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一场激动人心的旅行英语

对教育界有所了解的人,一定不陌生郭初阳这个名字,他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郭初阳不拘一格的上课方式和教案中强大的背景知识索引体系,曾引起不小关注。了解他的

对教育界有所了解的人,一定不陌生郭初阳这个名字,他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郭初阳不拘一格的上课方式和教案中强大的背景知识索引体系,曾引起不小关注。了解他的故事你就知道,这一切都与他对书的热爱密不可分。

用“追求完美”的标准买书

郭初阳有多爱书呢?他曾说,自己爱一个城市的程度和那里的书店是成正比的,“之所以爱北京,因为那里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门市;之所以爱上海,因为每周日的文庙书市,让人浑不觉耀日当头;之所以爱苏州,因为那里的古籍书店三楼,竟然有对折或更低的好书出售……”

对于家乡杭州,他最爱的是三联书店。1992年,作为中文系大学生的郭初阳爱上了买书,常和朋友扫荡文一路的旧书摊和三联书店。久而久之,郭初阳和店里的员工也变得熟络起来。除了时不时会去三联的仓库找书外,他还充当营业员帮别人取书递书,还不忘点评几句。“成了老熟人,优惠自然少不了我的。记得当时92年版《安娜·卡列宁娜》上下册只要16.8元,同学借了我的卡,几套几套地买。”

朋友对郭初阳的评价是“追求完美”,他的这种性格在买书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对书的品相要求8.5分以上,而且对版本、封面、译者都有要求。为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版本,他会花好几年的工夫去搜寻。“我很喜欢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现在市面上很多,但我喜欢85年版的,装帧特别好看又是乔治高译的,只可惜早早绝版了。”这本书成了郭初阳心中的一个遗憾,不管是旧书摊还是上海文庙他都去找过,却一直求而不得。几年后他突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简直欣喜若狂。“原本的定价是5.5元,我100多元买下的,终于落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因为长期买书,郭初阳对于译者也如数家珍,“莎士比亚的作品要找朱生豪(译的),契柯夫得选汝龙(译的)。”为了更好地品到英文原著的味道,郭初阳还会买不同译者的作品细细研读。

挖掘书中埋藏的线索和密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郭初阳的阅读量让人惊叹,但如果你知道他近万册书中有一半是为教学而用,应该就不觉得惊讶了。其实,郭初阳早就把工作过成了生活,他不拘泥于教材的自由式教学方式,大多得益于对书的热爱。

他的学生曾这样写,“郭老师上课,总会出现‘我突然想到一本书’‘某某某曾经说过’这些句式,正讲着课呢,他还会安利我们去买书或布置书评。”

而准备这样一堂课,郭初阳得花很长的时间,这期间包含不断地精读文本、制作索引、查找文献等繁复的工作。例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虽然开篇就有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的人物介绍,但具体人物的故事线都被藏在文中。“我在阅读时,会根据一些关键词建立属于自己的索引体系,例如考狄利亚的人物谱系,她第几幕、第几页、第几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我都会记录下来。”对于郭初阳来说,一些教学用书籍精读十几遍是常事,在他看来,一个这样的索引系统是开放的,无止境的。

郭初阳把这种精读的习惯也延续到了平时的阅读中。“我读书时,如果没有一支笔是不行的,比如说在地铁上读着读着就很想拿笔做记号。”作为一个爱书的人,郭初阳把每一次的阅读都视为一次探险、一场知识的考古,这段旅程能让他心怀激动、乐此不疲,“我们都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逃离平庸,寻找对未知状态的期待,而最节省和最经济的方式,就是读一本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