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中小学研学旅行有利于

《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意见》中提出,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不少于

《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意见》中提出,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1月31日《新快报》)

过去,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课堂教育。2016年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研学旅行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不仅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亲近了自然文化、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但实现研学旅行规范化,还需要地方政策支撑。广东上述《意见》,无疑可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

在国家部委通知中,对研学旅行只作出原则性安排,而广东《意见》因地制宜作出详细规定。比如国家没有统一规定每个学段研学旅行次数、每次活动时间等细节,《意见》作出了明确安排: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小学1-2天,初中2-3天,高中3-4天……这种政策安排,既明确了学校义务也保障了学生权利。

如果不对研学旅行的“数量”进行明确,显然就凭学校的良心了。但由于研学旅行涉及费用、安全、协调等问题,很多学校缺乏组织这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对活动次数、时间等问题进行明确,才能倒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落实研学旅行。因此,明确“数量”很有必要。不过,重视“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研学旅行“质量”。

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学什么、去哪儿游,也包括怎么学、如何游。从这几年境外游学(类似于研学旅行)来看,情况不尽如人意,比如游学机构繁杂、名目众多,孩子只玩不学或者只游不学、走马观花,既浪费了资金,也达不到目的。国内研学旅行也不排除这种情况,比如笔者的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玩得尽兴,但一问三不知。

部分学校并没有用心组织研学旅行,而是走过场、应付差事,因为很多地方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学校不得不组织这类活动。尤其是,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等考虑,不敢组织孩子远游,只是到市内公园或者附近景点转转,而实际上这些旅游场所不少孩子早就去过了,那么,类似这种研学旅行活动,就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只有确保“数量”与“质量”并重,才能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才能收到应有效果。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质量”呢?笔者以为,必须在活动前有科学规划、周密安排;活动中要有效组织、专业讲解,尤其要让孩子多看多问,体验类项目要多动手;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总结研学旅行效果;另外每个学期或每个学段也要进行评估考核。

广东《意见》提出,建立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倒逼学校重视“质量”。但紧抓结果似乎不够,还要多些引导多些监督,让研学旅行活动事前准备工作更合理更规范,使活动过程更注重实效。如此,研学旅行才能更好落地。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