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挑战奋斗学业
洪堡(Alexander on Humboldt,1769—1859)对于像亚里山大·冯·洪堡 (Alexander on Humboldt) 这样一位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和伟大的科学组织者,我们很难用几句话就把他的形象勾
洪堡(Alexander on Humboldt,1769—1859)
对于像亚里山大·冯·洪堡 (Alexander on Humboldt) 这样一位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和伟大的科学组织者,我们很难用几句话就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然而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却只用了一句话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他说:洪堡是一只真正象征科学丰收的羊角。 ([1],p.103)
1.金子般的童心
1769 年 9 月 14 日, 洪 堡 出 生 于 柏 林。 他 的 父 亲 乔 治· 冯· 洪 堡 (A.George on Humboldt) 是弗雷德里克大帝的皇太子之妃的内侍长官,沉闷的宫廷生活迫使他向大自然寻觅乐趣。他在柏林市郊环境优美的地方建了座别墅——泰格尔 (Tegel) 私寓,运来国外树苗和花卉种在泰格尔庭院中。泰格尔的前庭与一条蜿蜒的绿茵小道相接,小道尽头是一个被百年巨树、芦苇和沙滩所围的大湖。每年春末夏初,各种候鸟结队飞来此地栖息,生机盎然,奥秘无穷。洪堡常随父亲和哥哥威廉·冯·洪堡 (Wilhelm on Humboldt) 到此地狩猎,受到大自然陶冶。自然界成了他的第一个课堂,他尽情地采集他还不知名的怪石和植物放入他的“知识囊”——木箱中,然后运回家根据想象把它们分类保存起来。
十岁时,洪堡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他和哥哥要在一种较为严肃的环境中接受家庭文化教育。他的母亲原是冯·科隆的遗孀,受过严格的教育。她的思想保守,行动规范、正统,不允许家庭生活有较大的改变;她希望洪堡学经济,要求威廉学外交,以备有朝一日跻身普鲁士王家和政界。洪堡感受到母亲的压力。
洪堡的启蒙教师 J. H. 肯普接受了 J. 卢梭的教育思想,懂得“儿童就是儿童”这条原则,在教学法上多采用启发式教育,较少强迫儿童过早接受不适当的知识。他无形中起到调解洪堡和他母亲之间紧张关系的作用。肯普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德文版译者,他善于讲授圣经中关于远古时期热带王国的故事。洪堡后来的《旅行记》 ( Narratie of Traels ) 一书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道:“我从最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渴望到欧洲人很少访问过的那些遥远地方旅行……看地图和读旅行书籍时常会引起一种不可遏制的神秘的想象力,似乎我与遥远的地方和事物建立了一种形影不离的联系。每当想到我可能被迫放弃看到在南半球上空闪烁的光辉星座的一切希望时,我的心总不免阵阵发痛”。 ([2],p.17)
1785 年,洪堡拜植物学家 K. L. 维尔德诺夫为师。维尔德诺夫在林耐分类法基础上加进了热带植物和极地植物,第一次区别了中欧和地中海植物的形态,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他给洪堡讲授了林耐植物分类法和 A. G. 韦尔纳矿物分类法,并介绍了韦尔纳的大陆水成论假说。
洪堡又拜物理学家 M. 赫尔茨为师,向他学习了电学和磁学。他在赫尔茨指导下在自己的住所泰格尔装上了避雷针。这是在普鲁士出现的第二根避雷针,第一根是哥廷根大学在数年前安装的。 ([2],p.21)
2.学生时代,欧洲旅行
1787年10月,洪堡兄弟两人进入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洪堡攻读经济,威廉攻读法律。翌年,威廉转入哥廷根大学,洪堡因病辍学回到柏林,此间与维尔德诺夫的交往更加密切了。维尔德诺夫认为,植被是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的,地理气候的改变会引起植被的变化。这就是他的植被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对洪堡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他后来发现山区植物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
洪堡在柏林得知 H. 卡文迪许发现了水的化学成分,W. 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H.B. 德索修尔登上了勃朗峰,J. 赫顿提出了火成论学说,他深感形势逼人,1789 年复活节,不待身体痊愈就到哥廷根大学就读去了。哥廷根大学创建于 1737 年,生物学家 C. G. 海因涅、比较解剖学家 F. 布鲁门巴赫和物理学家利希滕贝格先后在这里任教。其中对洪堡影响最大的是布鲁门巴赫,他创设了人种标本博物馆,他与“非洲学会”的联系为学生参加非洲考察提供了前景。与洪堡一道慕名而来的有未来的数学家 J. 奥尔特曼斯,他后来曾与洪堡合作测量过柏林的地磁要素;有未来的汉诺威王 E. 奥古斯特,后因迫害哥廷根“七君子”而臭名昭彰;还有未来的伦敦皇家学会会长苏赛克斯公爵 (Duke of Sussex) 。 ([3],p.39) 他们中没有任何人像洪堡那样深刻地认识到涉及当时地质学的一场大论战的实质。以韦尔纳为代表的水成论认为,大陆是由于水中物质的沉积而形成的。英国地质学家赫顿在 1785 年提出火成论假说,向韦尔纳提出了挑战。这时却有些人提出十分幼稚的问题,如金字塔是火山的奇迹,又如火山地带的人民更富于造反精神,等等。洪堡对此作了批判 ([2],p.36) 。
