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数学旅行奇遇记
数学是很奇妙的学科,许多孩子非常迷恋数学,但也有不少孩子非常惧怕学数学。家长在这方面往往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家长在培养孩子数学能力时经常会陷入各种误区。误区一:监督孩

数学是很奇妙的学科,许多孩子非常迷恋数学,但也有不少孩子非常惧怕学数学。家长在这方面往往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家长在培养孩子数学能力时经常会陷入各种误区。


误区一:
监督孩子做作业
症状: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盯着。一方面,监督孩子做作业是不是认真;另一方面,在孩子吃力时可以“帮一把”。
诊断:数学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是孩子如何答对题目,而是独立摸索解题方法。
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身边,那么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容易未经充分思考就找家长帮忙,让家长代替孩子解答。孩子缺乏独立思考机会,只顾着赶紧把正确答案填上去,尝不到解题的成就感。
药方:如果想要孩子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让他尝到解题的快感。比如孩子正在做考试真题,却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就连老师也觉得那道题很棘手,这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挑战心理,和那道题较劲。这样孩子自发地对数学产生主动性,从而不断挑战。如果解题成功后孩子的成就感和兴奋之情,也就会因此而迷上数学。即使暂时解不开题,也会让孩子不服输,心里暗暗有下次再挑战一定要取胜的决心。

误区二:
买昂贵数学教具
症状:为了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买昂贵的教具。
诊断:如果孩子对高价教具兴趣大减,妈妈就会本能地算计成本,于是不由自主地对孩子提高嗓门:“你知不知道这是花多少钱买的?就这么扔一边不玩了?”这只会激起孩子对数学的反感。
药方一:看地图
孩子通过地图,摸索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是不断尝试找出问题的更多答案。寻找捷径,是培养逻辑推理力的过程。
拿着地图对照实际地理环境,则可以掌握方向感和距离感。这样得到可喜的结果,第一功臣要数‘看地图’。
药方二:拼插式积木
其实孩子的数学天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拼插式积木。第一,它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孩子在头脑中勾勒图像,动手组装积木,把抽象的形状转换为具体的实物。第二,在反复搭累的过程中,还会认识到不同形状的不同属性。
例如,圆形的积木上面是无法搭起其他积木的,圆锥在转动一圈后,会乖乖回到原点……通过观察和领悟,比从书本中学习理论记忆更深。

误区三:
只教孩子“数一数”
症状:在海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好奇地左顾右盼,突然发现新大陆式的指着大海喊道:“爸爸,你看,好多船。”而爸爸说的下一句话,正如大多数家长说的一样--“那你数数看!”
诊断:为什么不能问“离你最近的是什么船?”或者“你看哪只船最大呢?”
一些家长认为,只要问孩子东西有几个,就足够培养孩子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们把“数的概念”和“数数、计算”混为一谈了。
药方:孩子在比较事物的大小、宽窄、长短、轻重时,能很好的理解数的概念。所以仅问“有几个”远远不够,还要加以更丰富的刺激。
比如可以从小给孩子测量物体的机会,家里配备体重秤,洗完澡就去称净重;起床后看看温度计;每月用卷尺测量身体;在大小不一的杯子里倒水……在此过程中,会渐渐形成重量、长度、体积、容积、宽度等概念。




误区四:
教孩子加法和减法
症状:当孩子熟悉了数数,很多家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教孩子加减法。一些家长由于孩子比别的小朋友先学会加减法而喜不自禁。
诊断:计算只是数学的一部分。创意力与解题能力比计算能力更为重要,年级越高,越是如此。
从父母那里学会加减法技巧的孩子,只会一种方法。但是自觉自悟掌握其方法的孩子,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题,自行研究“对策”。
药方:给孩子们布置加减法作业后,可以经常问一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得到答案的?”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方法五花八门。
例如7加8等于15这道题,孩子可能会这样告诉它的算法的:“7加3不是等于10吗?这样,原来的8,还剩下5,所以加起来就是15了。”
还有的孩子说:“7加7不是14吗?再加上1,就是15啦。”教制造庸才,不教则培养天才。

误区五:
让小学孩子参加竞赛
症状: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要想成为数学优等生,一定要参加数学竞赛。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参加竞赛,甚至送孩子去数学竞赛培训班。
诊断:数学竞赛题有一定难度,必须学习高一两年级的课程才能做出来。
要想参加竞赛必须先行学习,先行学习则会让孩子疲惫不堪,继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一些平时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常常因此自卑自责:“我是不是很笨,这么多题都做不出来。”
药方:反复、机械的训练只会让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这是参加数学竞赛前准备工作的必然后果。如果不是孩子特别强烈的愿望,尽量不要让孩子在低年级时参加数学竞赛。

