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太空旅行计划
贝索斯太空生意跑赢了马斯克?
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建的蓝色起源公司说,将在2019年开始出售太空旅行客票。 最先报道这一消息。报道说,蓝色起源高级副总裁罗布·
贝索斯太空生意跑赢了马斯克?
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建的蓝色起源公司说,将在2019年开始出售太空旅行客票。
最先报道这一消息。
报道说,蓝色起源高级副总裁罗布·迈耶森在出席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平台活动时披露太空客票计划。
但他没有提及客票价格。
蓝色起源同样计划“很快”载人试飞“新谢泼德”飞行器。
美国杂志24日评论,这意味蓝色起源的进度将超过埃隆·马斯克创建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不过,蓝色起源现在的定位是太空旅游初创企业,雄心没有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宏大。
另外,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飞行器虽然已经多次成功回收,但因为属于亚轨道飞行器,回收难度相对较低,蓝色起源的发射实力因而被认为稍逊一筹。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火箭可以把卫星发射入轨,或向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
“新谢泼德”飞行器则更像是带有火箭动力的观景台。
在2015年一段概念视频中,“新谢泼德”飞行器可让乘客获得大约4分钟的开阔视野,以观看地球。
并非首张太空客票尽管两家企业差别较大,但杂志认为,载人试飞不仅对蓝色起源意义重大,对商业太空飞行行业同样如此。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曾说,今年将作载人试飞,但这一目标可能调整。
波音公司同样接近载人太空试飞,但没有公开时间表。
蓝色起源可能在商业载人太空飞行领域抢占先机,但错过卖出第一张太空客票的机会。
首名太空游客丹尼斯·蒂托2001年飞入太空,买到俄罗斯非商业太空飞行的一个座位。
英国维珍银河公司已经售出至少650张亚轨道飞行的商业客票,但不清楚这家企业能否如约在2018年底开始兑现这些飞行,所以可能被蓝色起源赶超。
贝索斯去年4月说,为实现把人送入太空的梦想,他每年卖掉10亿美元亚马逊股票,向蓝色起源提供资金支持。
贝索斯说:“我的唯一焦点是把人送进太空,我想把人送进太空。
”...
太空旅行开始接受预定了吗?
开始预定了。
南北极风光尽收眼底,一天看16次日落日出;像宇航员一样体验零重力;在太空种菜、直播、发朋友圈。
12天体验套餐,包培训和往返路费,打包价950万美元。
太贵了吗?17年前,美国人丹尼斯·蒂托在太空旅行一周,花费2000万美元。
英国私营航天公司维珍银河完成超音速测试飞行,向太空旅行迈出一大步;俄联邦航天局计划投资建立“豪华”太空酒店,4年后或横空出世;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创建蓝色起源公司,发布了拥有“最大窗户”的太空飞行器;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成功发射猎鹰重型火箭,把特斯拉跑车送进太空,他的下一个梦想是用“大猎鹰”送人上火星。
太空旅行分为亚太空高空飞行、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
亚太空高空飞行穿行于太空下面的气流层,可体验太空类似景色和体感;亚轨道飞行距地面约20到100公里,可以感受失重,俯瞰地球;轨道飞行距地面400公里,是真正意义的太空飞行。
俄罗斯迄今已把7位富豪送上轨道飞行。
...