1854 年,洪堡根据海拔不同绘制的南美植物分布图。
对洪堡影响最深的另一个人物是普鲁士籍波兰探险家 G. 福斯特,他曾随 J. 库克进行过环球航行,回到英国后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世界航行》 ( oyage Round the World ) 。他虽然未在哥廷根任教,但因与利希滕贝格创办了《哥廷根科学和文学杂志》,而被视为哥廷根的一颗新星。 ([4],p.75) 1790 年春,洪堡取得福斯特信任,跟他进行了一次欧洲旅行。他们经低地国家 (荷兰、比利时) 到达敦刻尔克,洪堡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大海。洪堡沿途对自然环境、土地和农产物,以及文化遗迹作了细心观察,显示了综合考察能力。洪堡综合考察的基础是福斯特的方法论。福斯特在一篇关于面包果树的论文中指出,只有通过研究各学科的边缘状况和考察各不相同的现象的联系,才能揭示整个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5],p.85) 。福斯特在人种学上一反 18 世纪的人种学家倾向于认为凯尔特人 (Celtic) 最优越的观点,认为在社会发展中,人种是一个较小的影响因素,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对洪堡有较深的影响,成为洪堡后来对印第安人考察的重要根据。
1790 年 6 月,他们到达伦敦。洪堡在那里访问了英国植物学家 J. 班克斯,参观了他的植物园。他考察了英国的地层结构、矿井、农产品及羊毛的差价。1790 年 7 月中旬,他们回到欧洲大陆,在美因茨分手了。福斯特是法国大革命的赞助者,1793 年他作为上莱茵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巴黎国民议会,不幸于翌年 1 月 10 日病故于巴黎。洪堡也热情歌颂过法国大革命,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他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让政治热情干扰他的科学方向。他对福斯特的早逝感到惋惜,他失去了第一位朋友和尊敬的老师。
3.由学生到矿井经理
回到德国后,洪堡很快就进入弗赖堡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学。这所大学虽小,但由于韦尔纳在那里担任院长而颇具名气,欧洲许多地质学家慕名而来。韦尔纳的矿物分类法是历史上第一个矿物分类法,他的水成论则是建立在一百万年前地球是水的世界和大陆是海水沉淀或沉积的结果这样两条假设的基础上的。尽管他不信上帝,多少有点倾向于自然神论,但由于他的假说与圣经中关于洪水创造万物之说颇为相似,因而获得了较多崇拜者。由于受到水成论的影响,洪堡很自然就接受了居维叶的灾变假说 ([1],p.28) 。应该说明的是,洪堡经过南美洲考察后就抛弃了居维叶的灾变假说。
1792 年初,洪堡完成了学业,来到上法兰科尼亚担任矿井经理。他负责的矿井仅在一年中金矿的产量就超过了前八年的总产量,获得了良好信誉。此间,他发明了矿井安全灯和解窒息装置。他认为,工人们辛苦劳动应该得到某种生活或文化的补偿。1793 年 3 月,他出钱办了一所矿工业余学校,并亲任主讲老师。普鲁士矿业部长对此极为满意,决定拨款补偿洪堡的损失。洪堡拒绝了,他建议最好把这笔钱分配给那些积极协助办学的工人。
洪堡在那里还研究了地下植物和矿层结构,他发现地衣有一种特殊的光合机能,在不见光的地方仍然能产生叶绿素。他因这项研究获得了一枚萨克森选候授予的金质奖章。他还发现斐希特尔山的蛇纹岩具有磁性,但其感应极性正好与铁磁体的相反,且不发生相互吸引或排斥作用。从现代理论来看,蛇纹岩是一种强抗磁体。
1795—1796 年间,洪堡到意大利进行了一次地理和植物考察,他在经过意大利北部平原和阿尔卑斯山时发现,植物的形态随高度有很大的变化。他将植物和气象随高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在原有的二维气象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三维气象学理论,指出植物和气象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正如随纬度的变化一样,这在后来就成了植物形态地理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1796年秋,洪堡的母亲去世了,他继承了价值 95,000 塔勒的遗产,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他算得上一位百万富翁了!洪堡从此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也从母亲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1797年2月洪堡辞去公职,从此成为一名全凭自己的金钱进行研究的科学家。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驱使他去寻找机会,奔向还未被科学开发的新世界。
4.寻找通向新世界的道路
1797年,当易北河冰雪消融时,洪堡到耶拿拜访了德国大诗人和自然哲学家歌德,从此与歌德建立了终生友好关系。他们讨论了共同关心的问题:地质和植物形态学。歌德十分推崇这位博学多识的年轻朋友,他给 K. 奥古斯特的一封信上说:“他 (指洪堡) 的兴趣特别广泛,令人激动。我们用八天时间也学不完他在一小时内讲授的知识”。 ([2],p.75)
