点】你跟孩子多大仇,要让他零起点入学
【落户新政】一夜落户30万人!全国最牛的学区房在哪个城市?居然是它!
【天才堕落】奥数天才坠落了,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快乐学习】家长得多有底气,才扛得起快乐学习
亲爱的们,欢迎投稿哦(投稿发至:milima123@126.com,主编微信号:daoshidabai)!稿费1000元起!请勿一稿多投,我们需要:教育教养(3-12岁)、婚姻情感、学习启蒙(3-12岁)、科学喂养(0-3岁)
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