哪天我们才能登上火星月球上住啊
参考特斯拉。
很牛逼的天长,企业家。
马斯克的终极梦想 移民火星多年来,马斯克已经实现了一些疯狂的想法,尽管现在已经有了非凡的成就和财富,但马斯克并没有做好坐着他的太空飞船飞到另外一个星球去“退休”的准备。
相反,这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正在谈论一个又一个宏伟的愿景,即制造电动飞机、开发超级高速铁路以及在火星上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哪些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改变我们的世界。
超音速电动飞机还有什么能比一架以超音速的速度飞行的全电动飞机更酷的吗?这家电动飞机还可以做到垂直起飞和降落。
按照这种速度,从伦敦到上海只需要七个半小时,而一 架不需要中转的商务飞机的行程大约要11个小时。
全电动飞机不仅具有重要的保护环境的效益,其具备的像火箭一样直飞和降落的能力将大大减轻跑道的压力。
马 斯克表示,“我希望有人会这么做。
不然,在未来某个时间,我就会这么做。
”重复使用的火箭太空旅行成本昂贵,其中最 大的原因就是火箭只能使用一次。
而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火箭,太空飞行之后,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返回发射台,并仍然可以再次起飞。
据 悉,SpaceX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亚轨道实验火箭,并已经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而它的名字也很有趣,叫“蝈蝈”。
建立商业太空港SpaceX公司已经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和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火箭。
而马斯克在今年三月表示,要建立自己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地址选择在德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
商业太空港建立之后,将允许其他公司使用该地点进行火箭发射。
汽车自动驾驶仪特斯拉公司一直考虑为电动车采用无人驾驶技术,而在这方面已经和谷歌公司进行了讨论。
马斯克喜欢将之称之为“自动驾驶仪”。
他表示,“自动驾驶仪安装在飞机上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把它安装在汽车上。
”全国超级充电站如果马斯克想驾驶电动车从洛杉矶开到纽约,则必须利用特斯拉公司的沿途充电站,他想在今年做成这件事。
特斯拉公司在五月份表示,目前正在从西海岸至东海岸建立充电站,这将大大增加电动车的吸引力。
如果没有这些充电站,一辆电动车最远只可以跑426公里,但超级充电站将会在20到30分钟内完成充电。
八万人移民火星不管马斯克在互联网、能源和太空领域有着怎样的梦想,这些充其量只是这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马斯克最大的梦想是在火星上建立一个人类殖民地,届时可支持八万地球人移民这颗红色的行星。
而当被问及未来的规划时,马斯克在今年三月坚定地表示,“我要在火星上退休。
”
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实用太空空间站的国家吗
到了2020年,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因为还会有其他的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
1. 国际空间站的工作时间将会延长到2024年根据2014年美国宇航局(NASA)和俄罗斯宇航局(Roscosmos)达成的协议,从1998年开始建设,重达420吨,活动空间达到1200立方米的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运营时间将会至少持续到2024年。
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第11个空间站,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
在长达18年的运行过程中,国际空间站目前已经接待了224人,共计382人次的造访,在上面做出了无数科学实验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人类建立大型空间/行星基地和长期的载人星际旅行(火星探测)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毕竟,近地空间相对比较安全,人类更容易营救。
在2016年4月10日,SpaceX执行了他们往国际空间站货运的第八次任务,在任务结束后,大家都在疯狂关注SpaceX火箭第一级成功在海上回收的消息。
着实,SpaceX最近两年吸引够了大家的眼球,以至于鲜有人关注他们这次发射任务所带的有效载荷--来自美国毕格罗太空公司(Bigelow Aerospace)的可扩展活动舱段(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这一个重达1.4吨、内部体积达到16立方米的舱段已经成功对接到了国际空间站。
从体积指标来看,已经和我国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同级。