在耶拿稍事停留后,洪堡与歌德到达德累斯顿,在那里进行了地质、地磁和天文观测。 7 月 25 日,洪堡单独经布拉格前往维也纳。在洪堡看来,维也纳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它的“音乐之春” (洪堡不喜爱音乐,他把音乐视为“社会的灾难”) ,而在于它的薛恩布隆植物馆。凯塞·弗朗兹一世和二世组织的六次远征,为该馆采集了大量西印度群岛的植物标本,这就引起了洪堡对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向往。
10 月 26 日,洪堡到达萨尔茨堡,在那里测量了纬度,并通过化学分析发现大气中的氧的浓度随高度而降低的现象。他在这里接到英国布里斯托勋爵 (Lord Bristol) 的来信,邀请他陪同考察埃及。洪堡考虑到当时英法战争已经封锁海面,经英国到西印度群岛已不可能,于是他就取消了西行计划,接受了邀请。他给皮克蒂的信上说:“我可能被指责与这位显贵合作,他是怪物中的怪物,我只见过他一面……我已意识到与他保持和平是不可能的。但我开支自己的旅费,我能保持独立而不至于冒任何风险;如事出意外,我便离开。况且他还是一位才子,良机不可错过。” ([3],p.41)
不幸的是,当洪堡在 1798 年 4 月底到达巴黎后,就听说拿破仑在米兰逮捕了布里斯托勋爵,指控他犯了间谍罪。洪堡的东方旅行方案因此破灭。他在巴黎停留下来,以寻找新的机会。他在巴黎结识了 P. S. 拉普拉斯、J. L. 拉格朗日、C. L. 贝尔多列、居维叶、D. F. 阿拉哥和 R. J. 奥伊伊等著名人物。奥伊伊是矿物学家和晶体学的创始人,韦尔纳曾在自己的矿物分类法中加进了他的晶体学的内容 ([6],p.258) 。洪堡与奥伊伊讨论了火山起源的问题,从此扭转了对水成论的信仰。他在巴黎还协助德朗伯尔精确测量了巴黎的经度和子午线长度。以巴黎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的规定,就是依据他们这次精确的测量数据的。
从麦哲伦和德雷克时代开始,航海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南极的努力,可是不论是英国的库克还是法国的拉普路斯,都未能找到南极海岸。现在,被誉为“法国的库克”的老船长布甘维尔 (L.A.de Bougainille) 受命组织一次规模更大的环球航行,目的是寻找南极的大陆架,以打通接近南极大陆的安全航线。这次航行将由年轻的 T. N. 鲍丹船长指挥。布甘维尔建议洪堡参加这次航海,并将自己 15 岁的儿子委托给他,好让他经受一次海浪的洗礼。希望再次出现在洪堡眼前,可竟又泯灭了。拿破仑不惜万金,发动了对埃及的征战,使法国政府无力开销这次航海经费,计划被搁置起来了。
虽几经挫败,洪堡仍然信心满怀。这时他有幸结识了青年植物学家波普朗 (A. Bonpland,1773—1857) 。波普朗跟洪堡一样,因为鲍丹的航海计划的推迟执行而被迫滞留巴黎。共同的志向使他们走到一起,新的计划在他们之间酝酿出来,他们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新大陆。洪堡愿意承担一切经费,他将是波普朗自然的领导,而波普朗则是他忠诚的朋友。1798 年 10 月 20 日,他们不辞而别,离开了巴黎,人们不知道他们将要奔向何方。
5.在新大陆的科学考察和探险
洪堡和波普朗翻过比利牛斯山脉、经巴塞罗那和帕伦西亚,于 1799 年 2 月 23 日到达马德里。西班牙沿海的地中海型气候和其中部的大陆性气候,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不解之谜。洪堡沿途考察证明,原因在于西班牙海岸低洼而其中部实为一个独立的高原。 ([1],p.39)
洪堡在马德里见到了卡洛斯四世,向国王陈述了他的南美洲考察计划,他能讲满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博得了国王的欢心,遂同意为他们签发护照 ([7],p.6) 。作为对西班牙政府的报答,洪堡答应为马德里博物馆收集植物和矿物标本。
1799 年 6 月 5 日,这在洪堡的奋斗史上是划时代的一天,他跟波普朗登上了“皮察罗” 号巡洋舰开赴南美洲,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美洲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出发前他给福雷斯赖本的信上说:“人应当只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 ([2],p.87) 美好和崇高,是他的精神世界的两大要素,也是他追寻自然现象的最终目标。在他看来,人应当这样造就自己,至于其他一切小事则可让命运来安排。
“皮察罗”号停泊的第一个口岸是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夫岛。该岛位于北纬 28 度,虽处于亚热带,却属于热带气候。洪堡选择这个地方考察了超过雪线的高山——泰德峰植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考察结果证明,他在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在同一纬度上植物按高度区分为若干种类型的规律是正确的。他将泰德峰划分为热带植物区、亚热带植物区和温带、寒带和高山五个植物区。泰德峰是座刚平息的火山,高3,703米。洪堡登上此峰,胜景尽收眼底:岩浆带着刺鼻的硫磺烟味顺势流下;蓝色的火苗噗噗跳跃。洪堡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这种恩赐,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乐。他掘开表土,发现玄武岩表面还有一层斑状页岩和黑曜岩石。他终于找到了玄武岩是火山的产物的证据,从而由水成论转向了火成论。
