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东莞国际旅行体检中心

2018年,东莞市人民医院迎来了130年华诞。在我国当代医院的发展史上,极少有一所医院像东莞市人民医院这样,经历了战火纷飞、隶属频繁变更、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逾130年的发展越变

2018年,东莞市人民医院迎来了130年华诞。

在我国当代医院的发展史上,极少有一所医院像东莞市人民医院这样,经历了战火纷飞、隶属频繁变更、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逾130年的发展越变越强。其间,东莞市人民医院三易其址、五易其名,曾创办医学堂和护士学校,成为中国西医人才的“孵化器”之一,它积极引进西医先进设备,把现代西医院管理模式带入中国,它对穷人不收费,普济莞邑群众,社会危难之时有担当,博爱济世的精神仍在。

130年,起承转合。这所医院从雏形到逐渐成长,从初具规模到硕果满园,是融合了时代进取的因子,更是汇聚和贯穿了百年岁月的精髓和人性的光辉。

A风雨百卅年

——从历史到今天 从偶然到必然

从初建时的教会医院,到战争期间的部队医院,再到建国后的综合医院、中心医院,无论历史如何变迁,致力于治病救人是根本宗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新世纪的东莞市人民医院凸显“自强不息,仁爱博精”的使命和信条愈发得到时间的验证,散发出耀眼的光彩!

百年历史,成就百年积淀;百年风雨,成就百年底蕴。从1888年到今天,东莞市人民医院的脚印,和着时代脉搏,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中清晰可见——

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东莞普济医院和东莞医院,其中东莞普济医院建于1888年,东莞医院建于1930年。

1888年4月1日,一位名叫铁威临的德国牧师在莞城文顺坊仁和里创建了“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普济医院”,设立门诊部和留医部,有病床25张。然而西医在东莞的扎根之路并不顺畅,一开始,民众难以接受这个“舶来物”,就医人数少,听说西医会“开膛破肚”,大多人退避三舍。那些病急又无钱医治的人,反而成为最早的尝试者,也使得西医神奇的疗效在莞邑地区逐渐传开。

随着医院名声渐盛,来院就诊的人越来越多,医院留医部空间有限。于是,礼贤教会、在华德国人及本土开明绅士、乡贤筹款,在脉沥洲购地21亩建新院。1907年,东莞普济医院正式迁至莞城脉沥洲,设有女住院楼、男住院楼、手术室、化验室、护理室、配药房、院长住楼及员工宿舍,有40多张病床。

这也就是后来的位于莞城沙地塘的东莞市人民医院留医部,由于新院建筑质量上乘,风格独具特色,红墙绿瓦,一派西洋风格,“红楼医院”因而得名,这个称呼延续百年至今。

东莞医院建院于1930年,由东莞勉行善社等建立,院址在莞城王屋街,也就是现在的东莞市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占地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门诊部及留医部,病床10多张。东莞医院建院时恰逢时局动荡,经费来源等受到诸多掣肘,导致发展受限。1937年更名为东莞县立医院。1938年因被日军侵占而停业,1946年重新开业。1947年改名为东莞公立医院。1949年改称东莞医院。

1958年,东莞普济医院的土地房舍、部分人员、设备,与东莞医院合并,至此,两家医院在风云际会的年代正式“牵手”,以全新的姿态和精神风貌掀开了惠民利民,救死扶伤的历史新篇章。

B华丽转身

——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领头羊

作为一家有着百卅年历史的医院,该院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18年3月,该院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等级复评,成为一家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集医疗、教学、科研、门急诊、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如今的东莞市人民医院,形成万江院区、普济医区、红楼院区、第一门诊四大布局,服务半径扩大数倍,服务人群大大增加。医院拥有11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6个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一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一个“十一五”医学特色专科,科研实力在国内领先。连续十多年,医疗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刷了东莞乃至国内的一项项医学纪录。

蓄力腾飞打造新规模

130年前的1888年,普济医院刚成立,年留医者只有50人。而最新数据显示,东莞市人民医院门、急诊量近321万人次,住院约10.5万人次,住院手术8.53万余例次。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急救水平、诊断符合率等多项指标遥遥领先,医疗服务范围辐射周边省市。

医院规模壮大始于2003年,这与人民就医需求息息相关。随着东莞市的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群众看病、看好病的需求渐长。然而作为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医院受规模所限,红楼院区狭窄、环境破旧、设备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各方面的条件甚至不如某些发达镇街的医院。每日前来就诊的病人川流不息,从那时起,扩大医院规模,建设环境更好、设备更新、各项配置更先进的新院是市人民医院乃至整个东莞的必然选择。

2011年,市人民医院完成从红楼院区整体搬迁至新医院(万江院区),新门诊医技楼、4座住院部楼、健康体检中心、综合楼、行政楼均可投入使用,设施设备焕然一新,管理系统升级创新,医院服务容量翻倍,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

2012年,随着新医院步入正轨,市人民医院加快了普济院区的建设步伐,普济院区是医院自筹资金投入、服务城区并且做好医疗服务布局的重大举措。

2015年,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签署协议组建医联体。市人民医院派出专家定期坐诊并参与病区管理,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迅速提高谢岗医院的人才实力。“医联体”的建立,让市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形成二位一体发展布局,医院辐射半径、服务人群大大增长。