BEAM采用了最新的可扩展设计,在发射时保持缩小状态,进入太空后逐渐展开(来自NASA的TransHab理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空间站舱段设计理念,也是未来极其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站/星际旅行发展趋势。
那么,现在着重介绍一下NASA的另外一个重点扶植对象,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们也将为美国运转下一代空间站。
2. Bigelow Aerospace的商业空间站也将在2020年左右成型伊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近些年大热大火,以至于大家鲜有关注其他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比如这另一赫赫有名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们主要业务就是做商业航天站,而且野心和能力都足以支撑起建立一个超过现有国际空间站的大型基地。
这两个公司加在一起,便是NASA下放的一整套商业火箭发射+航天货运+航天客运+空间站+太空基地+星际探索的系统,足以与其他国家的整个航天实力相媲美。
目测,在三五年内,毕格罗公司将会吸引整个世界航天界的眼球,不亚于今天的SpaceX。
在国际空间站发射的那一年(1998年),如今已经71岁的罗伯特毕格罗(Robert Bigelow)便建立了今天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的目标非常直接--建立属于自己的太空旅馆,换句话说,便是大型空间站。
这都有他自身的影子:生在赌博之城拉斯维加斯,毕格罗以房地产起家,从旅馆事业中赚够了足够的钱。
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如火如荼的商业航天领域,而且下手比伊隆马斯克更狠,他计划投资5亿美元做自己的商业空间站!事实上,毕格罗的成功率要超过SpaceX,他们早在悄无声息间,已经将两个无人的商业空间站实验舱段发射入太空,分别是2006年7月发射的创始(Genesis)1号和2007年6月发射的创始(Genesis)2号。
这种源于NASA的TransHab项目的空间站舱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压缩柔性设计--先收缩易于发射,再到空间中展开为大型舱段。
由于只是实验舱段,设计寿命只有两年半,且两个创始号飞船都不能进入宇航员。
重量虽然只有一吨,但内部大小却达到了11立方米,体现了设计的优势。
也是因为不能进入宇航员,它们并没有被列为空间站的定义中。
但这两个创始号到目前依然在轨飞行。
目前已经建造完毕、预计最早2017年(另说可能延迟到2020年)发射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的鹦鹉螺可充气式空间站(Nautilus inflatable space habitat)即将发射,里面的容量达到了极其夸张的330立方米(对比天宫二号16立方米左右的体积)。
虽然各项功能达不到真正的空间站级别,但这种设计思路的下一步便是人类的太空基地。
未来基于鹦鹉螺和更大的太阳舞者(Sundancer)建立的空间站将会达到惊人的2800立方米体积,轻松容纳超过20名宇航员工作,商业太空旅游不再是梦想。
更长远甚至有8300立方米版本。
(假设100平米房子可使用容积为300立方米)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在2020年附近见到这种空间巨无霸的身影。
3. 俄罗斯的下一代空间站将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发射可以说俄罗斯/苏联是最热衷发射空间站的国家,成系列的礼炮号空间站和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堪称人类征服近地空间的里程碑。
国际空间站也有一半贡献来自俄罗斯,在近些年航天飞机退役后SpaceX崛起前更是承担了其所有的维护和运输工作。
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俄罗斯人自然不甘落后,他们已经在建设新一代的俄罗斯空间站,叫做轨道导航组合暨实验设施。
这个预计重达100吨的空间站更像是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的复制,除了既有功能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便是支援可能的载人登陆火星或是重新载人登月。
但目前还没有落到实际合同上,尚不知道未来情况如何。
4. 中国空间站当然必须把中国空间站列为重头戏!世界航天,从伊始便把中国远远甩开,中国多次示好,甚至在天宫一号发射前两年依然...
蓝色起源发射火箭的真实原因目的是什么?
马斯克的SpaceX迎来了挑战者。
北京时间4月30日凌晨,亚马逊CEO贝佐斯投资的民营太空企业蓝色起源完成了今年第一次火箭和飞船的亚轨道飞行和回收试验,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首次载人试验。
去年,该公司CEO鲍勃·史密斯称将在2019年之前将第一批乘客送入太空。
在当天发射结束后,亚马逊创始人发推文说,在这次任务中,飞行器到达的“最高点为107公里,这是执行未来任务的目标高度,距离执行载人任务“又近了一步”。
此前,飞行器“新谢泼德”达到的最高高度约为100公里。