误区六:
重预习不重复习
症状:很多家长诱惑孩子多预习,认为先行学习能领先同龄人一两年。也有家长吓唬孩子说:“别人都在学习,就你不学肯定要落后。”
诊断:先行学习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理解分为“关系性理解”和“工具性理解”,前者是指对概念或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后者是指能根据相关定义解出答案,但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先行学习容易造成孩子 “工具性理解”,而非“关系性理解”。因为先行学习的重点是加快速度,所以授课时重在教学生解题方法并进行反复训练,以便短期内提高成绩。
这样一来,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乍一看是取得了不错效果,但弊端很快就会显露出来--题型一变,就不会解题了。
药方:复习比预习重要。
教孩子新知识时,10%的时间用于导入,30%用于讲解新知识,余下的50%则要用于理解和消化,最后的10%用于整理。
如果学得过快,那些未能完全理解得内容会成为绊脚石,让孩子一路磕磕碰碰,吃尽苦头。“比人早”并不算什么本事,学习上应该注重“比别人理解得更深”。
相比一味地向前奔跑,反复地复习、回顾,充分消化,更能让孩子真正掌握知识。


误区七:
过于看重小学成绩
症状:喜欢“快点儿”,在孩子的教育上希望尽早决一胜负,一些家长仅凭一张小学成绩单就想判定孩子的未来。
诊断:小学成绩大多情况下都是“泡沫成绩”。
家长只要在考试前夕带着孩子努力复习,成绩肯定差不了。这种泡沫成绩坚持不了多久,小学高年级时就开始渐渐褪去光彩。小学成绩证明不了什么,真正的比赛还没有开始。
药方:小学阶段是培养主动学习习惯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关键阶段,重在调整心态,为今后打基础,而非学习知识和技术。
主动学习与自主思考并非一日养成,也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会伴随孩子一生,成为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能发挥其无穷潜力。
要努力在10岁前,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与自主思考能力。

在这里,给家长推荐几套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学数学的图书,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

《安野光雅“美丽的数学”》

安野光雅不是简单地把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而重在把数学的本质蕴含其中,让孩子去体悟。让他们以简单、科学的方式走近数学,爱上数学,创造了一个充满了好奇的快乐世界。
★荣获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图书展大奖
★画家、台湾“绘本之父”郑明进、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数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正宪精心撰写导读,全新水彩精装典藏版
★著名数学家﹑东大教授联手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安野光雅打造美丽的数学世界,带领孩子体会数学的魅力
★长销日本30年,出售英美﹑泰国等多国版权



《有趣的数学旅行》

这套书分为《数的世界》《逻辑推理的世界》《几何的世界》《空间的世界》四本,每本书中都选取丰富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来向我们呈现数学。这套书改变了我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常规认识,它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数学,让我们知道很多在教科书中看不到的数学。
★荣获韩国数学会特别贡献奖、韩国出版社文化奖、首尔文化奖等多项重量级大奖
★韩国伦理委员会“向青少年推荐图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专家、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李文林,著名数学家、北大数学科学院教授张顺燕,北京四中、十一学校、八十中学等名校数学特级教师倾情推荐



《奥德赛数学大冒险》

与传统的数学课外书不同的是,这套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情节惊险十足,语言风趣幽默,配图活泼,是真正符合孩子阅读趣味的学习书,它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真正喜欢上数学。
★韩国畅销八年,韩国仁川小学、广运小学、新远中学等重点中小学数学老师纷纷推荐的课外必读书。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金牌少儿节目主持人小雨姐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石磊大力推荐。
★涵盖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二年级的重要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加上趣味故事的奇妙组合,让孩子们学起数学来事半功倍。



《冒险岛数学奇遇记》

销量百万册的韩国经典儿童读物。培养孩子奥数思维习惯的漫画数学读本。本套内容涉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重点部分:心算、十进制、方程式、黄金比例及小数等。入选中国小学图书馆基本书目。
★适合4~12岁阅读,继《幻想数学大战》之后,又一风靡韩国校园的数学漫画故事书
★韩国全系列销售突破200万册,稳居韩国儿童图书畅销榜前10名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焦宝聪鼎力推荐
★提出创新性思维数学 ,更好提升孩子表现力、创造力与推理能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