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人体内旅行1024

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美媒称,瑞典-瑞士合资自动化行业巨头ABB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说,中国正主宰着机器人市场。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0月26日报道,ABB首席执行官史毕

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美媒称,瑞典-瑞士合资自动化行业巨头ABB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说,中国正主宰着机器人市场。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0月26日报道,ABB首席执行官史毕福26日说,这个亚洲强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且明年情况还将如此。

报道称,北京已将机器人制造定为政策优先考虑事项。

报道称,2015年,政府宣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随后,中国政府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一项旨在迅速发展其工业机器人行业的5年规划。

史毕福还说,有兴趣成为机器人行业领袖的,不止中国一国。

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在全世界的机器人市场中,存在着巨大机遇。”

他还说,ABB公司对美国机器人市场的投资正开始取得成果。(编译/裘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月24日,在科大讯飞(首届)全球1024开发者节展示区内,观众在与智能语音机器人对话。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延伸阅读】中国机器人“佳佳”为何穿汉服?美媒:灵感来自田螺姑娘

参考消息网10月25日报道 美媒称,当中国制造的机器人“佳佳”今年早些时候与一位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一场简短问答时,大多数科技记者关注的是她在回应时的延时和她那些不那么精彩的回答。而在中国,给很多人留下印象的是另外一点:她的白色刺绣长袍和精致发型。人们纷纷评价她“真美!”。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22日报道,她当时穿的是汉服。“佳佳”在公开露面时都是这样打扮的——或者说,负责为她挑选服装的人类团队都是这样打扮她的。随着“佳佳”这样的“类人机器人”成为寻常事物,这些机器人的研发者将更多地思考以下问题:在21世纪,机器人应该穿什么衣服?

对一个看着20世纪那些关于未来的西方电影长大的人来说,“机器人”和“时尚”这些词让他们想到的服装,与“佳佳”的服装是截然不同的:通常,在他们脑海中,男性机器人身穿黑色皮衣,女性机器人身穿用某种闪闪发光的面料制成或具有朋克美学风格的紧身连体衣。

但是,对亚洲的“女性”机器人而言,就像对女人而言,时尚不是由对电脑科幻未来的想象塑造的,而是由关于历史、社会和种族的观念塑造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说,田螺姑娘的传说是该实验室研发“服务型机器人”的灵感来源。陈小平认为,未来,机器人在饭店当服务员、操持家务将成为司空见惯之事。

陈教授还说,“佳佳”穿的精美服装是该实验室图形设计团队的学生和专家设计和手工制作的——其工艺水平是大多数普通女性无法企及的。

他们选择汉服还出于实用方面的考虑——机器人不像人类那样灵活,多褶裥的宽松服装较方便。

报道称,迄今为止,“佳佳”公开亮相多在中国内地。但香港研发的类人机器人“索菲亚”游历更广泛一些。她曾到纽约参加吉米·法伦的今夜秀节目,在香港Clockenflap音乐节上献唱,并于去年登上巴西版《Elle》封面。

研制索菲亚和其他栩栩如生的机器人的汉森机器人公司的首席营销官珍妮·林身兼二职,还担任索菲亚的形象设计师。

林对本网站记者说:“她与我们类似,我们根据场合给她挑选服装。”为了参加Clockenflap音乐节,林在香港崇光百货给索菲亚买了一件短款上衣。她还从美国诺德斯特龙百货公司给索菲亚购买成衣。林回忆说,为了拍摄封面照片,《Elle》的工作人员给索菲亚准备了满满一架子衣服,与人类模特的待遇一样。

2015年4月20日,在东京的日本桥三越总店,日本东芝公司研制、身穿和服的机器人地平爱子在接待台前亮相。这家百货公司的一位官员称,根据设计,这个类人机器人能与顾客互动,而且最近已升级到能讲中文。(编译/裘芳)

资料图片:4月24日,机器人“佳佳”通过网络与科技观察家凯文·凯利对话。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2017-10-25 00:18:02)

【延伸阅读】机器人浪潮将会带来何种冲击?英媒:地理位置关系重大

参考消息网10月11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0日刊登萨拉·奥康纳的署名文章,题为《机器人浪潮将会冲击谁?》。文章摘编如下:

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人冲击”会不会更加严重?人工智能的波及面更广,这又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担忧智能机器窃取我们的工作?然而这场辩论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纠结于最终会有多少工作被自动化取代这个狭隘的话题。是不是像牛津大学的学者迈克尔·奥斯本和卡尔·弗雷预测的那样,将有近一半工作被自动化取代?或者像经合组织(OECD)认为的那样,约十分之一?关于该数字的讨论似乎成了应该多关心这一问题的判断标准。但大家如此执著于这个“多少”的问题,以至于忘了提出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哪里”?