洪堡发现加那利群岛属于年轻的地质结构,它虽然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之间,但还没有迹象表明它是已经“沉没”的“大西洋洲”的一部分。但根据斯特拉波的推断,很早以前欧非两洲被“大西洋洲”连成一块。当洪堡乘“皮察罗” 号从圣克鲁斯出发沿哥伦布走过的航线向西航行时,他就找到了驳斥古代民族通过陆路实现洲际迁移的根据。因为他发现了一条由新大陆流向亚速海的洋流,哥伦布曾经报道他发现两具印第安人尸体随此洋流漂向东方的事实;J. 瓦莱斯也曾发现爱斯基摩人乘独木舟由另一条洋流漂达英国北部的奥克尼群岛。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古代民族的洲际迁移是通过洋流来实现的。显然,用以支持民族经过陆地实现洲际迁移的“大西洋洲”之说是不足为据的。
7 月 16 日,洪堡到达委内瑞拉的库马纳。现在他真的到了圣经里所说的南国异邦了,他看到的是伸向海岸的茂密的阔叶林,蜘蛛网式的藤蔓……。洪堡在这里从自然的启示中总结出:热带植物比寒带植物具有更强的群居性,虽然物种间强烈争夺着有限的空间,但充沛的阳光和肥沃的土质,又使它们保持着高度的平衡。
他们在库马纳以南的卡里皮附近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栖息着数百万只名为汕氐鸟 (Guacharo) 的鸟。这种鸟体形如鸽,习于夜间外出觅食。每逢仲夏,土著人以此鸟为食,从它们身上提取油脂。洪堡这一发现引起欧洲学者的兴趣,后人纷至沓来。1959 年在纪念洪堡逝世百年时,委内瑞拉政府将该洞列为“洪堡国家纪念馆”,汕氐鸟也得到了保护。 ([1],p.50)
1799-1804 年,洪堡美洲远征路线图,Alexander Karnstedt 作于 2009 年。
洪堡考察库玛马地质时发现,该地岩石主要有页岩和石灰岩,其表层岩貌与欧洲的相似,然而却是一个地震和火山多发地带,其海岸犬牙交错,无数小岛像从大陆上撕开的碎片,星罗棋布地镶嵌在锯齿形的海岸边沿。他由此推断南美洲属于年轻的大陆,是火山的产物。他后来考察安第斯山和墨西哥时就更加确认地壳下面有大量弹性岩浆,美洲的并行山脉造成的压力将继续迫使岩浆喷出,形成新的岩层。 ([2],p.95)
11 月 18 日,洪堡乘船前往加拉加斯,在西里亚角和拉布雷角看到石油浸出海面,有的地方达数千英尺之宽。他断言委内瑞拉将是一个富庶之国。月底,他到达了加拉加斯并在那里进行了两个半月的考察。当时的加拉加斯仅有 4,000 人口,现在已变成 200 余万人口的重镇。它是洪堡当年考察奥里诺科河的起点。后来许多洪堡信徒像香客一样,从这里出发去温故洪堡走过的道路。
1800 年 3 月 27 日,洪堡和波普朗到达阿普雷河,从那里泛舟而下直达南美洲第三大河——奥里诺科河。这里丛林中美洲虎时而出没,沙滩上成群巨鳄懒洋洋卧躺着,有的竟有 22 英尺长,水中鹤类亭亭玉立,空中鹦鹉飞翔。他们逆奥里诺科河而上 (向南) ,然后转入该河的支流阿塔巴波河,经过一段陆路跋涉到达亚马逊河的支流内格罗河,5 月 7 日,到达这次旅程的最南端的圣卡洛斯。该地是葡属巴西的边镇。由于里斯本和马德里极度对立,在他们到来之前巴西政府就已张榜捉拿他们。5 月 10 日,洪堡被迫离开圣卡洛斯,取道卡西基亚雷运河,于 23 日回到奥里诺科河上,在那里顺流北上;7 月 10 日到达玻利瓦尔城,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 (因波普朗患热病卧床不起) ,最后在 9 月 1 日步行回到库马纳,完成了行程为6,443英里的奥里诺科河流域的考察工作。他们总共收集了12,000多个植物标本,命名和分类了 1,400 余个。
在奥里诺科河流域居住着食土的印第安人,这引起了洪堡的注意。他们用粘土做成小球,烤干后堆成一堆,形如小金字塔,每逢洪水泛滥无以为食时,就以土球糊口。经化验,该土成分多为二原子结构的无机物。洪堡认为土本身并无营养,不过可以刺激胃液分解,以提供人身所需最低热量。他还发现这些印第安人学会了用鳄脂来防止便秘。 ([2],p.102) 洪堡在内格罗河发现印第安人常身带绿石做成的护符,上面刻有怪诞的图案,而这些印第安人居然不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刻上去的。洪堡由此判断印第安人曾有过灿烂文化,只是由于欧洲人对他们的恣意屠杀,才致使这种工艺失传。他进而推断,很早以前这里曾有过组织完善的母系社会。 ([2],p.104) 内格罗河两岸的象形文字和实物壁刻更引起了他的联想,壁刻高悬于河岸,从下无法登临,从上也无法接近。他认为那是内格罗河水位很高时印第安人留下的杰作。他由此得出结论:印第安人曾有过很长的史前文明,他们的才智并不低于欧洲白种人。 ([2],p.105)
1800 年 11 月 24 日,洪堡和波普朗乘船离开巴塞罗那,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委内瑞拉。
12 月 9 日到达哈瓦那,洪堡对古巴的资源、经济和政治进行了综合考察。欧洲人在哈瓦那转卖非洲黑奴激起了他的无比义愤。他从古巴政府档案馆查获:仅在 1786 年以前的 106 年中,英国殖民者就从古巴运走黑奴 2,130,000 人! ([2],p.114)
他们从由巴黎发来的邮件得知,鲍丹船长已率船队启航,预计一年后绕过合恩角到达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洪堡决定从速赶到利马迎接船队,以便从那里到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在前往利马途中,洪堡他们有时被蚊虫咬得无法安身,被迫成天泡在水里或埋在沙里;有时徒步登山,历尽艰险。他们发现土著人用金鸡纳树汁来治疗热症。他还采集了这种树皮带回欧洲,金鸡纳树便引起了药物学家们的注意。洪堡在波哥大 (Bogotá) 还发现了盐矿、煤田,和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巨人骨”的柱牙象的骨骼化石。在他们穿越艰险的马格达莱纳山谷原始森林时,洪堡拒绝像以往白人官员那样骑在印第安人背上过去,而是坚持步行。他愤慨抨击:野蛮者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白人 ! ([2],p.121) 他们还跨越了到处是陷阱、沼泽、令人丧魂落魄的帕斯托高原。
