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学旅行的概况
“巍巍宝塔山巅,极目群山环绕延安。三山两河,风采血染……展未来,中华腾飞、沧海桑田,富强之梦必实现。”研学旅行之后学生的有感之作研学旅行新兴的教育方式,这两年在国内火的速
“巍巍宝塔山巅,极目群山环绕延安。三山两河,风采血染……展未来,中华腾飞、沧海桑田,富强之梦必实现。”
研学旅行之后学生的有感之作

研学旅行
新兴的教育方式,这两年在国内火的速度犹如开了外挂,它是一种在户外以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生活为形式,并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个青少年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对家长而言
在让孩子参加研学旅行之前迫切需要做的是充分认识这种教育方式,再结合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和实际需求引导他们参加研学旅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最缺少什么能力或素养,最需要在哪方面去拓展和提升,以及在哪些方面有兴趣。只有首先想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审慎地选择有良好教育理念、资质、信誉的组织方,进而使他们在跨文化沟通能力、领导力、生存能力、服务精神等方面得以发展在“身、心、灵、脑”上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而收获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成长。
反之,假如抱着“出去转转看看玩玩”的想法盲目更风,不弄清孩子需要锻炼和开发的内容,那么走马观之后除了浪费资金和时间以外,孩子还会错失身心发展良机。同样,如果参加研学旅行的目的是获取一纸证书,对孩子是否获得成长并不太在意,这无疑是远离了研学旅行的初衷,实在是不可取。

从社会研学机构来讲
如今越来越多人的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开设各种活动、夏冬令营,用低价招揽了一大批青少年的孩子参加其活动,研学活动中并未对孩子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分享,有的机构为了客源,对家长的任何要求都满足,丢失了研学旅行教育的本源;而有的家长习惯于“呵护备至”,关注一日三餐,频打电话,干扰了活动的初衷,让活动主旨大打折扣。研学旅行教育并非是让孩子走走形式、玩的开心而已,而是真正的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导师的观察引导,达到锻炼孩子、补充孩子的目的。

确保研学到位的因素
其一,出发前细致设计学案,各学科作业明确具体。为了避免只学不旅或者只旅不学,要将研学旅行写进学校工作计划,落实进课表,安排到人,中高年级教师要站在课程的上高度设计好每一次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融入各门学科教学。每次研学旅行,教师都要做足“功课”,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提出综合实践研修课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和内涵,进而从内心产生认同感。仅以组织学生游黄山来说,活动前要指导学生围绕“探徽州文化,扬徽商精神”主课题拓展子课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形成了“徽州的来历和传说,徽州的特色,徽州的民俗文化,古今徽州诗咏”等子课题。活动中每班除了班主任外,还配备一名综合实践活动导师。图片集、手抄报、日记、绘画、征文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总结形式。
其二,合理有序的设计,确保学生不只是出去旅游。出发前,学生在各科教师指导下,查资料、定方案,从多方面充分准备;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走进各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认真观察、体悟,小组分工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作业;返校后认真总结,分步进行展示交流——先在组内、班内进行总结交流,然后在年级和学校进行主题多样的汇报展示活动。
其三,辅助工作较为到位,为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比如,去徽州博物馆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邀请到博物馆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博物馆概况,介绍应重点看哪些文物等。
改进细节,学生才能更有收获。研学旅行要重质而不只是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