据了解,这是“新谢泼德”飞行器第8次执行测试飞行任务。
蓝色起源此前表示,载人舱完全是为了太空观景的目的所设计,舱内可以容纳6名乘客,超大尺寸的玻璃窗能让乘客从舱内看到太空的景象。
贝佐斯对蓝色起源的重视溢于言表。
在此次成功发射后,他直言蓝色起源是自己“参与的最重要的作品”,“正在考虑一个几百年的时间框架”。
在观看一部火箭传记电影后,贝佐斯萌生组建太空公司的想法,18年前,蓝色起源在美国华盛顿州成立。
直到三年后,人们才知道这家公司的存在。
不同于高调的马斯克和以低成本著称的SpaceX,务实的贝佐斯对近期目标定位十分明确——研发火箭、飞船复用技术,在亚轨道高度实现太空旅行。
蓝色起源从成立之初就注重研发火箭推进系统。
2015年 “新谢泼德”2型火箭抵达100.5公里的高度并自行返回地面,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抵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并且在此后的8次试验中均获成功。
这与SpaceX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发射事故形成鲜明对比。
贝佐斯描绘的太空旅行中,普通人经过最短一天的有针对性训练就有机会参与11分钟的飞行,在离地球表面100公里以上的亚轨道太空中体验4分钟左右的失重。
火箭将垂直起飞,达到预定高度后与顶部飞船分离,火箭自行返回,并通过发动机点火制动在地面回收场上站稳,飞船则利用降落伞结合反冲发动机安全着陆地面。
不过,旨在发射正式航天器的SpaceX“猎鹰九号”,在发射质量、飞行高度和速度上都占据优势,能够将飞行器送入近地轨道环绕地球,这与蓝色起源的定位并不相同。
和竞争者相比,蓝色起源在财务上也有更坚强的保证。
贝佐斯曾宣布,将保持每年减持10亿美元亚马逊股票的速度,借此支撑自己的太空探索公司蓝色起源。
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在线零售商掌门人,贝佐斯占据着201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首位,目前的财富值达1100亿美元。
目前,对蓝色起源和SpaceX的竞争做出定论,显然为时尚早。
但是,巨头之间暗自角力,由此带来的革新技术和成熟模式,或许将带领人类更加快速地进入太空旅行的新时代。
NASA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新型轮胎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材料工程师刚刚发明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新轮胎,可以帮助改善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的交通状况。
该团队从帮助月球探险车在月球表面四处活动的最初概念中跳出来,并且使用了材料科学中的最新进展。
最重,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由镍钛合金制成的金属弹簧轮胎。
这种镍钛合金使材料在原子层面上重新排列,而不是变形。
新合金在受到重压之后,它可以重新回到最初的形态,这就是它被称为“记忆合金”的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这个新轮子不适合在地球上使用,但在未来,可能会有一些由涂层引起的摩擦所带来的地面应用。
除了潜在的未来地球上的应用之外,可能还会有新的合金能给这些车轮带来新的特性。
也许这些不同的合金也能帮助我们的星球带来新一代的防刺轮胎。
人类正准备开始将我们的存在扩展到附近的其他天体上。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把人类送上火星,而太空采矿则继续接近成为现实。
太空旅行和探索领域的先驱们将需要技术来帮助他们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
轮胎制造商米其林也正致力于更新他们的产品,比如推出一种永远不需要更换的 3D 打印轮胎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里,一旦轮胎磨损了,就可以直接重印。
通常来说,重新发明一个车轮子被比喻为浪费时间和资源去创造已经存在的东西,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些简单的物体是否有重新发明的必要性。
...
2017世界航天十大事件有哪些?
先来个列举,一共有这些:重返月球、登陆火星,这回要玩真的了?Space-X火力全开!军事卫星竞争进入新时代卡西尼号的华丽谢幕高通量通信时代已经到来世界纪录:印度一箭104星开普勒惊天发现:人类是否唯一?不死老兵联盟U火箭的“英雄谢幕”伽利略和北斗全面挑战GPS铱星系统绝地重生!57年5月15日,人类历史上首枚洲际导弹R7在苏联境内升空。
在仅仅4个多月后,这种洲际导弹就被改装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火箭并将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
这次事件极大震撼了东西方阵营,成为20世纪历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东西方阵营的太空竞赛揭开大幕。
到2017年,人类航天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