1802 年 1 月 6 日,洪堡到达基多,在那里停留了半年。这并不是因为基多总督对他特别热情,也不是因为罗莎小姐对他的迷恋 (洪堡终生未娶) ,而是因安第斯山脉深深地吸引着他。在洪堡看来,安第斯山脉是一张天梯,在这个天梯上各层的气候、温度、土壤和生态都有所不同。如果它正好有90个级阶的话,它的每一级阶正好对应于地球的一个纬度,那么从山麓到山巅我们就可以看到从赤道到极地之间的所有植物。洪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等温线的概念:在同一等温线上,不仅温度相等,而且植物形态也相同。洪堡认为,温度对植物的形态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太阳热、地热和有机能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有机界的宇宙图象。洪堡就这样在植物地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宇宙论思想。 ([2],p.124)
洪堡在基多获悉鲍丹船队不再绕合恩角,而将绕好望角东行。他并未因此失望,因为钦博拉索山给他提供了新的前景。1802 年 6 月底,他登达该山的 19,256 英尺的高处,主峰已经在望。可惜,一条深达数百英尺的冰谷阻断了他的去路,无法登临主峰 (高 20,577 英尺) 。即便如此,他还是创造了他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 ([1],p.61)
接着,洪堡到达了印加人文化遗址——里奥邦巴,在那里找到了十六个世纪以前的经典抄本,该抄本中记有火山爆发的情况和印加人的历法。他们的历法与中国西藏人的历法颇为相似,洪堡由此认为印第安人文字很可能起源于亚洲。他在《旅行记》一书中写道:“我认为西方美洲人和东方亚洲人先前曾有过交往,这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虽然现在还无法说清是通过什么路线,与亚洲哪些部落建立起的这种影响”。 ([2],p.135) 在这个分析基础上,他雄辩地批驳了关于有色人种是低等人种的说法,他说:“皮肤色的黑暗不是低级的标志,……民族的野蛮是内部专制和外部征服的直接结果”。 ([2],p.137)
1802 年 10 月 23 日,洪堡到达利马,这是他们在南美洲到达的最南边。他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太平洋。他用天文方法测量了利马的经度,并在 11 月 9 日观看了水星凌日。他在利马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鸟粪,当地农民用来肥田。洪堡将鸟粪样品带回巴黎,经 L. N. 沃克兰化验证明,鸟粪中含有大量磷、氮元素,一吨鸟粪可顶 33 吨农家肥。此后欧洲竟掀起了一场鸟粪热,仅 1844 年,英国就从那里运走上万吨鸟粪。美国鸟粪商接踵而至,大发横财。
1802年 12 月 5 日,洪堡和波普朗从卡亚俄出发前往墨西哥。洪堡发现秘鲁近海一股寒冷的洋流滚滚向北,他测量这股洋流的温度和流速。后来这个洋流被取名为“洪堡洋流”。1803年 3 月 25 日,洪堡到达阿卡普科 (Aoapulco) ,在墨西哥进行了一年综合考察。他发现,濒临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有两条狭长的火山带,他认为地壳在这里有两条裂口,东、西马德雷山脉正是从这里喷射出的岩浆堆积而成的。
1804年 1 月 20 日,洪堡随着满载着矿石和植物标本、阿兹特克人的雕刻品及笔记本的车辆告别了墨西哥城,取道普埃布拉奔向韦拉克鲁斯港。他决定先到美国拜访杰斐逊总统,然后再返回欧洲大陆,而不再前往菲律宾等地。他给德朗伯尔的信中说:“至于菲律宾,我已经暂时放弃了它们……”我急盼先将探险结果发表出来,希望明年尽早与你合作。人的职责是寻找能够使他更好服务于他这一代人的生活位置”。 ([2],p.160) 为了确立这种位置,他需要宣传,需要赞助。他到美国的原因正是出于这种目的。
1804 年 3 月 7 日,洪堡一行乘船离开韦拉克鲁斯,经哈瓦那于 5 月底到达费城,他在那里给杰斐逊总统寄去一份南美考察纪要。当时新西班牙政府向美国提出了领土要求,希望能获得直至雷德河源头的塞宾河流域。杰斐逊总统急需洪堡提供关于那个地区的政治、人口构成、矿藏和物产的意见。总统在 5 月 28 日给洪堡的回信上说:“先生,我昨天接到你 24 日的函件,我恭贺你经过如此艰险的旅行后健康地到达这里……恕请接受我对你的崇高敬礼和敬意”。 ([1],p.68) 洪堡在美国六个星期,有一半时间跟杰斐逊总统在一起度过,他们就泛美问题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问题交换了意见。洪堡主张美洲最好按语言划分为三大独立体系:
(一)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二)葡萄牙语系,主要是巴西;
(三)西班牙语系,除上述三国外均属这个体系。洪堡在美国还参观了芒特弗农 (Mount ernon) ,谒拜了华盛顿陵;后又访问了富兰克林旧居,并在费城哲学学会作了讲演。
1804 年 7 月 9 日,洪堡满怀喜悦离开了美国,他的航船向着法国彼岸驶去。
6.第二故乡——巴黎
1804 年 8 月 1 日,洪堡在船上看到了长满葡萄树的波尔多的山巅。这年法国葡萄又获丰收,大桶大桶葡萄送进酿酒厂,如醉如痴的法国人或为拿破仑加冕干杯,或为拿破仑行将走进地狱痛饮。在欢乐的波尔多,洪堡的思想早已飞向巴黎;同时,他为波普朗与他的分离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