如果说从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转变中学到了些许经验的话,那就是地理位置关系重大。

人工智能的影响很可能更加分散。

尽管之前几波自动化浪潮给制造业地区带来了超出比例的影响,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达龙·阿杰姆奥卢指出,人工智能的新突破更有可能影响服务行业,如零售、递送、会计和法律。这些行业倾向于更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经济体。并没有哪个城镇是所有税务会计的大本营。到处都有出租车司机。每个小镇都有商店。

不过,也有很多例外。例如,与整个国家相比,伦敦的法律和金融专业人士多得超出比例,其中一部分人的工作已经在被技术取代。与阿拉巴马州的纺织工人相比,伦敦的律师应该更容易掌握新技能或找到新工作。但并不是所有面临人工智能威胁的工作者都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美国卡车司机享有高薪,但他们的工作并不需要高校学位。自动货车的开发不仅会威胁到这些工作,还有沿着美国主要公路提供配套服务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

同样面临自动化风险的呼叫中心和零售仓库,也可能在地理上高度集中。事实上,你往往会发现它们就直接建在曾经的工业场地上。在英格兰中部小镇鲁吉利,一座亚马逊仓库就建在关闭的煤矿上。在苏格兰小镇巴斯盖特,一个呼叫中心取代了曾经的电子芯片工厂。

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制定者是时候开始考虑地理问题了。谁都不知道下一波自动化浪潮会多快到来,也不知道它会带来多大的冲击。但如果曾遭受上一轮冲击的城镇还要承受下一轮冲击,那就太惨了。

资料图:观众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观看机器人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7-10-11 00:16:01)

【延伸阅读】美媒:机器人穿“折纸式”外套变成“变形金刚”

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 美媒称,就像人们穿上潜水服去水下工作或者穿上太空服进入太空工作一样,研究人员正在为机器人设计可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穿戴的外骨骼。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9月27日报道,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李曙光(音)说:“设想未来在太空开发中的应用。你可以向火星派出一名携带各种外骨骼的机器人。这名机器人可以穿上不同的装备,去执行各种任务。”

与《变形金刚》电影中会改变形状的机器人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机器人通常不那么容易变形。相比之下,动物往往可以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形状。例如,毛毛虫可以化蛹变成蝴蝶,而寄居蟹可以换壳。

科学家们从大自然中获得启发,开发出一款可以用外部装备来变形从而执行不同任务的机器人。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具有磁性的小型立方体,并把它称为“Primer”。他们把这个立方体放在一个磁场中,并利用磁场驱使它像机器人一样活动。

在实验中,科学家们把不同的折纸式薄片放在可加热平板上,再让Primer行进到这些薄片上。当平板开始加热时,这些热活化薄片可在3分钟内把机器人包裹成各种形状。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英国约克大学微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宫下修平(音)说,科学家们现已证明,这款机器人可以穿上不同的外骨骼,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装有发动机的机器人也有望穿上这样的外套。这项发明可能应用在可消化的机器人上,利用不同的外骨骼可让这些机器人在人体内执行不同的任务,如移走体内物体或修补伤口。

这些外骨骼可帮助机器人执行不同任务(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2017-09-30 13:15:00)

【延伸阅读】西学者:机器人普及后 人类在空闲时该干什么?

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9月1日发表记者伊莎贝尔·巴尔德斯的文章《当机器人代替我们的工作后,我们在空闲时该干什么?》称,一旦第四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将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岗位的工作,但就业结构的变化或将给社会带来广泛冲击。

没有一个闹钟能在早晨叫醒埃莱娜,她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起床后准备咖啡,然后坐下来悠闲地吃早餐;曼努埃拉感觉自己快要无聊死了;丹尼尔每天下午骑着自行车到各种市场闲逛,他从不去超市,他还列了一张准备用8年时间游历一遍的村镇名单;皮拉尔搬进新的公寓,躺在沙发里看连续剧,然后自学小提琴;卡罗琳娜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钢铁侠”……

文章称,如果我们每天只需要工作两个小时,在那么多空闲时间里我们该干些什么呢?大多数人的答案肯定是那些现在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因忙碌而丢掉的兴趣爱好,或者是所有人共同的心愿:旅行、阅读、听戏、看电影、听音乐会、从事更多运动、学习烹饪、学会一种乐器、学跳舞、织一件毛衣……所有这些都没能实现,因为没时间。

然而一旦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称机器人革命)基本完成,人们发愁无事可做的情景可能将成为现实。到那个时候,机器人普及的趋势将不断延续,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将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岗位的工作。在一些行业中,机器人开始只能成为人类的助手,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它们将彻底取代人类劳动力,成为生产线上的唯一主宰者。

而现在,这种事情已经开始发生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约有150万至175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工作。考虑到近两年来的迅猛发展,这一数字肯定已经大幅增长。

文章称,人们已经开始预测会有多少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达沃斯论坛预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15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将有约500万个人类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

得到欧盟支持的REIsearch项目正在对所有欧盟公民进行一项调查,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科技对经济、就业、社会生活和个人空间的影响。但调查中很少涉及机器人取代工人后人们对闲暇时光的安排计划,以及就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将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也没有谈及这种变化可能发生的大概时间。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德拉斯埃拉斯教授说:“工业机器人全面普及化将使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进一步加剧,并将对我们的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他说:“没有人知道,到那时候,每个人将如何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但问题肯定会比从一周看一场电影变成看三场更加复杂。”

