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励志鸡汤
成功学著作千千万,却抵不过一本专谈失败的《大败局》。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畅销多年,被许许多多的企业家,创业者摆在案头当作枕边书。吴晓波认为“了解了失败的基因
成功学著作千千万,却抵不过一本专谈失败的《大败局》。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畅销多年,被许许多多的企业家,创业者摆在案头当作枕边书。
吴晓波认为“了解了失败的基因,才能避开死亡的陷阱。”
股神巴菲特早在1985年致股东的信中就强调:研究失败要比研究成功重要得多。
成功学并不会让你成功,而失败学却至少可以让你避免败得太惨。如果能避开所有雷区,你就是最成功的那个。
所以今天,我从一个资深LOSER的角度,跟你们唠唠,如何在步步输的时候不至于过得太惨。
高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真的能改变命运。
尤其对于没有钱没有背景的农村学子来讲,高考可以说是唯一一条走出农村、跨跃阶层的捷径。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文化水平低的人白手起家成为企业家或官员的案例,在之前的某个特定阶段出现一批,但并不是常态,现在已经极少,之后只会更少。而且那极少数没读多少书却成功的人,即便有“贵人”扶持,成功的路也会艰难很多。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只有高考,可以让农家子弟不必低三下四不必求爷爷告奶奶不必太过辛苦,相对轻松有尊严地进入城市,过是较为理想的生活。
无论考试时是否发挥出正常水平,分数出来后就差不多决定了你能上个什么层次的学校。然而,这其中还有一个更大的不确定性,那就是志愿的填报。
每年都会有很多考生分数理想,因志愿填报不合理,而上不了理想大学的高分低录案例。这类案例在信息不畅的农村比例尤其大,笔者当年也是其中之一。
考了重点大学的分数,却收到了三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别人收到通知书宴客庆祝,而我却在家中抹泪,在被父母一个逼着回去复读,一个后悔和埋怨的夹击下,痛定思痛,决定抗命拒绝复读去上学。
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不喜欢的学校,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军训的半个月,当了解到自己的分数比班里好多同学高出几十分,比最低同学高出近100分之后,很少上火的我一嘴的火泡。
后来因为在学校院系和校办都实习过,接触过不少院系和学校管招生的老师,以及后来做记者,了解过各行各业行行色色的人。综合过来人的经验与教训,给考生几句填志愿的指南:
填报志愿,在分数达标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有几个:学校、专业、城市。
1千万不要选自己特别不喜欢的专业。
有人说爱一行干一行,也有人说干一行爱一行。其实能爱上的前提都是至少没那么讨厌。
如果家中无经济压力,兴趣优先,按兴趣选专业。只有对某个专业有兴趣,你才会更加擅长更加容易出成绩。什么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只要兴趣都不在话下。但如果没有兴趣,也会取得成绩但过程会比较痛苦。
比如我,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初中高中,政治只能保证及格,却莫名其妙被学院招生的老师抢档案抢到了政法系,从此过上了精神分裂的大学生活。
虽然我也年年能评先评优,也经常能拿奖学金,英语四六级也能过,考研也考上了。但是纯属为了考试而考试,那些课本非考试准备时间,我是绝不会去翻出来看上一眼的。
厌学,不愿为了专业去钻研,自然除了考试之外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读研之后写论文,去校办当秘书与中文系研究生一起写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发通知,编学校年鉴,我才发现了自己擅长什么。原来我平时看小说杂志看《南方周末》积攒的写作能力完全可以秒杀中文专业研究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写领导讲话和工作报告的水平可以媲美工作多年的老秘书。
吼吼,既然这样,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在领导和老师都认为我嘴严腿勤文笔好又快天生适合做秘书的时候,我离开实习的秘书岗位一心考博,再次因为考博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准备的时候也三心二意,一想到如果考上之后将终生成了一个不苟言笑打扮规矩的马克思主义老太太,我就心里一激灵。
没考上也顺理成章。
捏着读研时一堆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和实习时一摞作品南下进了媒体。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会上手很快,更容易发挥,后来从IT转财经再转金融,到现在的亲子旅行,都是依照兴趣出发。
什么是兴趣,就是那些不给你钱,你还要自己花钱花时间花精力也愿意去做的事。既然花钱费时费力都要做,如果还能赚钱,一般情况下你就不会觉得辛苦,也不会觉得不愿意工作。
如果家中需要你马上当经济支柱,就选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不要选冷门。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有投机心态,比如传说中谁谁家的孩子学了某个大家都没听说过的专业,毕业时正巧某个好单位需要那个专业的人,于是分了房子拿了补贴过了好日子。冷门分类分数还低,别人都想不到。
相信我,冷门之所以是冷门,分数低,代表了市场的选择。比如那个需要此专业的单位,可能多年只需要那一个人才,只有那个一坑,填上了下一坑就要等这个人调离或退休。冷门专业的冷在于,毕业的时候,你握着简历投递无门。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都招聘冷门专业的机会都极少,一个“专业不对口”足以挡住你所有的路。
2尽量不要去小城市。