还在返回欧洲的路上,洪堡就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到来使巴黎科学界沸腾起来,巴黎人像迎接英雄一样把他接进了凯旋门。他在 10 月 14 日给时任普鲁士驻意大利大使的哥哥的信上说:“我的名声比过去传播更广了……科学院所有成员已经审察我的绘画和标本。他们公认我对每一领域作了如此彻底的研究,仿佛是单项突破那样。就连最反对我的贝尔多列和拉普拉斯,现在对我的热情超过了任何人。贝尔多列最近称道:‘此人已将整个科学院团结在他的周围’……总之一切顺利,每当我举行讲座,国家研究院总是座无虚席”。 ([1],p.74)
洪堡在出征美洲前未能见到拿破仑,现在总算见到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从拿破仑那里不但未能获得赞助,反而遭到了奚落。1804 年 12 月,在拿破仑登基后的一次招待会上,拿破仑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对洪堡说:“先生,你懂植物学,我夫人也懂植物学!”说完转身就走开了。1810 年,拿破仑有一次竟以洪堡是普鲁士间谍为借口,责令 24 小时内将他赶出巴黎。拉普拉斯和查普塔尔当即出面力劝收回成命,说明洪堡在巴黎是为了出版他的旅行著作,这样才避免了一场风波。 ([3],p.42) 使人们不解的是,拿破仑身兼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曾经热情欢迎过电池发明者、意大利物理学家 A. G. 伏特,又曾亲自授予英国科学家H.戴维“伽尔瓦尼奖金”,他还是埃及科学院的奠基人,为何对待洪堡的态度如此反常?其中一种公认的解释是:巴黎人对洪堡的欢迎过于隆重,以致冲淡了拿破仑加冕仪式的气氛, ([2],p.196) 因而引起他的愤恨。
洪堡承受了拿破仑的凌辱,在巴黎呆下来了。这再次反映他的人生哲学:人应当只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其他一切小事则由命运来安排。他之所以选择巴黎为其第二故乡,是因为只有在那里他的工作才能得到鉴赏,他的著作才能得以发表,而这些条件在柏林尚不具备。如果说弗雷德里克大帝曾雄心勃勃,请去法国数学家 P. L. 莫尔佩尔蒂去规划柏林城的话,那么在他去世后这张雄伟的蓝图就化成了灰烬。德国当时显著落后于法国,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者 H. C. 奥斯特在 1801 年访问德国时曾这样说过:在柏林、哥廷根和魏玛,简直找不到一个可以置信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洪堡本人也说过:“我永远不想再看到柏林塔!” ([1],p.77) 洪堡在钦博拉素山创造的最高纪录激起了法国人的热情。1804 年 8 月 24 日,盖 - 吕萨克和 J. B. 毕奥乘气球升入 13,000 英尺的高空,进行了高空地磁测量。在洪堡热情鼓励下,盖 - 吕萨克在 9 月再次乘气球升到 22,000 英尺的空中,打破了洪堡的登高纪录,同时证伪了索修尔关于地磁场强度随高度下降的观点。 ([8],.562) 1804 年 12 月 17 日,毕奥宣读了与洪堡合写的论文——《论不同纬度上地磁的变化》 [9] ,提出了磁纬度的概念,总结出地磁场强度随纬度而升高的规律。这篇论文第一次将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联系起来,在原来只有等磁偏角线的地磁图上增加了磁纬线;另外,他们的理论只承认两个地磁极,否定了哈雷 (E.Halley) 的四磁极的假说。
晚年的洪堡,Julius Schrader 作。
洪堡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地磁力与宇宙力 (特别是太阳产生的效应) 及地球物理效应不可分割。作为检验宇宙力对地磁力的影响的最好的例子是,北极光对地磁场的影响,洪堡把这种现象称为“磁暴”。关于地球物理效应与地磁场的关系,洪堡则认为地热和火山可能会影响地磁现象。前一种关系已为他本人的观察所证实;但他在多次旅行中均未发现火山对地磁场的影响,因此他对后一种关系是否存在也表示质疑。及至1820年A. M.安培提出地磁场是地壳中绕地轴流动的带电物质所产生的观点后,他就将安培的见解纳入了自己的理论。
1806年,他与盖 - 吕萨克到意大利考察,他在罗马见到了分别七年的哥哥。虽然他从未屈从于家庭的观念,但他现在不能再无视哥哥的忠告:任何普鲁士科学家如不能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他将寸步难行。是年 11 月,他最终回到了柏林。他在那里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并接受了王家侍从长官的名誉职位。从 1806 年 5 月到 1807 年 6 月间,他在奥尔特曼斯协助下观测了地磁偏角和倾角的周日、周时变化,记录了 6,000 个数据。1806 年 12 月 19 日夜间,他观察了北极光对地磁场的影响,“磁暴”的概念是在这里提出的。
1806—1807 年的冬天,柏林最为严寒。法军在耶拿战争中击溃普鲁士军队,并占领了柏林,在那里烧杀抢掠、洗劫一空。拿破仑为哈勒大学的民主浪潮所震怒,誓要将它夷为平地,幸得洪堡出面调停。虽然哈勒大学得救了,但洪堡未能幸免于难,他的泰格尔住宅遭到了蛮兵抢劫。在这种苦难和混乱的年月,洪堡写下了《自然观》一书,发出了内心的最强音:从自然界获得慰藉和力量,向黑暗势力挑战。他在书中写道:“要逃出生活风暴的人,请愉快地跟我走进森林的深处,攀越广阔的高原和草原,登上安第斯的崇山峻岭…… 让那些对交战民族的冲突感到倦怠的人们……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静谧的植物王国,处身思量神秘的自然原理。”人们应该抛掉失望情绪,相信自然具有最高的伟力,因为“那里只有一个灵魂在激发着从一极到另一极的整个自然界——只有一个生命注入了山石、植物、动物甚至人类本身”。 ([2],p.207)