德拉斯埃拉斯强调说:“我们正在轻视机器人普及化将给社会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将深达社会的每根‘毛细血管’,有时甚至会以人们看不见的方式产生非常非常深刻的影响。”

(2017-09-30 00:30:01)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将来会击败西方,夺取机器人的控制权吗?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9月14日刊登埃德·康韦的署名文章《中国将来会击败西方,夺取机器人的控制权吗?》称,在评论员们为世界拉开新一轮霸权争夺战惊慌失措之际,这种争夺战并没有明显的拉开迹象。

文章称,一家大型农业公司吞并了它的一个对手,一般来说,这种事情根本算不上头条新闻。然而,美国的约翰·迪尔拖拉机公司收购蓝河科技公司却成了上周几乎最令人感兴趣的消息。

蓝河科技公司的龙头产品是“生菜机器人”——这是一种拖曳设备,挂在拖拉机的后面,就像犁地一样驶过一垄垄作物。利用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生菜机器人”扫描经过的每一株植物,判断是否是杂草,如果是杂草则向其喷洒高浓度化学剂,但不会让作物沾上一点化学剂。

在慢吞吞的耕作领域,这算得上一场革命了。数十年来,多数农耕活动靠的是农民对农田不加区分地喷洒农药,以此提高产量。这种做法与理想相去甚远,除非尊驾是灭草剂生产商:农民不得不花费大笔钱来购买化学制剂,消费者不想食用喷过农药的蔬菜,这还没有算上环境危害,因此2011年才成立的蓝河科技公司没用几年时间就占到了全美国生菜产量的1/10。

文章称,这笔收购凸显的模式远远不止是影响美国人所吃的沙拉。约翰·迪尔拖拉机公司再也不是纯粹的农业公司了: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现在还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早晚有一天,人们可以把这句话套在几乎任何一家公司、甚至任何一个人身上。

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开启。本周苹果公司推出新机型iPhone X,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不是它的新屏幕或者新设计,而是里面装着的所谓的仿生芯片。以前,人工智能的重头任务几乎都是在线上完成的——人们对着手机发号施令,手机把声音传给iCloud计算服务,处理完毕后把答案传回——但是苹果的新处理器可以自行进行一定程度的机器学习,在人们的口袋中就可以完成,这样的iPhone正逐渐向机器人过渡。

传统计算机遵循的是人工编制的算法,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计算机自己给自己编制算法。换句话说,人们给它输入的数据越多,它就变得越聪明。“生菜机器人”扫描的生菜数量越多,它对生菜的识别能力就越强;人们向Siri提的问题越多,Siri的回答质量就越高。正是这种几何级性质使得机器学习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害怕。

文章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正快速崛起为世界领袖。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在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请求国民保健署对其开放患者病历,以开发出一款可以预警肾脏问题的应用软件,结果谈判花了两年时间,至今仍然遭到监管机构的质疑。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就宽容多了。另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活跃用户群体,它的民众也比美国更加愿意接受新科技(现金支付方式在中国消逝的速度远远快于西方国家)。其结果是,现在中国的百度、腾讯和滴滴等公司在某些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可以与美国巨头平分秋色。

文章称,应当为此欢呼还是担忧,这取决于大家各自的心态,但是弗拉基米尔·普京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人工技术,谁就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可让人兴奋不起来。同样令人兴奋不起来的是,硅谷领袖埃隆·马斯克预言这场竞赛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人工智能总是容易耸人听闻。

但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很原始,人们还要等上几十年才能制造出像人类那样思考和行动的电子人。不管怎样,全球掀起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的竞赛,这种思想依托的是下面这种看法,即各国政府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动这样一场竞赛。毕竟,驱动今天所谓的互联网的绝大多数技术并不是由政府开发的,甚至不是由公司开发的,而是由一群关系松散的爱好者开发出来的,即开源社区,这是21世纪信息技术最有趣也是很少得到公认的事实。这不仅是大家要是不想花钱向微软或苹果购买文字处理软件,下载一个免费的软件就可以了。而是“脸书”、谷歌和亚马逊等等这些公司赖以建立的根基——网页服务器、云计算、操作系统——要是没有计算机迷们义务开发出来的技术就完全无法运行。

文章称,这种不同寻常的模式恐怕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且这种模式代表的经济活动量永远不会呈现在官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另外,人工智能已经有许多基础性创新是以开源开发为基础的。中国科技巨头也在开放一些人工智能平台。

换句话说,在评论员们为世界拉开新一轮霸权争夺战惊慌失措之际,这种争夺战并没有明显的拉开迹象。俄罗斯和中国也许会第一个研制出电子人,但是它们很有可能被一群穿着睡衣在家里编码的计算机迷们捷足先登。或者这种前景更叫人害怕?(编译/于晓华)

资料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一款机器人服务员。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2017-09-18 00:19:01)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