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旅行团
“汶川十年,是震区人民浴火重生的十年,也是在川浙商与震区人血脉相连的十年。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中,浙商有怎样的遭遇,十年来又有怎样的持续帮扶?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
“汶川十年,是震区人民浴火重生的十年,也是在川浙商与震区人血脉相连的十年。
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中,浙商有怎样的遭遇,十年来又有怎样的持续帮扶?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川浙商,以他们的亲身经历,纪念过往,展望前方。”
浙江省全额援建的青川地震博物馆援建厅,展示了浙江人民与青川人民携手重建的历史
旅游团被困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过后,40岁的浙江平湖人袁海忠正开车在成都双流机场附近。他来成都九年了,在双流机场附近开了一家规模150人左右的印务公司。
他的头顶是飞机航道,一架川航飞机正在下降。突然,他感到路面在震动,他以为是后方来了大货车,但看了反光镜,后方并无货车。这时,他看到前方街道有人在惊慌跑动。“是地震!”他明白了。
准备降落的飞机近在眼前,他担心飞机会冲出跑道冲上大街,于是停车观察。好在飞机平安降落,他马上调头回机场附近的公司。印厂里员工都跑到室外,厂区里鱼塘的水泼到塘外,办公楼里物品砸落在地。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然而,袁海忠的心仍然揪着,家乡平湖有一个老年旅游团61名游客正赴九寨沟旅游,他的岳父母也在其中。按行程算,旅游团可能在映秀镇附近,但手机打不通,老人生死未卜。此外,他还有个酒店项目在都江堰市虹口乡,与映秀镇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有20多人在施工,通讯断绝,而通往虹口唯一的公路大塌方,进不去。
袁海忠立即投入到搜寻之中。
震中蘑菇云
地震发生前,浙江丽水人李旭芬正在汶川县绵篪镇政府与镇长商议赞助修路之事。她在绵篪投资了一座水电站,正在施工。忽然,房子颤抖起来,头顶上的吊灯左右晃动、前后倾斜。地震了!
“快逃!”她呼喊一声,慌乱中跑下楼。身边所有的房子都在晃动,不时有大小物件坠落,“吱吱嘎嘎”的声音不绝于耳。她和众人往空旷的公路方向跑。突然有排山倒海的空气波裹挟灰尘迎面扑来,“就像电影里常看到的爆炸后的蘑菇云一样”。大约一两分钟,李旭芬感到天地一片黑暗,灰尘扑天盖地,呼吸困难。
巨浪过后,大地停止了怒吼。李旭芬全身上下都蒙了一层厚厚的泥灰。而看看四周,对面的山像被刀削了一般,身后的山上大片植被脱落,到处都是滚落的大石头。她摸出手机想打电话,发现信号全无,与外界断了联系。
这时,有人从绵篪镇学校出来,说:“学校垮塌了!有学生伤亡!”不知谁又叫了一声:“完了,岷江断流了!”如果岷江断流形成堰塞湖,人们又将面临死神的考验。情急之中,大家讨论往绵篪镇对面村庄的到高点上撤。
混乱之中,正巧有一支运送物资路过此地的部队也正随人潮撤离。李旭芬朝他们喊:“绵篪有学生受伤,需要求援!”军人担心不熟悉路况,李旭芬说她的车可以带四个人走,战士们都争着去,班长选了四人乘车先行,其余的跑步前进。来到学校附近,便接了三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到安全地点。之后她又重新投入救援。


2008年6月1日,儿童节,在川浙商慰问都江堰胥家小学和虹口小学
挺进青川
地震发生时,43岁的唐金根正在成都一间会议室开会。他是中大集团成都分公司总经理,且时任四川省浙江商会会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房地产业影响巨大,他们要研讨对策。
突然,一阵震动袭来,天花板上的灯剧烈晃动,坐着的椅子也猛烈摇动,唐金根以为是地下室在施工,但出去一看,会议楼并无地下室,他们明白了是地震,于是立即撤到室外。
开始还有些电话能打通,唐金根马上要求公司所有项目停止施工,把人员撤到地面,并与商会秘书处取得联系,了解四川浙商在地震中的损失情况,同时组织四川浙商进行捐助。
