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旅行的意义
关注“树姐姐”
据说所有不安分的姑娘都关注了我
这是树姐姐的第161篇文章
“老母亲可以先转发,等娃睡了再看 ”
关注“树姐姐”
据说所有不安分的姑娘都关注了我
这是树姐姐的第161篇文章
“老母亲可以先转发,等娃睡了再看 ”

前几天我和朋友打算去香港,为了去看巴塞尔艺术展,于是起初这趟旅行被我们定义为艺术之旅,结果最后旅程4天时间,我们惊觉:除了巴塞尔展看了一天,剩下的三天其实我们都在逛海港城。
平均出入路易威登6次,主要是每个人都有一款纠结要不要买的包,然后每个人都来来回回进去看了两次,6次是这样算出来的。
难以想象,最终路易威登还是战胜了巴塞尔,成为了我们这次旅途的主旋律。
难以想象作为浸大人,好不容易回到了香港竟然连母校都不去一下,疯买3天3夜,羞耻心让我毕不了业。

这就勾起了我的灵魂叩问,当我们去香港、韩国、日本、法国这种地方,真的可以做到完全不花钱只逛景点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

我们以为我们是去巴黎圣母院寻找熟悉的卡西莫多,最后发现自己在华伦天奴的门口流连忘返;
我们以为自己去韩国是去吃烤肉年糕,最后发现吃饱了逛死在乐天免税店彩妆区才是正经事;
我们以为自己去日本的上野公园细数樱花飘落,最后发现自己在表参道逛到店面打烊;
劝大家远离能做到旅行时候不买东西的人,这种人对待感情也一定十分冷漠决裂,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沉得住气了….

最后我们坦白:购物,就是旅途的一部分。我们愿意挪用旅行经费相当大的比率去买一个包,为的真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背起来增长虚荣心的吗?
并不是
我们只是想体验当地即时汇率带来那种短暂的差价快感、以及想要拥有一个巨额伴手礼满足感。
这不是简单的刷卡购物,这是对当地风情的一种尊重。
这不是刻意的追求奢侈,这是旅途中最刻骨铭心的回忆。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
你拥抱了热情的岛屿
最后你会发现
买一个包,才是旅行的意义。
从香港回西安的飞机上,有一个高新一中学生团。按理说,从汇率感人的城市回来的人,都会大包小包的提着duty free的护肤和包包放满行李架,然而就是因为半个飞机都是学生,我们last call上了飞机,却发现行李架都是空的。
仔细想一下,学生购物的战斗力还是偏低,大多数的钱都拿去追星了。每个人去波鞋街买一双球鞋,买两个给妈妈的mini香水,去迪士尼买两个上学用的铅笔盒,就结束旅程了。
学生时代的旅行,真的是用双脚丈量世界,用旅行让眼界大开,而老嫂的旅行,只关心雅诗兰黛。
年轻时候我们追求佛系旅行,不带一分钱,却想艳遇一个人。
生完孩子的我们追求大奶之旅,带上所有卡,只想买遍海港城。

我一本正经的告诉你,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不可能过那种学生时期的佛系旅行了。从体力身心上,我们都无法做现实版本的蕾拉小姐,我们也没法假装独自旅行还随时出皂片。
如果没有买个啥,这个旅行就一定会失去意义变得空虚无比,去世界的那个角落定居是不可能了,找一个bartender相爱相杀也只能出现在电视剧第一集。
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买一款当季最新
(最好国内还没上市)的包包,
证明自己还活着。

傍晚拖着行李箱回到家,女儿屁颠颠的跑过来开始拆箱期待礼物,我拿出了给她买的55块钱港币的替换奶嘴,谁都需要伴手礼,这件东西漂洋过海和我一起来到你身边,这就是这件东西最具回忆的事情。我就是这么忽悠我年幼的孩子的。
只有旅行的时候,只有旅行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和这个世界并不是冷酷隔绝而是亲密连接;因为这时候和你打交道的并不只有孩子,还有香奈儿和迪奥的柜姐;
只有旅行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自己婚育后的生活并不只是疯狂输出却毫无回报,眼睛看了、嘴巴吃了、手上买了,真爽啊,又可以鼓起一百个精力回去带娃了。
最后我们发现,没有购物的旅行,根本不值得一提。
买一个包,才是旅行的意义。

-END-
编者按:时隔五年回到香港我真的好开心啊,香港这地方,真的完全没有变!!!!这种变化速度的缓慢让我感到异常心安。最近也没更新公众号,因为忙于追星和假忙碌,当然也会有更好的作品给大家,持续关注和转发不要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