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
提起《春晓》一诗,下到三岁孩童上到古稀老人估计没几人不知的,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咏叹传颂至今。何以《春晓》能千年吟诵不觉?源于大诗人孟浩然对生活深厚热爱所发出的感叹!《春
提起《春晓》一诗,下到三岁孩童上到古稀老人估计没几人不知的,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咏叹传颂至今。何以《春晓》能千年吟诵不觉?源于大诗人孟浩然对生活深厚热爱所发出的感叹!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要想深入了解《春晓》的创作,就要先来说一说大诗人孟浩然了。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图为襄阳市浩然广场孟浩然雕像
《春晓》便是孟浩然隐居襄阳鹿门山所做。传说 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鹿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示。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山水,而这三地联结,就构成了一条非常理想的游山玩水的路线。从宜城出发,泛舟汉水到鹿门山麓,“结缆事攀践”,到鹿门庙祭祀神灵,欣赏山林景色。然后,下山登舟,经鱼梁洲到凤林山下,舍舟登岸至习家池别墅。从习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着冠盖里骑马、乘车。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而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
下面带大家到鹿门山看看,鹿门山原名苏玲山。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大臣习郁巡游鹿门山,并在此建立了古刹---鹿门寺,营建殿堂数百楹。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习郁奉令于山上立神祠,又刻二石头鹿夹神祠语于道口。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是为鹿门山。
东汉末年,庞德公为躲避荆州刺史刘表多次相邀出仕为官,携全家迁居鹿门山!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庞德公常邀庞统、诸葛亮、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鹿门山的精彩不仅仅如此!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寺。张子容、白云、王迥等都曾在此地隐居过此地,史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秦始皇传孙泰丰曾屯兵霸王山。水镜先生司马徽,卧龙先生诸葛亮,一代诗仙李白、王维、米芾、曾巩等历史文化名人曾经在此驻足、流连,并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和胜迹。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发出“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慨叹!
俯瞰孟浩然纪念馆
附 登鹿门山
(唐)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鸟近方识,浦树遥莫辩。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以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偎蹇。
控讨竟永穷,回艇夕阳晚。
曾经的鹿门山因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先后隐居于此被称为“傲帝隐山”,因孟浩然、李白、张九龄等众多诗篇在此创作被称为“千古诗山”而今的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缺乏管理、规划,整合景区规划也久久搁置,作为襄阳人真的不好意思,愿意诚挚之心期待能够合理规划开发融生态人文于一体,让千古名山焕发新的曙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