经过早期50-60年代疯狂的军备竞赛、70年代的近地空间竞争、80年代的偃旗息鼓、90年代的苏联覆灭和美国绝对制霸,21世纪的人类航天则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最好时代,而2017是个不平凡的一年。
10. 铱星系统绝地重生!1990年,发展到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超越那个年代理解的铱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计划,预计发射共计77颗卫星,进入7个780千米高的极轨轨道,为全球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直接卫星通信。
铱星的说法也来自于77,这正好是铱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实际上只发了66颗,但依然沿用此名字)。
摩托罗拉为此投入巨资,以至于在1996-1998年短短3年时间内,所有卫星布网完毕并于1998年11月投入运营。
然而,成立之时却赶上美国基于地面基站的移动通讯服务大肆占领各种市场,席卷全球,质量更好、更加稳定的铱星项目却由于昂贵的造价而失去竞争力被很快淘汰,仅仅在投入运营后半年,这个巨大的个人卫星通讯系统就因为无法盈利被迫破产,摩托罗拉从此陷入巨大危机。
一个跨时代的领先技术,在市场面前败下阵来。
新一代铱星将实现全球全天候个人无障碍通信,完全摆脱地面基站 铱星在技术和性价比之间大幅度超越了彼时美国军方造价高达160亿美元的MILSTAR同类系统,相比而言铱星的成本仅是其五分之一。
因此,在21世纪初,美国军方开始转向使用铱星系统作为地面军事单位的通信方式,铱星迎来重大转机。
到了2015年,铱星已经有了4亿美元的营业额,利润也超过了700万美元,可谓起死回生。
而在2017年,铱星新一代系统正式开始组网,卷土而来,它的再次建设不仅带来了技术的巨大进步,从能力上也将直接挑战传统的移动运营商,依靠地面基站服务的移动通信将会受到大规模冲击,这可能直接颠覆每个人的手机终端。
新的铱星系统建设速度依然极为夸张:1月14日,一箭十星;6月25日,一箭十星;10月9日,一箭十星;12月23日,一箭十星。
这些全部由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发射完毕,且实现了火箭一级回收和再次使用。
预计2018年初,新一代铱星系统将会建立完毕。
铱星的死而复生速度之快让人震惊,它能否成为商业航天里又一个划时代的丰碑,我们拭目以待。
9.伽利略和北斗全面挑战GPS垄断了人类卫星导航终端长达23年的GPS系统再次迎来了挑战,不同于十几年前苏联/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后来逐渐衰落,这次它的对手更加强劲。
分别是我国的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二者所属国家/地区都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和潜在用户数量,这将会直接撼动GPS系统的地位。
中国在建的北斗系统 目前,中国已经发射了25颗卫星,距离35颗的建设目标仅差两年;欧洲也在12月12日的一箭四星之后实现了22颗的组网。
这意味着世界卫星导航市场格局将会重写,而拥有自主军民两用系统的中国和欧洲,将会完全摆脱对GPS系统的依赖,在军事、经济和商业方面具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8.不死老兵联盟U火箭的“英雄谢幕”联盟系列火箭(Soyuz)是苏联R7导弹改装而来的人类第一个火箭家族,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火箭家族,它的总共发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1871次,占据了世界航天火箭发射的30%以上,遥遥领先于任何一个其他的火箭家族。
联盟U火箭发射起飞瞬间而作为其中最为成功、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联盟U火箭,在今年2月22日经历了第786次发射、第765次成功,并将进步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国际空间站,然后这个著名的火箭以97.3%的发射成功率正式宣布退役了。
虽然它的任务被联盟第二代火箭接力过来,但新一代火箭在它退役后很快出了问题:11月28日一箭多星发射任务失败,导致来自俄/美/加/日/挪威/德国/瑞典的19颗卫星全部被毁。
人们在痛惜新一代火箭失败的同时,也不由自主联想起联盟-U火箭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个类型的火箭曾扛起了苏联和俄罗斯航天的辉煌,现在却从此进入历史。
7.开普勒惊天发现:人类是否唯一?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时至今日,只有飞在太空中的天文望远镜能给你答案,这就是2009年升空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12月14日,它发布了一个大新闻: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另一个太阳系,它也拥有8颗行星!成为唯一一个可以和太阳系媲美的系统。
两个太阳系对比图这个暂时被命名为开普勒-90的系统仅在相当于太阳到地球之间的区域里就发现了8颗行星,着实让人震惊。
但更让人震惊的是,它的第八颗行星开普勒-90i竟然是由谷歌公司...
为何人类还没发现外星人? 2017世界航天十大事件是哪几个?
