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短文旅行的意义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躺在菲律宾薄荷岛一家民宿的吊床上,仰望天空,阴雨沉沉,纵然不是出行或出海的好天气,于是乎把一直想说的某些话通过一篇小短文表达出来,以飨对旅行感兴趣的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躺在菲律宾薄荷岛一家民宿的吊床上,仰望天空,阴雨沉沉,纵然不是出行或出海的好天气,于是乎把一直想说的某些话通过一篇小短文表达出来,以飨对旅行感兴趣的读者。
阴沉的薄荷岛天气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人们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出行的人群也不断扩大,旅行已经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节假日,国内各大景区,旅游圣地可以说是人满为患,由此引起的纷争不绝于耳,抱怨,委屈,争吵各种情绪弥散开来,于是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国外,出国旅行比例伴着护照含金量的提升呈逐年加速趋势,人数也逐年上涨,满足国人多年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欧美日,东南亚,是集中地,节假日更是爆发,人们去购物、度假、品尝各国的美食、体验潜水、滑翔伞、热气球、射击等各种活动,热门地区的当地人也在努力的学习中文,以便更好的招揽来自中国的游客,清迈、普吉、巴厘岛、长滩岛这些国人趋之若鹜的地区中文更是大行其道,如果不是有更大批说着英文的西方人恍惚间犹如到了中国的海外飞地,长期的洗礼使得大家感叹“没意思”,本来是出国,结果发现到了另一个“中国”的怀抱,“商业化太重”、“网红餐厅貌似也没有那么好吃”等等各种不满情绪加重,其实这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心里开始困惑,产生“我到了一个假××”的想法,为什么我的旅行没有别人那么美好?
俯瞰菲国岛屿
其实所有的症结都在于心态,高估旅行的“好”,低估旅行的“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传播加速的今天,已经不太可能存在未知的区域,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那种开拓新世界的真正意义环球探险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人们获取旅行的信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高效,不管是在穷游网、蚂蜂窝还是携程、阿里、百度亦或是其他的自媒体平台(包括今日头条,打个广告哈),关于旅行的攻略满天飞,人们喜欢分享出行之后的信息,食住行游购娱,同时也习惯于未去之前查找这些信息,这是无可厚非的出于对陌生环境了解的心理安全考虑,但问题随之而来,后人看到前人的攻略,不知不觉踏上前人脚步,这样看攻略时间长后,发现大家的分享点都类似,自然而然的出现国人扎堆某一地点的盛况,感叹商业化浓重,身边有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人少景美商业化不重的地方,通常我都难以回答,首先要清楚一个事实,这个地方如果商业化不重,保持相对原始的地点,要么这地方不怎么样,要么没什么人来过,这样也不会有人知道,意味着这里没有什么提供游客给游客的设施,撇开资深自虐驴友和长途旅行(以月为单位)的流浪者,大部分人是断然不会到这里的,如果想有好的体验,必然要有人提供服务,这里逐渐会商业化,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国内国外一样,阿里大环线很好,亚马逊雨林很棒,但前往需要做好吃苦准备。
竹筒原生态阁楼
由此引申另一个话题,旅行一定是“好”的,这是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高兴、快乐、旅行应该如此,但一场真正的旅行应该是感受,当你出行次数多了,会发现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事物是一样的,景区的物价偏高,知名景点也许不那么吸引人,各种景观有夸大的嫌疑,游乐设施大同小异,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种高兴和快乐随着旅行次数增多而递减,可每一次的感受却不同,尤其是国外,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信仰,品尝地道的当地食物,而当地人对话,感受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这是迥异的,比如我此时此刻的住宿,条件很简陋,竹筒搭建的阁楼,但却感受到海边自然质朴的生活状态,街边的食物看起来不那么漂亮,但却是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这让我着迷,真实的旅行就是还原生活,有快乐,有忧伤,有不同的感悟,走近他们的生活,在国内人们生活理念越来越趋同的今天,这不才是出国旅行的意义吗?
我身边的吊床
回到标题,怎样才是最好的旅行,这个没有标准,旅行本来就是个人化很强的事情,但心态才是旅行决定的因素,乐观积极的心态会让自己的旅行更好,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阳光好心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