第二天,浙商捐助的第一批捐赠款和求援物资已到位。唐金根代表四川省浙江商会赶到四川省民政厅,向灾区捐赠首笔救助资金,成为四川省民政厅接收的首笔民间组织捐助金。当时四川省民政厅人士惊讶并感佩于浙商行动如此迅速,同时他们意识到,民间组织也是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
直到第二天,唐金根才打通电话,与中大集团总部取得了联系。中大集团此前就对口支援广元市青川县。集团要求他到青川了解灾情,并准备紧急援助救灾物资。
第二天,唐金根就向青川进发。考虑到途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他向朋友借了一辆悍马越野车,塞了满满一车干粮牛奶矿泉水就出发了。一路上,余震不断,山路被阻,他们迂回前行。在一处山路前,猛然滚落一块巨石,一个急刹车,所幸没有被巨石砸中,但后座成箱的牛奶一下子飞到前排,砸中唐金根,挤破的牛奶流了他一身。
山路狭窄,车子左后轮掉进山岩下的排水沟,必须向右打方向盘才能出来,但路右侧就是悬崖。好在驾驶员技术好,四轮驱动的悍马车又给力,终于安全脱离险境。
花了几个小时赶到青川县时,已是晚上,全县断电,到处漆黑,县领导正点着蜡烛开会。看到唐金根,县领导非常感动,问你们怎么进得来?后来才知道,唐金根所代表的浙商是除专业救援部队外第一批进入震区的人。
把第一批救援物资交给青川县领导,了解了青川的受灾情况,唐金根又马上驱车返回成都。他说,不能在青川久留,因为一是需要马上把青川的信息带出去,二是灾区饮用水等物资稀缺,他们不能消耗资源。
浙商捐赠财物汇聚
在唐金根进青川之时,四川省浙江商会也紧急组织捐赠。在四川的浙商有30万人,捐助的资金和物资不断涌来。南充、雅安、乐山等未受灾地区的浙商纷纷参与物资募集,开超市的捐出大批矿泉水、食物和生活用品,开服装厂的紧急捐出整包的衣物,还有药品、睡袋、帐篷……在川浙商出钱出力出人脉,极尽所能为灾区奔走。一位浙商是做房地产的,听说灾区缺粮食,立即打电话给某地粮食局局长请求支援,局长马上调来一批粮食送往灾区。
地震发生后,物资最匮乏时,浙商在都江堰青城山大桥边设立救灾点,提供食品、药品和饮用水。一开始当地老百姓也来领,当得知是用以支援从震区逃出来的人,当地人均向浙江人竖起大拇指,并把物资让给最需要的人。
浙商的捐赠持续涌入,全体在川浙商都参与进来。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前后四川省浙江商会共捐赠1.43亿元(现金与实物),其中现金9000万元。每一位浙商都把在四川的优势发挥出来,把每一份爱心都奉献出来。
平安的消息
地震后二三天内,袁海忠的焦灼还在继续。他岳父岳母所在的平湖老年旅游团仍旧没有消息,虹口乡工地的工人也仍情况未明。
粗略统计,当时有6000多名浙江游客在四川。浙江游客家属赶来四川,袁海忠和四川浙商帮助搜寻和沟通。家属们想进入灾区,但当时通往灾区的公路已成为急救通道,只供救援车辆通行。袁海忠劝大家不要去,这让家属们十分愤怒,一度情绪失控。
幸好,旅游团的搜寻有了成果,平湖老年旅游团找到了。老人们分乘的两辆大巴车,其中一辆在绵篪镇加油站加油时遭遇地震,一块巨石正好掉在车旁,幸而没有压住大巴。另一辆车在相距百公里的茂县,司机在滚滚落石和山体滑坡中加大油门冲出,困在沟口乡刁林村,终于等来了救援。老人们回来时见到亲人,相拥而泣,对参与组织搜寻的四川浙商不停地说谢谢。
震后第三天,袁海忠在虹口乡工地的员工,沿着一条几十年前的老山路,翻过几座大山离开震区。得知员工都安全,仅有一位员工脚扭伤。袁海忠的心落了地。
此时,李旭芬仍担忧着工人的安全。不断有人走到绵篪镇来,李旭芬向他们打听板子沟水电站工人的消息,但一直没有确切消息。震后第三天,5月14日早晨7点,她换下坡跟鞋,借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双平底鞋,决定骑骑走走回水电站。
一路上,塌方的路段惨不忍睹,山路被泥石流埋了一半,汽车和遇难者遗体深陷其中。她绕开泥石流,新路、老路交替迂回,有些路段要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走。经过一条长1560米的隧道时,里面漆黑一片,她推着自行车前进,凭着隧道中间的黄线与车胎的摩擦声前行。余震不断,轰隆隆的声音非常可怕,同时还担心隧道口被埋,李旭芬心里无比忐忑。