1807年 7 月 18 日,普鲁士政府屈服于法国人的武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蒂尔西特条约。威廉王子被带到巴黎作为人质,洪堡受命前往巴黎继续谈判,并负有保护王子的使命。根据蒂尔西特条约,原属普鲁士的波兰被划给了萨克森公国,普鲁士人在那里的财产全部被没收。由于洪堡的财产在波兰,该条约使他濒于破产。他的 30 卷巨著——《在新大陆两分点地区的旅行记》 (1799—1804) 就是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开始写的,他因此欠下累累债务,及至 1811 年他几经周折收回了在波兰的财产,但偿还债务后,所剩无几。
洪堡损失了一切,但不曾失去朋友。在巴黎困难的年月,他与盖 - 吕萨克同室起居。几年后又搬到卢森堡宫东面的列斯特拉巴德街,他们从那里一起上实验室、图书馆,一起去参加会议,可谓情同手足,亲如兄弟。阿拉哥常说,洪堡总是有一种“金子般的童心”,他对待朋友的感情是那样纯真、无瑕。洪堡则把阿拉哥视为天才的化身,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爱好,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尤其是他们都有民主、自由的思想。
1814 年,普俄联军击败了法国军队,占领了巴黎,巴黎遭到了洗劫。洪堡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保护过法国自然史博物馆等重要文化单位,也曾保护过拉普拉斯等人的私有财产。同年 6 月,他陪同威廉三世到了伦敦,他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东印度地区考察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他将经波斯到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然后考察西藏,再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到恒河平源、考察印度等地。英国政府考虑到他曾经毫不留情地揭露过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害怕他的激进思想会有损于东印度公司的既得利益,因此未给他签发护照。他后来曾数度提出该考察计划,终未得到批准。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挫折。
1815年,他的《旅行记》头两卷发表了,它曾激励几代人的科学探险活动。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旅行时给他的老师亨斯劳的信上谈到他读《旅行记》的感想时说道:“我一直尊重洪堡,但现在我几乎崇拜起他来了”。 ([2],p.248) 洪堡这部著作对英国地质学家 C. 莱伊尔爵士也有很深的影响 ([3],p.45) 。1842 年,洪堡在伦敦见到达尔文,给达尔文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达尔文获悉洪堡的喜马拉雅山考察计划未能如愿以偿时,他给予洪堡以深切同情。1845 年,达尔文给植物学家 J. D. 胡克的一封信上说:“听说洪堡的失败我甚为难受……如果你再次见到他,恳求你转达我对他的最诚挚、最善良的问候……”。 ([3],p.50)
转眼间,洪堡在巴黎度过了 22 个春秋,他亲眼目睹拿破仑一世帝国的兴败,他也为巴黎的科学盛世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826 年秋,威廉三世再也不能坐视洪堡白白为他国效劳,他亲自写信敦促洪堡回国,信中说道:“我亲爱的冯·洪堡先生,你现在一定已经完成了你希望在巴黎完成的你的著作的出版工作,因此我再也不能同意你留在那个对任何真正的普鲁士人看来都恶心的国家,我等待你从速返回你的故乡”。 ([1],p.77)
7.西伯利亚探险,振兴柏林科学
1827年 5 月 12 日,洪堡终于永远地回到了德国。柏林人模仿 23 年前巴黎人的做法欢迎他的归来。国王亲自主持了“洪堡讲座”。从 1827 年 11 月 3 日到 1828 年 4 月 26 日间,洪堡在柏林共讲了 61 讲。他拥有数万名热心的听众,他这些讲座内容后来写进了《宇宙》第一卷中。
洪堡回国后奋力组建柏林 - 哥廷根科学中心,决心使德国科学在近期内赶超法国。1828年,他在柏林主持召开了全德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与会代表数千人,盛况空前。K. F. 高斯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洪堡生活在一起。洪堡跟高斯拟定了建立全欧地磁学联盟的计划,并提出了以哥廷根为中心的全欧地磁观测网的方案。数年后,这个观测网就建立起来了,其范围西起都柏林、东至圣彼得堡,北起乌普萨拉、南至卡塔尼亚。
78 1850 年,洪堡与 A. 波普朗在亚马逊雨林,Eduard Ender 作
1829年,洪堡应沙皇邀请对西伯利亚地区作了一次考察。他这次考察的重点放在地磁观测和磁法探矿方面。是年 5 月 1 日,他抵达圣彼得堡,拜访沙皇后便经莫斯科到达伏尔加河,从那里乘船前往喀山。喀山是洪堡见到的第一座具有东方色彩的城市。铁木真的蒙古铁骑曾从这里出发去征服波兰和匈牙利,在那里收集蒙古金币和手稿颇具一番情趣。洪堡在那里还建立了一座地磁观测站和一所地质培训中心。从喀山到乌拉尔山的路上,洪堡看到一队队流放西伯利亚的政治囚犯,怒火油然而生。但是他汲取了抨击西班牙殖民者所得的教训,再也没有提出公开抗议,而将这些情况详细地记录在日记中。翻过乌拉尔山,他在别列兹尼基考察河沙时发现,该地区富藏有金矿和铂矿;同时还发现此地为地磁场异常区域,推断必有大量铁矿砂。他在这次考察中开创了地磁探矿方法。最使沙皇满意的是,他在乌拉尔山发现了金刚石。
