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用的止泻药
作者:武汉市中心医院程刚英腹泻的原因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者还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
作者:武汉市中心医院程刚英
腹泻的原因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者还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内容物。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季节交替是腹泻的高发时段。通常认为腹泻与胃肠道感染有关,但是腹泻也可因为非感染因素导致,如胃肠道内不吸收的高渗性食物蓄积、胃肠动力或食物形态发生改变也可发生腹泻。
止泻药的种类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者还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内容物。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通常认为腹泻与胃肠道感染有关,但是腹泻也可因为非感染因素导致,如胃肠道内不吸收的高渗性食物蓄积、胃肠动力或食物形态发生改变也可发生腹泻。
表1常用的止泻药种类
止泻药物使用原则
感染性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病菌及毒素,此时腹泻对人体有益。因此,盲目止泻,对病情反而不利。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不宜用,尤其是在急性期,有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大便脓血较多时,止泻药不能减少减液体和电解质的丢失,并且可能延迟致病的细菌或病毒排出体外,尤其是儿童患者,应视为止泻剂的禁忌。
原则二:因病用药是保障腹泻如果是肠蠕动增快所致,如甲亢、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复方苯已哌啶、易蒙停),以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利于水分吸收而止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选择通过抑制肠黏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而起到止泻的作用;很多情况下,腹泻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因此不要盲目服用止泻药,应咨询专业人员意见。
原则三:病因用药是根本止泻只是一种对症冶疗,病因治疗才是根本。因此,在对腹泻病人止泻、补液的同时,切勿忽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感染性腹泻,应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应从调整饮食人手,配合使用助消化药物,如乳酶生、胰酶片、消胆胺;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可以选择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味素、维生素B及镇静剂等;如果是甲亢、糖尿病、尿毒症引起的腹泻,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补液治疗应配合饮食治疗,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以避免由于疾病期间饮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营养不良。可以预防脱水的家庭配方包括椰子水、米汤、菜汤、未加糖的新鲜果汁及未加糖的淡茶,当没有口服补液药物时,可先给予这些食品。
对于感染性腹泻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和抗原虫药,包括旅行者腹泻的预防和治疗,但是过度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促进发生耐药,因此不建议预防使用。
原则四:合理用药是目的俗话说: “是药三分毒”,止泻药也不例外,因此合理使用止泻药是非常重要的。如若止泻剂服用过量,可引起腹胀、便秘、假性肠梗阻;感染性腹泻服用止泻剂,可掩盖病情影响医生诊断;细菌性痢疾病人服用止泻剂会影响肠道对细菌的排泄,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用止泻剂,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及肠穿孔;复方樟脑酊、可待因等止泻剂内含麻醉成分,长期服用可致成瘾。
【药盾公益】官方公众号(PSMChina)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