外星人目前还没有事实根据,因此没发现是正常。
10. 铱星系统绝地重生1990年,发展到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超越那个年代理解的铱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计划,预计发射共计77颗卫星,进入7个780千米高的极轨轨道,为全球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直接卫星通信。
然而由于地面通讯的竞争,这一计划搁浅了。
在2017年,铱星新一代系统正式开始组网,卷土而来,1月14日,一箭十星;6月25日,一箭十星;10月9日,一箭十星;12月23日,一箭十星。
预计2018年初,新一代铱星系统将会建立完毕,届时将会为革命新一代通讯技术。
9. 伽利略和北斗全面挑战GPS垄断了人类卫星导航终端长达23年的GPS系统再次迎来了挑战,我国的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依靠自身所属国家/地区的巨大经济体量和潜在用户数量,向GPS系统发起挑战。
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25颗卫星,距离35颗的建设目标仅差两年;欧洲也在12月12日的一箭四星之后实现了22颗的组网。
因此,世界卫星导航市场格局将会重写,拥有自主军民两用系统的中国和欧洲,将会完全摆脱对GPS系统的依赖,在军事、经济和商业方面具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8. 不死老兵联盟U火箭的“英雄谢幕”联盟系列火箭(Soyuz)中最为成功、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联盟U火箭,在今年2月22日经历了第786次发射、第765次成功,并将进步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国际空间站,这个著名的火箭以97.3%的发射成功率正式宣布退役了。
7. 开普勒惊天发现:人类是否唯一?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时至今日,只有飞在太空中的天文望远镜能给你答案,这就是2009年升空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12月14日,它发布了一个大新闻: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另一个太阳系,它也拥有8颗行星!成为唯一一个可以和太阳系媲美的系统。
6. 世界纪录:印度一箭104星2017年02月15日,印度使用极地轨道发射火箭PSLV-XL将共计104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上面包含了印度/美国/以色列/瑞士/荷兰/德国/比利时/哈萨克斯坦/阿联酋/中国的有效载荷,创造了数量上的世界纪录。
5. 卡西尼号的华丽谢幕卡西尼·惠更斯号于1997年升空前往土星,在经历了7年的漫长星际旅行后最终抵达,在将惠更斯号登陆器释放到土卫六泰坦表面后,它便开始了漫长的观察土星岁月。
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测器之一。
到2017年4月份,已经数次延长卡西尼号任务周期的NASA科学团队宣布,卡西尼号最终迎来了它的伟大谢幕演出,在9月15日最终进入土星怀抱。
2017年9月15日3时31分48秒(太平洋夏令时),卡西尼号冲进土星大气开始剧烈摩擦,12秒钟之后最终解体。
4. 高通量通信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人类航天发射的大型卫星(超过一吨重)里,依然有一半左右是通信卫星,但比起传统的通信卫星仅有1-2 Gbit/s通信容量、使用传统的C波段(4-8 GHz),今年发射的通信卫星则是大大领先:不仅使用更高频的Ku(12-18 GHz)和Ka(27-40 GHz)波段,还将通信容量提高到了100 Gbit/s级别。
这些卫星也因此被叫做高通量通信卫星。
随着大量高通量通信卫星升空,目前太空中通信成本已经逐渐逼近地面宽带网络成本。
当我们在从手机2G换到4G乃至5G,上网从拨号换到宽带乃至光纤时,天上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数据革命,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击败地面,实现人类数据和流量的真正“无线”时代。
3. Space-X火力全开2017年是Space-X最为辉煌的一年,火箭回收技术已经不再是新闻,如果不是特别重型的发射任务都实现了回收。
3月20日,第一枚回收过的火箭再次发射,这一幕在一年内上演了4次,伊隆马斯克所说的火箭回收和降低成本并没有停留在路演的PPT上,而是真切实现了。
在一年内,猎鹰九号共计实现了17次发射并保持了100%的成功率,这个数据远远超过了洛马和波音组合的联合发射同盟的8次。
这个数据甚至逼近了航天大国俄罗斯(20)和中国(16)的年度总火箭发射量,傲视群雄。
2.军事卫星竞争进入新时代在2017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军事卫星发射可一点都不含糊。
美国空军发射了第九颗天基洲际导弹预警系统卫星SBIRS GEO-3,将洲际导弹发射后的预警速度提高到了惊人的3秒钟;美陆军也发射了新一代近地侦察Kestrel Eye 2M卫星,情报侦查局也发射了海军海洋监视系统第八颗卫星Intruder 8和系列侦察卫星NROL-42、NROL-52、NROL-76,占据了世界军用卫星的绝对制霸地位。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发射了EKS-2洲际导弹预警卫星;日本自卫队发射了军用的第二代通信卫星Kirameki-2和第五颗雷达情报收集卫星IGS-Radar 5;意大利也发射了军用的OPTSAT-3000卫星;中国也发射了军民两用的遥感30系列和吉林系列等。
1. 重返月球、登陆火星2017年的唐纳德·特朗普政府接过新的一棒,宣布美国将重返月球并登陆火星。
9月22日,NASA宣布美国新一代登月/火星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和新一代飞船猎户座号将在2019年首次组合发射,目标是围绕月球探测并返回。
9月27日,美俄等20个国家宣布将会在月球建立名为“深空通道”的月球空间站,从技术到资金支持都有了一定保证。
2017的世界航天,充满的是时代的变革和技术的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