如果家里没有门路,又不甘心回农村老家安心工作。一定不要为了省生活费选择小城市。
农村的家长考虑问题会局限在钱中不能自拔。比如20年前听说谁家的孩子在北京上学,一个月生活费要1000多,而在小城市只需要300。这时候,就会以生活费太高为由建议你在小城市上学,哪怕你特别想去大城市也会被家长的恐惧吓倒。不忍心家里为你的生活费担忧,于是选择了小城市。而一旦选择了小城市上学,再想去大城市工作就比较困难了。反之如果在大城市上学,选择留下或是回小城市工作,都很容易,选择会多很多。
在小城市是安逸的,但会让人缺乏斗志。我高考本想去北京,其实分数足够去北京的普通大学,志愿没填好后被调剂回本地的师范学院。
对我来说简直像灭顶之灾,而对家里人来说,倒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因为学费和生活费都低了很多,供我上学就没那么辛苦。
当时我也那么安慰自己的。于是在学校过得也很轻松。当时就业已经不包分配,但我们师范专业都可以当老师,而且在我们入校那一年,时任总理给教师涨了七次工资。每个老师讲课的时候都会眉飞色舞传达这个好消息,师范专业一年之间由冷门变热门。前一年还有调剂生,第二年一志愿几乎录满,连二志愿的都极少。根本就不接受调剂生。
我家里有不少亲戚当老师,家里人也知道了教师工资的翻倍增长。连连说我傻人有傻福,进了师范专业就巧遇涨工资。
然而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中小学教师这件事。于是在学校的考研热潮下没有按家里意愿回老家当教师,而是考了本校的研究生。
其实考研也是一次走出去的机会,当时一个是自己懒,二是老师一直认为我这样入学成绩高的代表了学习能力强,想留我在本校读研后留校任教。
于是我又一次错失了去大城市的机会。
读研期间,我跟老师出去开学术会议、写论文查资料期间才去过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在北京有一次住的时候比较长,我住在闺蜜的朋友家里。那个女生比我还小一岁,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工作,任职的公司和岗位完全跟医学不搭边。每天骑一小时单车上下班。那时已经结婚,和老公租房住。
听起来很惨是不是?可是我这个人的优点,或是缺点在于,我能从很惨的事情中看到事物的积极面。深入聊下来才知道,她和男朋友一毕业就去了北京,找到了能落户的工作,然后马上结婚买房。家里帮忙出首付,他们还贷款。当时北京的房子便宜,几百万一套。同时也在疯涨,他们买了一年,已经涨了一半。我当时就惊呆了,我还在我的小海滨城市为每个月多赚了几百块的勤工助学金和科研奖励而沾沾自喜,同龄的他们已经在房价最贵的中国心脏忙活几百万的事情。
压力当然有,可是机会多啊,就像在北京上学的其他同学,虽然学费高、生活费是我们的几倍,可是只要稍微勤快一点,课余打工机会很多,赚的外快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有的人还可以补贴家里。
大城市有大格局,周围接触的人也不一样。在小城市人看来,那里全是打了鸡血的神经病。在大城市看小城市,节奏慢到只能养老。
我内心挣扎过一段时间,最后心里的渴望占了上风,毕业后带着几千块钱就南下,先投奔了南京的同学,发现南京的薪资完全不具备竞争力,干脆直接去了我以前只敢梦不敢想的地方上海。
事实再一次证明大城市更容易生存,在大学招待所与各地去找工作的人短暂同住了没多久,发了第一个月工资,拿到我在杂志社的名片后,就用硕士学历证和名片申请到了信用卡,然后用信用卡租下了一套两居室房子中的一间。在上海开始租房生活小日子,一年后我租下整套房子当起了二房东。
收入除了固定要给家里帮忙供弟弟上学的费用,余下自己吃喝玩乐,周边游国内游绰绰有余。那几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长三角短途游,每一两个月飞一次长途游。
总之,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生存法则,看起来困难,实则比小城市更容易。在小城市,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但在大城市,虽说阶层固化也存在,但流动性强,机会更多,有关系有背景锦上添花,什么都没有也没关系,这里给每一个勤奋的人都留了一席之地。唯一容不下的是懒惰,毕竟充分竞争的市场是不会养闲人的。
至于看起来难以企及的高房价,我当时在北京朋友的家里是这么想的,她也没有三头六臂啊,他们能买得起北京几百万的房子,如果我来了,我也能。
用这种谜之自信去了上海后来来广州,我从没有担心我买不起房子的事情,买房子这件事在我心里只有早与晚买好的买差的区别。后来事情发展得比我预想的要顺利很多,本来我以为自己会大龄剩女到30岁以后的,谁知道在30岁之前结了婚买了房子还生了孩子。
结论:年轻的时候不要顾虑太多。因为你担心的很多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
会发生的是那些你没有想到的事情,比如我竟然会在广州安家,比如我北京的同学在家里完全帮不上一分钱的情况下,现在在北京、河北、迪拜拥有多套房产。
3.至于选什么学校。在前两条基础上,看分数锁定选择范围内的学校。在你喜欢的城市,有你喜欢的专业,范围已经很小了。
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但不会决定命运。高考之后,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从此,学校、老师、家长都不会像以前那样管着你的方方面面,你少了依靠,却恢复了自由。自由的人生需要良好的自律,你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进入大学时热门专业毕业时可能成为失业的主流,十年前不存的很多技能现在正考验着所有人,现在我们拥有的能力恐怕十年后都不能称为能力。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终身快速学习的能力,增强自己的适应性提升自己的创造力,积极面对新事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会被淘汰。
在社会变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迷茫将始终伴随着你,所有的怀疑、迷茫、找不到方向都是正常的,那些能一眼望到头的人和事一点都不令人羡慕。机遇都在变化之中,惊喜都在迷茫之后。
就像你决定不了高考一样,高考也决定不了你。
在急速变革的时代,拥抱变化比安守稳定更安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