过了一山又一山,李旭芬终于走到工地。工人们激动不已。有一位负责做饭的工人遇难,其他人没有受伤,不幸中的万幸。此后,她又骑车往汶川县城赶,并在县城找到平安的父母。生离死别后亲人相逢,一家人热泪盈眶,紧紧相拥。
浙商损失不小
汶川地震10年了,袁海忠仍常常被噩梦惊醒,梦里,整层楼的学生被一层层地压在楼板之下。这位曾在平湖当了四年中学老师的人,无法承受这样的心理冲击。他知道,有些建于1980年前后的校舍是用预制板做楼板的,摇晃时会整层整层地塌落。
灾后第一时间,袁海忠写了一份报告,请求排查校舍的预制板使用情况。这份报告,在震后浙江省领导来到灾区时递交上去。袁海忠几个月后回到平湖老家时,家乡人告诉他学校得到了普查。袁海忠心中欣慰,也许是这份报告起了作用。
其实,汶川地震给在受灾地区经商的浙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中,浙江兰溪人、四川省江油市武都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黎军在公司办公时不幸遇难,同时遇难的还有的武都水泥的副总经理。据不安全统计,汶川地震中,共有6名浙商遇难。
据四川省浙江商会2018年5月27日的统计,在地震中受损的浙商企业300余家(户),直接经济损失达3.7491亿元。
援建灾区,从硬件到软件
地震发生后,浙江省派出由400余名援建干部率领的1.2万名援建大军,用700多个日夜,带领对口援建的青川灾区人民从废墟中走出并一天天走向美好生活。在川浙商看到,浙江援建青川的队伍驻扎在一线,住帐篷、睡板房,造出一批批质量过硬的民生工程。
“浙江援建干部对树立浙江省在四川的口碑功不可没,为浙江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有受访浙商告诉记者。

浙商对灾区的关注也一直持续。比如,袁海忠在灾区108所学校开展摄影大赛,为多位获奖学生提供连续多年的奖学金。还向108位爱好摄影的孩子赠送了日本富士数码相机。资助前后持续数年,累计投入百万元。
震区百姓对浙商也报以感恩。袁海忠说,“现在我周末去震区徒步,山里人都非常友好,特别尊重你。”
“十年了,震区的硬件已修建得很好,现在更需要软实力上的帮助。”一位受访浙商说。
在川浙商反映,目前灾区重建的硬件均已到位,学校、医院、养老院、体育文化等硬件设施都是一流的,但现在缺足够多的高水平人才来提供服务,当地培训需求较为强烈。
为了向震区学生提供支持,有浙商在都江堰虹口乡建起一所四川浙商美术馆,邀请乡村学校的学生前来学习。又从成都请来艺术老师,老师每个周末驱车两小时赶到艺术馆教孩子们绘画、音乐、舞蹈,风雨无阻。
四川浙商美术馆
同时,浙商在震区创办企业,招收本地员工,提供高于普通水平的薪资,依法缴纳社保,为当地员工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升职业技能。
“浙商企业在灾后一直以在灾区创建企业的方式进行帮扶,把员工当作家人。这种方式,比资金帮扶让人感觉更自然,因为是劳动所得。”受访浙商说。
据《浙江日报》报道,浙江援建,着眼青川长远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帮助青川建设工业园区、开发旅游景区、发展特色农业。援建的川浙产业园、浙商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5家,极大带动了青川工业发展;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国家级4A旅游景区三个;投入援建资金1亿多元,实施产业援建项目104个,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5万余亩。如今,这些“新血液”正发挥巨大效益,为青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5·12大地震,我感受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更加体悟到企业经营中‘敬天爱人’的真谛。”一位受访浙商说,“灾区人民坚强不屈、勇敢乐观的精神面貌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做好企业。天道酬勤,这是咱们浙江人的本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