接着,在秋明河坝上发现有猛犸骨骼的化石。洪堡于 1829 年 8 月 19 日翻过阿尔泰山脉到达中国边境。他在那里受到一位年轻的中国官员热情接待,他给那位官员赠送了铅笔,那位官员向他赠送了两本中文书籍。
在短短 25 个星期中,洪堡走过了 9,600 英里的行程,并十渡伏尔加河;连同他回柏林的路程在内,这次旅程全长 11,500 英里,几乎是地球周长的一半。当时他已年逾花甲。
1832 年,歌德去世了,洪堡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前景:他的朋友将一个一个地离开人间。1835 年,他的哥哥也去世了,他失去了最后一位亲人。1853 年,阿拉哥的去世给他更沉重的打击,这时他已是一个没有家庭、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老人了。如果说他还感到生活的力量的话,那就是他已成为青年一代科学家所尊敬的长者和导师。
在他一生中,他曾不遗余力地为青年人创造条件,把他们中的杰出者提拔或推荐到重要的岗位上。他对有机化学家李比希的恩赞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还在 1823 年的时候,当他第一次听过李比希的讲演后就发现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把他推荐给盖 - 吕萨克,之后又将他安排在吉森大学当教授,李比希就在那里写下了划时代的论著——《用于农业和生理学的有机化学》 (1840) 。李比希承认,如果没有洪堡的支持的话,他很可能是一事无成的。 ([2], p.265) 受过洪堡赞助的青年科学家很多,如数学家爱森斯坦、探险家 M. 瓦格纳、化学家米谢里希、物理学家波根多夫、生理学家缪勒、气象学家多佛、地球物理学家 G. 伊尔曼,以及埃及学学家 R. 列普修斯,等等。这些青年科学家常自诩为“洪堡的孩子”, ([10], p.553) 而洪堡常以“世界科学的公仆”的形象出现在 19 世纪上半叶的科学舞台。
人们或许会问,洪堡为何有这样巨大的精力。洪堡并非超人,他的精力是他对世界科学共同体的向往和对友谊的信赖。他一生中曾与 3,000 多名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和政治活动家有过通信来往,他每年总要发出 3,800 余封信,而每天要用 3—4 小时时间写十几封信件。每当他想到一个新问题或产生某种灵感时,他就会不拘场所立即动笔写信。哪怕在酒吧间喝酒时,他也会向跑堂的要来笔墨纸张,即兴写下一两张纸条,立即发给远方的友人。通信就是他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的一件重要工具,虽然他的同时代人相继去世了,他还继续以这种方式来鼓励年青一代的人们,在他们的心灵上点燃前进的火炬。
洪堡从 1833 年起开始埋头撰写他的最后一部巨著——《宇宙》。“宇宙”一词最先源出毕达哥拉斯,其原意是指世界的秩序,地球和万物之总和。而洪堡的“宇宙”,是指整个物质世界。洪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立足于自然力统一的思想,运用物理科学的方法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现象进行一次大综合,以揭示使大自然不停运转的基本力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寻找“一个生命”或一个自然的“灵魂”。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为画出这样一张地图而奋斗,在这张图上有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区,有矿脉带、同构地质带,还有等温线、等磁场强度线、等磁偏角线和等磁倾角线,等等。这些区、带、线虽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联系。从时序上来看,它显示出强烈的规律性;从现象的多样性来看,它们呈现出明显的共性。
虽然他提出的最终目标已经超越了好几代人的条件,但是他那种追寻自然现象于最简原理或终极形式的思想,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自然科学工所奋斗的方向。他在《宇宙》第一卷的序言中说:“这个序言章的目的,是要指明自然科学得以承担更高目标所依据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自然现象和能量将被揭示出是一种与内在生命一起跳动的实体。她如同谢林所说的,是神圣的和基本的力量……”。 ([2],p.370)
《宇宙》一书共分五卷。
第一卷是描写外部世界,为的是提供一幅自然的图景;
第二卷是描写主观世界,描绘科学家、诗人、画家及不同龄的学生眼中的自然世界;
第三卷专门讨论天文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一直说到赫歇尔的恒星分类法;
第四卷主要讨论地磁和地球物理现象。这四卷均在洪堡生前发表。
在洪堡争分夺秒书写第五卷时,他已渐渐感到精力不支了。1859 年初,他预感到生命快到了尽头。4 月 19 日,他叫佣人将他的书稿送到了出版社。5 月 6 日下午两时半,他在私寓“泰格尔”离开了人间,享年 90 岁。
在洪堡去世后的第二年,由一些人捐赠成立了“洪堡基金”,目的在于资助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德国学者和科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马克贬值,以致到了 1923 年“洪堡基金” 就告完结。1925 年,“洪堡基金”由德国政府重新办起,然而在 1945 年再次被迫解散。现在的“洪堡基金”是 1953 年由外国一些科学家和学者再创的,其目的在于资助在德国进行科学研究的国外青年学者和科学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