造福于民夯实新技术

毫无疑问,医术直接造福于人民。一所医院如果没有勇攀高峰的精神将难以发展,难以强大,难以为百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创立之初,普济医院业务以外科居多,也有内科、五官、产科等。当时,医院技术实力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相传,1944年东纵战士郭胜头部受重伤,经普济医院救治后转危为安。之后,又有40多位游击队伤员在普济医院得到救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莞市人民医院紧跟医学前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各科室在专业领域不断开拓,整体体现医院各个时期的技术水平。

2001年1月,心内科首次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并取得成功,在诊治冠心病方面取得质的飞跃。发展至今,心内科每年完成超1000例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每年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均位于东莞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心内科的前列。

同年,烧伤整形科开展的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微粒皮肤移植技术达到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在塘厦“3·18”火灾事故中一次性治疗了23名特大面积烧伤病人。现今,该科室平均每年收治病人400—500例,治愈好转率95%以上。

2003年,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成为当时广东省继广东省人民医院、深圳孙逸仙心血管病医院之后的第三家成功开展心脏移植的医院,当时全国心脏移植手术的总数量尚不足60例。

2014年,肿瘤外科连续成功完成两例80岁高龄复杂肝癌切除术,此类高龄患者对重大手术的耐受性较差,相比较年轻患者行同类手术风险明显增加,两例手术成功开展体现了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综合实力拔尖。

市医院产科与医院共同成长,发展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东莞市目前专科规模最大、专业设备最齐全、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科室,并且是东莞市唯一的高危孕妇抢救治疗中心,每年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9%。

2017年,医院胸痛中心成功通过标准版的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志着医院急性胸痛治疗技术跨入国家先进水平行列。

源于西方,服务中国。前100余年,东莞市人民医院扮演着“吸管”的角色,更多的是汲取世界先进医学的养分和精华,为“健康中国”建设默默耕耘、奉献。

如今,名医汇聚,鸿才云集,新知新见纷呈,东莞市人民医院从“奋起直追”国内先进医学,到与它们“共同发展”,软硬实力提升之快业界惊叹。

不忘初心传递新服务

医学是人学,不仅治疗疾病,还在于温暖人心。正因为如此,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大多由外国传教士所办,治病救人是为了温暖人心、传播教义,这也是130年前东莞市人民医院诞生之初衷。

新的时代,医学的温度回到人本身,为人服务,给人以温暖,成为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孜孜追求, 温度融入管理。

作为东莞市社会保障卡诊疗一卡通首批试点医院之一,东莞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院内系统改造升级等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卡诊疗一卡通功能在医院的顺利应用,方便参保人的就医;不断完善和优化专家、专科门诊工作。对专家、专科门诊进行重新调整,通过增加出诊人员、设立小手术门诊、实施借节日专科不停诊规定、推行免费预约挂号系统等措施,尽可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和方便患者就诊。

温度来自于细节。

针对停车难问题,医院在道滘地段加建400多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同时将中心门诊部急诊科旁边的停车场设为外来停车场,并严格要求该院员工不得将车辆私自停放在该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成立药物输送组,全面实现送药上门服务,让护士把时间还给病人,据试点数据显示,药物运输及时、安全、准确率达99%。

温度来自于创新。

近年来,医院在官方微信全流程平台的基础上,新开通全流程网上医院项目,进一步拓展预约诊中支付、查验报告单等服务,使门诊预约诊疗率上升至40%;患者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能够自助挂号、办卡、结算、查询……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医学的温度来自医疗服务中人性化的细节,要在医院制度、硬件上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要在医务人员心里植入对生命的尊重、理解与爱,才能传递温暖,这是市人民医院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C新起点,新征程

——提质增效实现高水平发展

在前行中,特别是近年的跨越发展中,东莞市人民医院在抢抓机遇中,又将创新和大爱的因子加入医院文化,使百年老院焕发了勃勃生机。不过,位居广深之间,东莞的医疗水平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在新时代,如何让市人民医院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东莞市人民医院院长蔡立民表示,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医院按照对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发展方向。

一是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充分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引领全市医疗卫生技术向前发展的专家团队,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医、教、研龙头作用,指导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技术整体向前推进。

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搭建和开放技术支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构建起东莞市区域性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整合区域专家资源和搭建高端综合性病理服务平台,真正做到“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带动东莞市病理诊断能力高水平崛起。

三是加快建设中心实验室,为打造东莞市高水平的医疗和科技创新,实现医学整体发展。争取5年内创建省、市重点实验室和转化医学平台、细胞治疗平台、临床样本库系统生物信息平台。

四是探索东莞市医联体新模式,推进分级诊疗。探索创新医联体合作模式,积极构建区域“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以远程医学会诊中心为载体,广泛开展专科和多学科会诊、影像诊断、病理诊断、检验报告、医学教育及专家在线学术讲座与培训。

声音

东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亚林:

岁在百卅载,恰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百年红楼精神,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新医院,并发展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医院。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医院在市内的龙头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整个东莞卫生事业,提高全市的医疗服务水平,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而努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